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启示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6254828 上传时间:2020-09-28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6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启示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德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启示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德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启示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德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启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启示(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德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启示 作 者: 丁菲摘要:在国际职教发展史上,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得到了历史的检验和认可。在职业教育领域这方面的经验我国可以借鉴德国,使我国的职业教育更好地快速发展。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主要有:关键字:职业教育 德国 “双元制”职业教育 启示德国是职业技术教育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德国产品的质量全球公认,经久耐用,因此“德国制造”享誉全球。职业技术教育在德国历史悠久,它是世界上首先将职业技术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围的国家,其“双元制”堪称“职业技术教育”的典范。在德国,职业技术教育被视为政府、社会、企业与个人的共同行为,是德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原动力,是企业生存与

2、竞争的手段,是个人生存最重要的基础及个性发展、感受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认可的重要前提。特别是企业界人士更是认为职业教育就是产品质量,是德国经济发展的柱石。因此,德国社会上上下下都高大重视职业教育(这就是所谓文化传统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影响)。在各方面努力与支持下,如今全国已形成了一个从学徒培训到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多阶段、多功能、形式多样、结构复杂的完备体系。各州、市也形成了一个严密的职业教育网络。德国职业技术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基本能满足社会就业制度对具有职业技能劳动力的要求。同时,该体系高度分化且具有高度的灵活性,能很好地适应与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与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3、1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历史发展和英国一样德国职业教育最早可追溯至中世纪早期的行会制度。当时,在手工业部门的某些行业中出现了以师傅带学徒,从学徒到帮工,最后成为师傅的学艺方式。到了中世纪后期,这一早期意义上的职业培训方式便流行了下来。到17世纪,德国重商主义者对师傅带徒弟的职业培训形式进行强烈的抨击。他们认为它过于强调直观模仿,缺乏理性。他们还认为要提高德意志手工制造的生产率,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必须重视多手工业者的训练。受其影响,再加上18世纪德国工业、商业的兴起和发展急需大量训练有素的技术操作工人,于是实科学校、商业学校和各种职业专科学校应运而生。这些学校在18世纪虽很不发达,可是它连

4、同在各生产部门内进行的职业训练一起,在18世纪的教育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随着18世纪的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到19世纪,德国大工业已经迅速发展起来。为了满足加速发展的工业化的要求,培养出大批具有不同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各种不同层次水平的职业学校便建立了起来。职业教育体系日趋完善,并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诞生了目前在德国占有核心地位的“双元制”培训体系。(以学校形态出现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确是大工业的产物这一点确证无疑,可见现代职业技术教育是适应大工业生产方式的一种职业教育形式,但当代生产方式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的产业、新的职业大量涌现,怎能固守原有的职业教育形式呢?这是现代职业技术

5、教育之所以要改革的根本原因,也是大多数职业教育者所不理解的地方。)一、校外职业培训史校外职业培训主要指学徒培训。它源于中世纪,其最早的史证是1192年科隆旋工规章。在中世纪以及后来的几个世纪里,学徒训练主要集中于手工业部门。一是因为手工业部门所需人数有限;二主要是由于德国在19世纪前是一个农业国,它绝大多数劳动者都分布在农业部门。当时,成为学徒的条件非常严格。学徒培训的最兴盛时期是中世纪后期,到了16世纪以后,随着同业工会的解体,培训质量缺乏监督而一度陷入危机,学徒制自此走向衰落。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学徒培训事业在德国再度复兴。这主要归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德国经济发展对受训技术人才的需求

6、不断增加;二是1869年、1897年、1900年、1908年四次立法中分别对职业培训作出了最低质量要求并对有关职业培训的法规作了重大修改。这为学徒培训创造了有利条件,并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学徒培训的地位。虽然,学徒培训在19世纪初已走出手工业部门,但企业大规模自成体系的学徒培训则是20世纪才开始。20世纪20、30年代,学徒训练工场大量发展,后来又提出并普及了专业工人考试。1969年职业培训法的颁布,标志着学徒训练在联邦德国已逐步完善。如今,几乎所有的德国经济部门都参与学徒的培训。(德国的确是一个非常理性的国家,它没有重复走英国多元发展的职教道路,而是从学徒制度直接走向了学校形态的职教,这一结论

7、是否正确呢?)二、学校职业教育史最早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学校可以追溯到16、17世纪宗教界与实业界一起举办的星期日学校。到了18世纪,在启蒙运动和重商主义影响下,建立了实科学校、商业学校和各种职业专科学校。到19世纪20年代末,德国各大城市里出现了一大批地方性职业学校。30年代则有高级职业培训学校问世。1850年德国制定了全国统一的学校建制标准。19世纪60年代,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给德国职教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也使德国各界认识到提高在业人员科学文化技术素质的重要性。于是,德国明确规定工厂主必须为雇员提供学习机会和条件。并规定18岁以下徒工可以通过地方法规定强迫接受进修学校教育。随后,在许

8、多大城市里,进修学校便成了在职青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场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职业教育作为战后经济重建的一部分受到极大的重视。为了不断提高人员的技术水平及文化素质,德国又建立了职业补习学校,继续进修学校等。这些补习学校组成了德国所谓第二条教育途径,为在职青少年提供再一次升学机会。2 专题研究一、德国的双元制1.德国双元制的形成学徒不仅要在生产车间跟随师傅学校实用技术,还要到学校来历学校必要的理论知识。这一想法早在1821年就产生了。在当时,萨克森魏玛大公国的同业协会法律中就规定:师傅要严格认真地教授学徒学会一种手工业技艺。同时又要督促学徒到绘图学校、星期日学校或专门的手工业学校中求学。而学校里的课

