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产妇中医健康指导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6285694 上传时间:2020-09-2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94.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孕产妇中医健康指导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孕产妇中医健康指导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孕产妇中医健康指导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孕产妇中医健康指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孕产妇中医健康指导(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孕产妇中医健康指导女性承担着孕育下一代的神圣使命,女性的保健有其特殊性,中医在女性养生中有丰富的经验和简、便、验、廉的特点,在孕产妇健康管理中充分发挥发挥中医药优势,在社区广泛推广常见中医保健适宜技术,对于社区孕产妇健康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孕前中医保健孕前保健是为准备怀孕的夫妇在怀孕前至少6个月提供教育、咨询、信息和技术服务,进行必要的检查、治疗和干预,使妇女在最佳的身体、心理和环境状态下有计划、有准备地受孕。想怀孕就要给自己预留出至少1年的时间准备,这包括身体、心里、经济等方面的准备。中医学在孕期保健方面有诸多论述,例如医学研悦辄嗣全书曰:“求嗣五禁: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

2、酒。五曰薄味。”(一)对于未发现问题的妇女应从以下几点进行保健1、调经节欲月经周期的准确与否、时间长短、月经量的多少、质的情况、经期的症状等都反映女性生育健康的问题。而多数女性认为周期准确即为月经正常而忽略了隐性问题,所以调经是孕前首要注重的。准备怀孕的妇女,经中医调整体质,使身体阴平阳秘,使母体的气血处于最佳状态,不仅提高受孕品质,更为胎儿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孕育后代更加优秀。无节制的纵欲会损伤精血,过分的节制两性生活则不利于肾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节欲是有节制,勿太过和不及。再者是时节:选择最佳受孕季节和最佳生育时机。一般认为8月份受孕,5月份出生,为最佳受孕季节和最佳分娩月份。年龄以25

3、岁至30岁之间为最适宜。2、调心抒情如果准备怀孕,夫妻双方都应保持精神饱满、精神愉快。婚后保持体质的良好状态,陶冶情操,建立有助于两性生活的节律和格调。当人体处于良好的精神状态时,精力、体力、智力、性功能都处于高潮,精子和卵子的质量也高,此时受精胎儿素质也好,有利于优生。3、调节起居大量证据表明,夫妻双方在计划怀孕前的一段时间内,若能进行适宜的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和运动,可以促进女性体内激素的合理调配,确保受孕时女性体内激素平衡与精子的顺利着床,避免怀孕早期发生流产,还可以促进孕妇体内胎儿的发育和日后宝宝身体的灵活程度,减轻孕妇分娩时的难度和痛苦。在孕前3个月,夫妻应共同进行适宜与合理的运动或相关

4、的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为怀孕打下坚实的基础。4、调食平衡孕前为健康受孕做好准备,在日常生活中把健康饮食放在首位,中医认为不同体质的人应该选择不同的养生方法。现代医家将人的体质分为九种类型,分别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孕前的女性可以根据不同体质选择适合自己的饮食,调整好体质,为孕育宝宝做好准备。(附件1体质辨识,附件2孕前食疗方)(二)对于发现问题的妇女包括不良因素暴露史应暂缓生育,督促调离不良生活环境;对于年龄35岁、有不良生育史、双方有遗传病或家族史、重要脏器疾病、传染性疾病、性传播疾病、生殖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及精神病等应及时转诊治疗

5、。二、产前中医保健妊娠期是女性生理的一个特殊阶段,母体的脏腑气血盛衰,直接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因此孕期摄生与调护是保证优生的重要环节。万氏妇人科曰:“妇人受胎之后,所当戒者,曰房事,曰饮食,曰七情,曰起居,曰禁忌,曰医药。须预先调养,不可少犯,以致伤胎难产,且子多疾,悔之无及。”(一)对于未发现问题的孕妇,应从以下几点进行调养保健1、调情志,施胎教:孕妇的精神状态不但直接影响母亲自身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孕妇的喜怒哀思悲恐惊都会对胎儿的生长发育乃至生后的健康造成影响。在胎教方面,注重品德修养,心情宁静,言行端庄,回想美好事物,以期外感内应,促使胎儿智力发展。注意提前了解分娩过程,

6、谨记中医分娩教育理念:六字箴言“睡,忍痛,慢临盆”。2、戒房事,适劳逸:妊娠早期及7个月以后,应谨戒房事,以免损伤冲任、胞脉,而引起胎动不安或堕胎、小产或病邪内侵。孕期劳逸适度,行动往来,使气血调和,百脉流畅,有利于胎儿生长发育和分娩。但勿登高,勿临深,勿越险,勿负重。3、避外邪,适寒温:妊娠之后,气血聚于冲任养胎,体质较平素为弱,正气暂虚,极易受外邪感染。不但会引起小产堕胎,也会危及孕妇。要生活起居有规律,注意寒温适度,顺应四时变化,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附件3孕期健身操)4、调饮食,重营养:胎儿的生长发育全赖孕妇气血的供养,而气血的盈亏,又直接与饮食营养及脾胃功能有关。妇人受胎之后,最宜调饮

