2008年上海市部分重点中学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4630417 上传时间:2017-11-0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9.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8年上海市部分重点中学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08年上海市部分重点中学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08年上海市部分重点中学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08年上海市部分重点中学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08年上海市部分重点中学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8年上海市部分重点中学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8年上海市部分重点中学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校联考 第 1 页 共 10 页上海市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联考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卷上用钢笔或签字笔将学校、班级、姓名等填写清楚。2所有试题的答案必须全部填写在答卷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答题时应注意试题题号和答卷题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3本试卷共 6 页。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一、80 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5 题。(15 分)漫说姓名文化 当我们热热闹闹地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我以为,其实遗忘了最大的一笔遗产,这就是姓名文化。汉族的姓名文化经数千年积累演变,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文化系统,蕴涵着丰厚的人文信息、民俗资源、历史积淀、社会符号、文明指向

2、、思想意趣、家族身份、修养成果。可惜,姓名文化这一遗产已经明显衰落,到了必须抢救并且难以传承的地步。 我们的姓氏尽管依然保存,但是姓氏文化原本代表的乡土情怀和根源归属却多被斩断。根的意识曾是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根的文字载体就是绵延不断的谱牒,根的终极意义是宗亲归属感。从前,谱牒和宗亲的广博关怀可以让人千里之外也互为依托;现在,宗亲仍可以令个人与家庭在茫茫人海中,在生疏的大千世界里,在冷漠的现代社会内,寻求到一份精神的慰藉。这宗亲早已不是血缘之亲,而是一种天然存在的横向联系。在根的延续中,我们拥有了一代代祖先的迁徙史,拥有了祖先的业绩或名望,与之相联的是那个岁月的社会风情、时代风云,于是

3、,厚重的历史感自然落在了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阅读、想象自己的祖先那一次次艰难经历,让我们与文化与祖国与民族的历史密不可分。在姓氏文化浓浓的熏陶下,不管走在哪里,仰望“四知堂”的匾文,我们知道了主人姓氏的归属;远远看见“陇右名望” ,我们也明白了这一村的大姓是什么。可是,当祠堂大多毁灭无存,剩余的祠堂早已失去了原有意义;当匾额一扫而空,只剩下残片断字遗留在博物馆里;当谱牒遗弃一净,三代以上不知为何物时,姓氏文化就不再是文化,只不过是个人称谓的前缀而已。 姓氏文化若与名字相比,还算幸运,毕竟所有的姓氏延续至今。可是名字早已无所谓文化,仅仅是一个个再简单不过的符号罢了,而且,高度一致、大面积雷同,已成

4、定局。我们的人名文化历史也很悠久,包涵更为丰富。从商代的干支入名,到后来的“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牲畜,不以器币”入名的禁忌;由春秋战国时期打破禁忌,好以贱丑隐疾为名,再到西汉以后尊崇圣洁文雅为风尚;从新莽禁用双字,到南北朝盛行二字;由唐宋时代形成的以辈次命名,再到清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三十个,非但组成了绵延不绝的人名历史,也在人名的走向转变中显示了我国历代官风民俗、文学礼仪。人名文化还包括字、号,还有学名、小名、诨名,互补互衬,传递出长辈的期待,自己的志向、性情和旨趣。八校联考 第 2 页 共 10 页人名文化的衰败以至断裂,首先是由于蜂拥趋附。这种趋附中间毫无文化意义

5、可寻,趋的是一时的政治风云,附的是暂且的社会大潮。时过境迁,趋附的名字大多成了一模一样的时代政治符号,简单得只剩有口号和追风的标记,不见任何情趣与素养。另外,则是因为人名文化传承载体的丧失。过去很多目不识丁的人,许多没有读书经历的农民,却可以起一个非常有文化内涵的名字,这是因为他们的邻里和同族中总有一两位识文断字的人,可能是过去的秀才,或许是私塾先生。他们的历史文化涵养和代代相传的人名文化知识,让他们负起了传承之责。然而,这样的人早已作古。那个时代,即使许多乡土情调浓郁的名字,也带有山野特色,不像后来,连山乡渔村也和各地一样,都是跟风赶潮的产物。人名不再成为文化,在于大量的名字简单直白。如果少

