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大纲复习资料整理[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概论》大纲复习资料整理[汇编](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社会学概论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第一章 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第 1 1 节节 社会学的创立与早期代表人物社会学的创立与早期代表人物 1 创立时期代表人物: (1)奥古斯特.孔德实证哲学教程。第一个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创立社会学的人, 被称为“社会学之父”。学说: 科学的序列。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个部分。 三阶段法则(人类理性发展:神学、哲学、实证;人类社会:军事、过渡、工业) 秩序和进步是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核心概念。 研究方法。必须用研究自然界的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 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历史法。 (2)赫伯特斯宾塞:社会静力学社会学研究
2、社会学原理伦理学原理。 社会有机体论;社会进化论 (3)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共产党宣言 、 资本论 。布哈林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 主义社会学通俗读物 ,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第一本教科书 2 形成时期的代表人物: (1)涂尔干:社会劳动分工论社会学方法论自杀论。创办社会学年鉴。 社会学年鉴学派的创始人,继承和发展了孔德创立的社会学。系统的社会学功能分析 推理方法是由涂尔干创建的。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个人与社会功能分析 (2)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 合理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 理解社会学社会行动类型理想类型科层制(官僚制) 第二节第二节 社会学的发展社会学的发展 1. 社会学中心在
3、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由欧洲转移的美国,首先在美国发展为制度化学科。 (1)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斯莫尔、托马斯、帕克、伯吉斯。后期的主帅布鲁斯 主要学术成就: 第一,开拓了现代城市社区研究,使社区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第二,开创了人文区位学研究的先河。 第三,创建符号互动论。 (2)现代结构功能学派 2. 二战后欧洲社会学的发展特点: (1)社会学的研究重心转向现实社会 (2)社会学研究领域的多样化 (3)社会学的理论研究已趋向多元化 (4)欧洲社会学的制度化建设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1 / 27 2 3. 苏俄社会学:米海洛夫斯基创立了主观社会学,列宁和普列汉诺夫对他们的主观社会 学进
4、行了有力的批评。普列汉诺夫和布哈林是当时苏联社会学的主要人物。 4. 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历史分期: 传入时期(1891-1911):谭嗣同严复章太炎 成长时期(1912-1927):余天休陈达 建设时期(1928-1952):许仕廉/张鸿钧/晏阳初/李景汉/费孝通 毛泽东 恢复重建(1979- ):费孝通/田汝康/雷洁琼/王康 第三节第三节 社会学本土化社会学本土化 1. 本土化:使移植进来的某一事物扎根于本乡本土,适应本土的特性,并萌芽、成长、 壮大。社会学本土化是一种使外来社会学与本土社会的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本土特 色的社会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学术过程。 2. 社会学在中国的本土化的主要倡导
5、人物:许仕廉孙本文吴文藻。晏阳初等人的乡 村建设和社区发展理论、潘光旦的“位育”理论、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等已经 成为具有影响的研究中国社会的重要理论观点。 3. 实现社会学中国化的基本做法: (1)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应当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2)把研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社会化作为社会学的基本任务; (3)立足中国社会的现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理论经研究和经验 研究相结合,使社会学的研究与教学能切实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4)采取积极的态度,在借鉴国外社会学的中国过去社会学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进行 创新,逐步建立中国社会学的理论知识体系,形成
6、中国社会学学派; (5)造就一支愿意并有能力为奋斗的社会学专业队伍。 4. 社会学本土化是社会学发展的必然进程,在中国,社会学本土化是与社会学中国化相 一致的,起步于 20 世纪 20、30 年代,20 世纪后期得到了更自觉、更明确、更有组织 的推行。在中国,社会学本土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第二章第二章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一节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学什么是社会学 1. 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综合性社会科学。 2. 社会学的特征:整体性、综合性、实证性和应用性。 3. 研究对象/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第二节第二节 社会学的功能社会学的功能 1.