7、食,淡滋味,避暑,常得清纯和平之气以养其胎,则胎元完固,生子无疾。(附件4孕期食疗方)5、讲卫生,舒服饰:孕妇应注意个人卫生,经常洗澡,勤换衣裤。妊娠7个月后,应经常进行乳房护理,以防产后哺乳时出现乳头凹陷、皲裂等。衣着宜宽大柔软合体,忌胸腹束缚过紧,以免影响孕妇的呼吸、气血运行及胎儿的发育。6、慎用药,防致畸:妊娠期服药应非常慎重,尤其在妊娠早期。中药凡峻下、祛瘀、逐水、催胎、通利、破气及有毒之品应慎用或禁用;西药中某些抗生素、激素、抗肿瘤药、利尿剂等亦忌用,以防药物损伤胎儿或致畸。若孕妇有并发症时应及时给予治疗,尽量选择对胎儿无影响的药物,若确因病情需要应用慎用、禁用药物时,须严格掌握用量

8、、服法,结合孕妇体质强弱,本着“衰其大半而止”的原则,中病即止。(二)对于有问题的孕妇包括合并严重内外科疾病的孕妇、出现妊娠剧吐、先兆流产较重需住院治疗的孕妇等应及时转诊。 对于孕早期出现早孕反应的孕妇、先兆流产较轻、病情未出现变化的孕妇、合并轻度贫血的孕妇等可以在常规中医保健指导的基础上,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中医适宜技术,对于病情出现加重、反复的孕妇应及时转诊。1、妊娠呕吐妊娠早期,出现头晕、乏力、食欲不振、喜酸食物或厌恶油腻、恶心、晨起呕吐等一系列反应,属于早孕反应范畴。中医认为主要病机是“冲气上逆,胃失和降”。可以通过以下几点保健方法达到减轻、缓解的目的。(1)含服少量鲜姜片、乌梅、陈皮等

9、缓解或减轻妊吐(2)适当食疗(详见附件4)(3)辨证论治以调气和中,降逆止呕为主。当出现严重的恶心呕吐,头晕厌食,甚者食入即吐,称为恶阻,又叫阻病,相当于西医学“妊娠剧吐”应及时转诊。 2、胎漏、胎动不安胎漏是指妊娠期出现阴道少量出血,时下时止,而无腰酸腹痛者,为之。胎动不安是指妊娠期出现腰酸腹痛、胎动下坠、或阴道少量流血者,为之。胎漏、胎动不安,相当于西医“先兆流产”。中医保健指导可以包括以下内容:(1)适当食疗(详见附件4)(2)辨证论治以止血安胎为主。当孕妇出现出血量增多、腹痛腰酸加重,甚至有组织物排出应及时转诊。 3、妊娠血虚劳相当于妊娠合并贫血。以缺铁性贫血多见。轻度贫血者除常规中医

10、保健外还应: (1)食疗(详见附件4)(2)辨证论治以补气养血为主。 对于中重度贫血的孕妇应及时转院。 三、产后中医保健产后由于产时用力汗出和产创出血,阴血骤虚,卫表不固,抵抗力下降;恶露排出,血室已开,胞脉空虚,此时若护理不当,将息失宜,每易引起疾病。(一)产后恢复正常的产妇,主要从以下几点调养保健1、寒温适宜产妇居室应空气清新,冷热适宜。不可当风坐卧,以免外邪侵袭。卫表不固,应避风寒,受之则遍身疼痛;室温不宜过高或过加衣被,特别是夏日暑天,可致中暑。2、劳逸适度产妇要充分休息,保证睡眠时间,劳动不宜过早过累,以免导致恶露不绝、子宫脱垂。(附件5产后保健操)3、调节饮食产后气血耗伤,又须化生

11、乳汁哺育婴儿,极需加强营养。饮食宜选营养丰富而易消化的食品,忌食生冷或过食肥甘,以免损伤脾胃。(附件6产后食疗方)4、调和情志产妇精神要愉快,切忌暴怒或忧思,以免气结血滞,引起腹痛、缺乳等病变。5、保持清洁会阴部的产创要注意消毒和护理。产褥期有恶露排出,血室已开,易致邪毒感染。产创已愈,可用温开水擦洗外阴,内裤应经常换洗和日光消毒。6、正确哺乳产妇分娩后30分钟内即可开始哺乳,至4-6个月时即应增加辅助食品。母乳是婴儿最佳营养品,不仅易于消化,而且含有抵御病邪的抗体,应当尽量坚持母乳喂养。为保持哺乳的顺利进行,应注意清洁乳房、保持正确哺乳姿势。保持乳汁的质和量,调节饮食、加强营养为第一要务。其