6、数名字简单直白,也不妨看作名称原始意义的回归,甚至算作一类风格。可是,当简单直白的名字以千万百万计,不但失去了文化,就连最直接的区别功能也荡然无存。有人以为现在人口众多,重名难免,可是,过去那些名字,比如元济、斯年、相伯、寅恪、平伯、寅初、廷黻、用彤、实秋、语堂、云五、右任,怎么可能高度重复?那时,即便有几个重名,相遇也是一种惊喜;现在遭逢重名,大概只觉得在批量复制的符号堆里又添了一个同类而已。人名不再成为文化,还在于起名不讲究,甚至非常草率。过去名字是文化,那是因为许多名字通伦理,讲蕴藉,有出处,求承载。名字伴随人的一生,特别是汉字,声形义并茂,因而名字有可能影响终生的志趣和品貌。当一个人自

7、己的名字随随便便时,也就不会对名字有多少文化认识;当大多数人对名字无所谓时,名字也就不再是文化的载体。姓名文化,作为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一种活的传承,而这传承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如何传承我们的姓名文化,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每个人思考并且担当。1除了姓名文化,请你再举两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2 分) ; 。2文章中“根”的含义是 。 (3 分)3第 段中列举了众多不可能“高度重复”的名字,可印证第 段“ ”这句话。 (2 分)4姓名文化这一遗产衰落的根本原因在于:(4 分) ; ; ;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 ) (4 分)A姓名文化与长城、故宫等均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是世

8、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B为避免词语的重复,作者或用“姓氏文化”或用“人名文化” ,其实两者意义相同。C自商代直至清代,人们在取名字时,始终严格遵循着统治者规定的各种禁忌入名。D过去目不识丁的农民能起很有文化内涵的名字,主要靠有文化的秀才或私塾先生。E人名承载着长辈们的期待,自己的志向和情趣,乡土情调,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611 题。 (23 分)但丁的目光 赵丽宏暮色降临,那些曲折的街道和小巷顿时更显得幽深。眼看天色一点点幽暗,站在街口,只见那八校联考 第 3 页 共 10 页些古老楼房迎面压下来,遮住了窥探的视线。黄色的路灯突然亮了,石头的路面上光影闪动,随时都似乎会

9、有奇景出现。黄昏的佛罗伦萨,在一个外来者的眼里,显得无比神秘。 走过一条狭窄的小路时,陪我的意大利朋友轻声说:“但丁,他在这里住过。”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是一座很普通的临街小楼,看上去已经歪歪斜斜,门口挂着一盏方形风灯,灯不亮,闪烁着昏黄的光。给人的感觉,这光芒也是古老的,五百年岁月,都浓缩在这幽暗的灯光中。当年,这该是一盏油灯,在风中飘摇,但丁踏着夜色回家时,看见的也是差不多的景象吧。我走到小楼门前,门关着,无法进去。古老的山墙上,有但丁的青铜雕像,诗人眉峰紧锁,目光忧郁而深邃,越过我头顶,凝望着远方。我想象那小楼中,有窄而陡的楼梯,在黑暗中上升,通向一间书房,书房不会很大,但却能容纳下整

10、个宇宙,诗人的幻想和思索在这里上天入地,寻哲人、会鬼神写出神曲的伟大诗人,竟住在如此的寒舍中,这有点出乎我的意料。大诗人贫穷,中外古今,大抵如此。但丁贫穷,不会影响神曲的伟大。我仿佛看见那昏暗的灯光中闪动着一行字: !走在古老的石头街道上,很自然地产生这样的念头:这就是但丁当年走过的路,一条普通的小路,走出非凡的人生。他在这里邂逅初恋的姑娘贝特丽丝,也从这里走上被放逐的路。1300 年,但丁三十五岁,那一年,他遭到权贵的迫害,被当政者宣布终身流放,永远不准返回佛罗伦萨。这样的遭遇,对一般人也许是沉沦和毁灭,然而对但丁,这却是一个伟大的开端。但丁从此开始流亡生活。他说:“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