7、 研究功能: 描述性功能:指那些为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解释性功能:指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 明的过程。 预测性功能:和描述、解释功能相联系的高一层次的目标是预测功能。是要提示将 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 规范性功能:社会研究在回答将会怎样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应该怎样的问 题。 2 / 27 3 2. 教育功能:帮助人们自觉的完成社会化。帮助人们合理选择。 3. 社会管理功能:建立规范提供模式反馈信息。 4. 社会批评功能: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揭露,实事 求是地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
8、意见和建议。 第三节第三节 社会学研究方法社会学研究方法 1. 社会学研究方法:主要是指以实证的方式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所产生、形成、变化的 人们的关系、行为、态度以及各种社会现象进行科学探索的一种研究方法。 2. 社会学实证研究的一般程序:筹划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 3. 社会学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 (1)问卷调查:是以问题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 (2)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英国马林诺夫斯基),它是一种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 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交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 象的一种研究方法。可分为参与观察和个案研究。参与观察是研究者在
9、某种程度上 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的一种观察方 法。个案研究:对某个社会单位的生活全过程或关于它的某方面的个别事例和整体 相关联的一种研究方法。 (3)社会实验方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 现或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4)非介入性研究方法:是通过搜集现在了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 文献资料,分析和探讨各种个人与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第四节第四节 社会学的主要理论观点社会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1. 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人们在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依他们的意 志为转移的
10、生产关系。 2. 结构功能理论:美国帕森斯 社会行动的三个要素:目标、情境和规范 3. 冲突理论: 功能冲突论(刘易斯.科塞) 辩证冲突论:(R.达伦多夫) 雷克斯:社会分配、社会整合、社会变迁 4. 交换理论(霍曼斯和布劳创立):人类的相互交往和社会联合是一种相互的交换过程。 5. 符号互动论(赫伯特.布鲁诺、欧文.戈夫曼):社会是人们运用符号互动的结果。 6. 其他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舒茨的现象社会学理论、加芬克尔为代表的常人方法 学、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哈贝马斯的沟通理论、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布迪厄的结 构主义的建构主义。 第三章第三章 社社 会会 第一节第一节 什么是社
11、会什么是社会 1. 社会的含义:是以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3 / 27 4 2. 基本特征是: 社会以人为主体 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 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社会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 3. 社会唯名论:只有个人才是真正的存在,而社会只有一个名称,用来方便地称呼构成 社会的许多的个人,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主要代表人物:马克斯韦 伯) 4. 社会唯实论:社会唯实论者也称社会实在论,和社会唯名论者相反,它把社会视为超 越个人的客观存在。(主要代表人物:阿奎那、法国的涂尔干) 5. 马克思主义社会观的基本观点: (1)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 (2
12、)劳动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3)需要是人们社会行为的动力 (4)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5)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是科学的社会观。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是在社会实践中不断丰富和 发展的科学。其科学性: 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 发展性和创造性是马克思主义社会观的生命之所在。 马克思主义社会观与具体社会生活相结合,创造性地促进社会关系良性运行,从 而推进了自身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社会观在同形形色色的错误社会观的不断斗争中发展,具有较强的生 命力。 总之,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是一种发展创造的、开放的、生气勃勃的思想体系,而 不是一个封闭的、僵化的思想
13、体系。 第二节第二节 社会结构社会结构 1 个人与社会:相互联系的具有层次性的四个体系 角色人格体系价值规范体系权力制度体系行为交换体系 2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初级社会关系与次级社会关系 结合关系和对应关系 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3 如何建立与发展新型的社会关系? 逐步建立健全新型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建设 加速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用法律形式保护已经建立的新型关系和促进消除陈旧落后 的社会关系。 4 社会结构:一般是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5 马克思主义的社
14、会结构观 6 以劳动或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作为社会的基础,社会的基本结构必然是生产力与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体系。 4 / 27 5 第三节第三节 社会的基本要素社会的基本要素 1. 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要素:自然资源、人口资源和文化资源。 2. 人口资源:是指在特定地域内具有一定数量、质量和关系的人的总称。 具有两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3. 人力资源:指表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源,体现了包含在人 体内的生产能力。其是在各种生产要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主动要素,是社会经济发展 的最重要的经济资源。 4. 人口数量:是对人口资源的量的规定性,指一定
15、时间和一定地区有生命的个体总和, 通常人口数量指的是人口规模。 5. 人口质量:也称人口素质,是对人口资源的质的规定性,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 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等。 6. 自然资源:是与人类活动相关联的全部自然条件的总和,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 部条件。 7. 自然资源分类:环境资源生物资源 矿产资源。 8. 自然资源特点:有限性、潜力无限性、系统性和空间分布不均匀。 9.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和机会构 成危害的发展。 10. 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矛盾: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不可调和性决定了可持续发 展的内在矛盾。 从人与自然的矛盾来看,人
16、类的祖先类人猿原来是自然界的怀部分,与其他动物一 样处于又斗争又互助的自然系统之中。人们必须寻求一种使人类得以持续发展的道路, 即人与自然团伙调发展的道路。然而人口高速增长与资源短缺短时间内不可调和。 从人与人的关系及其矛盾来看,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不可能以个人为单位各自孤 立地进行,人们必须在活动中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才能取得成功。然而,发达国家 与落后国家之间的不平衡不平等与利益冲突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 11. 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强调的是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意义深远的。 可持有异议续发展尤其突出强调的是发展,消除贫困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不可 缺少的条件。 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并强调把环境保护作为发展进程一个重要弧形成 部分,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要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 强调代际之间的机会均等,指出当代人享有的正当的环境权利,后代人出同样享有 这些权利。 强调了要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法,要求人们在生产时要少投入多产出在消 费时要尽可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