12、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睡眠充足,避免过劳,按需喂哺等也是重要的条件。(二)产后出现一般异常情况的产妇除了常规保健外,还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针对性保健指导,现分类加以介绍(严重者或病情加重者及时转诊):1、产后恶露不尽 产后恶露不尽,恶露是指产妇分娩后,子宫内遗留的余血和浊液,是由气血运行失常,血瘀气滞引起。各产妇持续排露的时间也不同,正常的产妇一般需要24周,少数产妇可以持续12个月。多由于组织物残留、宫腔感染、宫缩乏力引起的。如果出现出血量过多、发热等应及时转诊查找病因。中医保健可采取多种适宜技术帮助产后恶露排出、子宫复旧,具体方法有:(1)中医认为产后“多虚多瘀”,辨证论治以化瘀益气补血

13、为主。 (2)气海、关元、足三里等点按或针刺。(3)耳穴:子宫、卵巢、内分泌、脾和肾,王不留行或磁珠压豆。每天每个穴位按压一次,每次3分钟。 2、痔疮 因为妊娠后随着子宫的增大腹压增加,特别是妊娠后期,下腔静脉充血扩张,尤其是分娩时,产妇屏气用力极易发生痔嵌顿。(1)每日坚持做提肛运动(2)注意饮食调理,避免便秘的发生,可以食疗(详见附件6)(3)中药百部、苦参、升麻、马齿苋、侧柏叶、五倍子,每日便后坐浴或熏洗。3、产后尿潴留 正常产妇一般于分娩后4-8小时可以顺利的排出小便,但有的产妇会发生排不出小便或排尿不净的现象,致使尿液在膀胱潴留,称为“尿潴留”。中医可采取多种方法减轻症状:(1)指导

14、鼓励产妇多饮水,增加尿量,定时小便(2)采用听流水声等诱导排尿(3)针灸或手指点穴:中极、关元、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等,针灸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手指点穴每日一次,每次每穴3分钟。4、急性乳腺炎 哺乳期细菌进入乳腺,可引起乳腺炎症。乳腺炎早期可积极运用中医保健方法,减轻炎症反应,避免炎症进一步加重扩散。(1)早期乳腺炎可指导尽快排空乳汁,用如意黄金散热敷。(2)鲜仙人掌(去皮刺)、鲜蒲公英适量捣烂外敷,每日1次,连续治疗3天。 5、产后缺乳 产后乳汁甚少或乳汁全无。又称产后乳汁不行。对于本病,中医有多种保健适宜技术,疗效显著。(1)指导正确哺乳、多吸吮(2)食疗,如鲫鱼汤等(详见附件6)(

15、3)辨证论治以通乳为主(4)中药生麦芽30-60g,水煎代茶饮(5)手指点穴:体穴乳根、膻中、少泽、足三里等,针灸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手指点穴每日一次,每次每穴3分钟(6)耳穴:胸、乳、内分泌、皮质下、肝、脾,王不留行籽或磁珠耳穴压豆,保留3天。6、产后抑郁 由于妊娠和分娩引起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角色方面的巨大变化,如果产妇在这一特殊时期不能调整适应,就有可能出现的精神障碍性疾病。(1)避免精神刺激、协助新生儿护理,减轻产妇的体力和心理负担。(2)采取情志调节,鼓励产妇进行适当锻炼,可适当进行产后保健操。(详见附件5)附件1:体质辨识(略)附件2:孕前食疗方1、鲩鱼尾煲黑豆汤原料:鲩鱼尾一个,黑豆、红豆、红萝卜、红枣、陈皮、生姜、酒。制作:鱼尾去鳞,洗干净后抹干水分,加入佐料腌十分钟左右,烧热少油,爆香姜片,再把鱼尾煎至两面黄。加水适量,放入陈皮先煲滚,将各材料加入煲滚一刻钟,然后改慢火再煲二小时,下少许盐调味即成。 功效:补中益气主治:对体弱、气血亏虚的妇女犹为适用。2、茴香、胡椒焖牛肉配料:茴香、胡椒、牛肉、绍酒。做法:洗净牛肉,与茴香、胡椒、绍酒,一起放入高压锅内,加水焖煮,先用武火煮15分钟,后改文火煮,调味,取出牛肉,切片食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