11、该追求知识和美德。”离开佛罗伦萨,他旅行,观察,思考,游遍了意大利,认识了社会各阶层的人物。他每天都在思考生命的意义,思考国家的命运和人类的前途。他没有想到,告别故乡,就成了永远的游子,在他活着的时候,竟然再没有机会重返佛罗伦萨。晚年的但丁,定居于古城拉韦纳,将一生的经历和思考,倾注于神曲的创作。一个游子,客居他乡,心含着愁苦,也怀着憧憬,用鹅毛笔写出一行行奇妙的诗句。神曲长达一万四千余行,但丁在诗中梦游地狱、炼狱,历经千难万险,最后抵达天堂。其惊人的想象力和深邃的思想,前无古人。但丁说过他写神曲的目的是“要使生活在这一世界的人们摆脱悲惨的遭遇,把他们引到幸福的境地”,他是为爱和理想而创作。我

12、记得神曲天堂篇的结语:只是一阵闪光掠过我的心灵,我心中的意志就得到了实现。要达到那崇高的幻想,我力不胜任;但是我的欲望和意志已像均匀转动的轮子般被爱推动爱也推动那太阳和其他的星辰。他的神曲,是欧洲文艺复兴的先声,也使他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被人称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在但丁流放期间,佛罗伦萨当局感觉将这位大诗人拒之门外很不得人心,便宣告,只要但丁公开承认错误、宣誓忏悔,就可让他回乡。然而但丁认为自己没有错,断然拒绝。1321 年,但丁在威尼斯染上疟疾,返回拉韦纳不久便离开人世。他的遗体被拉韦纳人安葬在市中心圣弗兰切斯科教堂广场上。佛罗伦萨市政当局

13、提出把但丁的遗体迁回故乡,遭到拉韦纳人的拒绝。也许是为了表达故乡对这位伟大诗人的歉意,佛罗伦萨当局委托拉韦纳人在但丁墓前设一盏长明灯,灯油,则由佛罗伦萨永久提供。1829 年,佛罗伦萨在圣十字教堂为但丁立了墓碑和雕像,同时把教堂前的广场命名为但丁广场。这时离但丁辞世已经过了五百多年。八校联考 第 4 页 共 10 页我来到但丁广场时,天已经落黑,下起了小雨。空旷的广场上不见人影,圣十字教堂在雨中,远远看去,像一个白衣巨人,孤独地站在微雨迷梦的夜色里。教堂已经关门,我只能站在门口沉思默想。在这座教堂里,埋葬着佛罗伦萨历代的主教和显赫的权贵。但丁的墓碑,在教堂的入口处,只是块普通的石碑,上面刻着诗

14、人的姓名和生卒年月。然而,到这里的人们,大多只为但丁而来,为他的神曲而来。这应了李白诗句的意境:“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教堂大门的左侧,有一尊高大的大理石雕像,是但丁的立像。台基上,刻着诗人的姓名,台基的两边,是两头大理石狮子,威严地护卫在主人的脚下。但丁穿着宽大的长袍,伫立在精致的台基上,诗人的目光,一如他故居前那尊铜像,忧郁而深邃,俯视着夜色迷茫的大地。6请根据文意,将第段最后所空缺的一句话补全。(不超过 15 字)(2 分)7文章多次写到但丁的目光“忧郁而深邃”,请纵观全文,指出“忧郁”、“深邃”的含义。(4 分)忧郁: ;深邃: 。8第段“也许是为了表达故乡对这位伟大诗人的

15、歉意”一句中的“也许”二字能否去掉?请简要说明理由。(3 分)。9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两项是(6 分)( )( )A第段的景物描写,着力于神秘氛围的创造,为写作对象但丁的出现制造了悬念。B文章以“但丁的目光”为线索,通过回忆但丁的经历,发现了磨难对人生的价值。C佛罗伦萨市政当局和拉韦纳人对但丁遗体的争夺表现了意大利人民对文艺的热爱。D从神曲天堂篇的结语 “我力不胜任”等词句中可以看出但丁的犹豫和懦弱。E第段写宁愿不回故乡也不愿意公开认错,表现了但丁高贵的品质和战斗的精神。F本文语言质朴从容,充满哲理;将游记穿插在人物传记中,手法新颖,独具特色10第段“走在古老的石头街道上,很自然地产生这样的念头”一句对我们发现本文的写作思路有很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