9、程则按规定要补充职业方面的专业知识教育,还要提高学徒的普通教育水平。这种企业和学校教育的相互补充,实际上就是双元制职业教育的雏形。双元制真正的形成还是在19世纪中后期。随着工业化的开始,传统的学徒培训在提高学徒文化知识素质及适应需求方面,日益显出其弊端。因而,有不少城市明确要求学徒有义务到职校接受必需的理论知识学习。到1900年许多大城市将学徒期青少年的进修学校教育定为义务教育,并决定让企业参加职业培训,承担培训主要责任。与此同时,又用职业学校教育补充企业实训。这样,整个职业教育就分在两个地点进行,即企业和职业学校。两者相互合作,互相补充,形成了职业教育的双元制,并进而成为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核

10、心。但是,由于缺乏全面的法律基础,双元制也曾陷入过“危机”。在战后进行重建的过程中,当时的政府曾就是否应将已有的教育机构,特别是双元制培训体系保存下来产生过以后。一些国际组织也曾对德国双元制培训体系持强烈的怀疑态度。然而,双元制还是保留了下来。尤其是在1968年职业培训法实施后,它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并进而成为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形式。2.双元制的内涵及特点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即一种企业(通常是私营的)与非全日制职业学校(通常是公立的)合作进行职业教育的模式。受培训者以学徒身份在企业内接受职业技能和相应知识的培训,以更好地掌握“怎样做”的问题;同时,又在职业学校里以学生的身份接受与职业有

11、关的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以了解实训技能操作中“为什么这样做”的问题。这是一种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起来,以培养既具有较强操作技能又具有所需专业理论知识和一些普通文化知识的技术工人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在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中,企业占主导地位。学生在企业和学校的一般时间比为3:2或4:1,或采取离职进修制的形式。学生的学徒期根据其申报的任职资格,一般在23年之间。在这期间学生可获取微波的工资,其幅度为正式工人起点工资的20%40%。1双元制培训体系的“双元”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两个教育主体企业与职业学校企业与学校是“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两个基本场所。企业着重进行实

12、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学校着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从另一角度讲,这两个主体既涉及了由国家举办的公立学校事业(职业学校)又涉及私营企业的市场经济体系。b.受训者的双重身份在“双元制”培训体系中受训的青少年首先须同企业签定培训合同,成为企业的学徒,他也就自然成了职业学校的学生。就企业而言,受训者在初中毕业后与所选择的企业签订的培训合同中,明确规定了其在培训期间所应履行的学徒的权利和义务。而在职业学校,他们是学生,继续接受义务教育中最后三年教育。c.两种法律制度职业教育法与学校法企业里的培训主要遵守联邦制定的职业教育法,属联邦管辖。职业学校的教学要遵守各州制定的学校法规,各州负责。另外企业培训绝大多数是在私

13、营企业里,是建立在民法性质的培训合同基础上,而职业学校大多数是公立的,是建立在公法标准基础上的,学校职业培训是按公共教育法进行的。企业与职业学校的培训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法律范围。d.两个主管单位联邦政府与州文教部企业和职业培训由联邦政府颁布的企业培训条例进行,该条例是由联邦教育与科学部制定。全国各企业培训必须严格按照条例所规定的内容进行培训。职业学校的教学则由各州的文教部分管。它以各州文教部部长联席会议制定的理论教学大纲为指导性文件。该大纲规定了教学范围、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时间安排等。各州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改动,而职业学校则必须依照各州制定的理论教学大纲组织教学。e.两类课程理论课与实训练课“

14、双元制”培训体系中的课程总的来说可划分为两类,即理论课与实训课。实训课主要在企业内进行;理论课主要在职业学校中进行。但这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有一定程度的交叉。企业中的实训,除在培训岗位教学实训车间进行之外,还在实训指导课教室为学生讲解必要必需的理论知识。在职业学校,除了理论教室、实验室外,还有作为理论教学补充,在企业内上实训指导课。职业学校的教员则将那些在企业实训车间所无法学到的技能在学校实验室或实训演示车间内向学生演示。2双元制的特点双元制目前已在德国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内占据了主导地位,并在政府及各界的扶植下日趋完善、合理、有效。从总体上讲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a.注重实践、突出技能培训。德国双

15、元制教学模式,在培训过程中十分重视学生实践、技能、技巧的培训。理论与实践之比大约为3:7或2:8。同时理论教育注重实用性,并紧密与实践相联系,服从实践需要。“注重实践技能,为未来工作而学习”,这一指导思想不仅表现在职教理论与实训的时间分配上,还体现在培训的运行机制上。b.培训的实施方案合理、有效并有法律作保障。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无论是教学、实训、实验,还是企业培训,均有严密而完整的教学目标、计划、教材、设置和师资配置等。并且无论是企业还是学校,其办学都有法律保障。企业主要依据职业教育法及培训规章;学校则依据教育法。c.考试制度严格。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必须经过企业协会或手工业协会支持下的由考试委员会组织的统一考试。考试长达十几个小时的实践技能考试与总时间为56小时的专业理论知识考试组成,考试合格才能获得技术工人或技术员的资格。d.以企业为核心,以企业实际培训为主,以学校教育为辅,两者平行进行密切合作,成为一个整体。在双元制培训体系中企业主和董事会不仅是职业培训的指导者与支持者,而且也是职业培训的参与者,他们非常重视职业培训。以企业为主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培养目标更符合企业的需要;真实的生产环境,使学生比较接近实践及未来工作的需要,并能较早地接触新工艺、新技术;企业重视使职业教育有了坚实的基础和充足的经费。e.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中,以企业为主,组织和管理职业培训。提供多少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