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的艾灸疗法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6253638 上传时间:2020-09-29 格式:PPT 页数:328 大小:3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疾病的艾灸疗法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28页
疾病的艾灸疗法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28页
疾病的艾灸疗法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28页
疾病的艾灸疗法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28页
疾病的艾灸疗法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疾病的艾灸疗法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疾病的艾灸疗法课件(3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艾灸疗法治百病,一:内科疾病,感冒,【病因】六淫外袭,“风为百病之长”,风邪清袭,善行数变,每多兼夹,尤以夹寒、夹热之邪为多,或夹时疫之气。尤以身体虚弱,寒热失调时尤易患病。一般来讲,且病程短而易愈,但时感重证、老人、婴幼、体弱患者,有时亦可变生他病。尤其年老体弱患者,一旦感冒,且多缠绵难愈,或反复发作。,【症状】病邪有兼夹,病情有轻重。凡外感以风邪为主的,称为伤风,症见头痛、鼻塞、流涕、怕风、其证较轻;夹寒邪的为风寒感冒,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喉痒、咳嗽、痰稀白、脉浮紧、舌苔薄白而润为主;夹热邪的为风热感冒,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头胀、咽喉肿痛、微渴欲饮

2、、咳嗽、痰黄稠、汗出而不畅、脉浮数、舌苔薄黄为主;若兼夹时疫之邪,且发病急,病情比风热感冒严重,病有传染性,易引起爆发或大流行,古称为时行感冒。,取穴一:大椎、风门(双)、足三里(双)。 取穴二:主穴大椎、风门、足三里、肺俞、风池。配穴鼻塞加迎香;咳嗽加天突;头痛加太阳、印堂。 取穴三:大椎。 取穴四:主穴风池、风门、肺俞、列缺、合谷。配穴气虚者,加足三里,全身酸痛者,加大抒。 取穴五:主穴风池、大椎、曲池、外关。配穴咽喉肿痛加天窗;咳嗽加尺泽、天突;头痛加印堂、太阳。 取穴六:大椎、曲池、气海、足三里。 取穴七:大椎、肺俞、委中。 取穴八:肺俞、委中、大杼、大椎、合谷。,中暑,【病因】多因长

3、期处在高温环境或烈日下(夏秋季节)作业,温热秽浊毒气侵入人体,使气血滞塞而发热。轻者为伤暑,重者为暑风或暑厥。 【症状】猝然出现头晕、头痛、心中烦乱、无汗、眼发黑、恶心、倦怠、四肢发冷、指甲与唇口乌青,甚则突然晕厥、口禁不能言、转筋抽搐,或壮热、烦躁,或汗出气短、四肢厥冷、神志不清、血压下降,或腹痛剧烈、欲吐不出。,取穴一:主穴阳正取大椎、曲池、合谷、内关、足三里;阴证取肾俞、神阙、气海、关元、阴郄、太渊。若转筋者,配穴加承山、承筋;惊厥者,加后溪、涌泉;热暑夹湿者,加阴陵泉。 取穴二:神阙、气海、关元、涌泉。,头痛,【病因】致因虽多,无非外感(六淫)和内伤(七情)所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高

4、癫顶之上,惟风可到。所以外感头痛,以风邪为多。因“风为百病之长”,为并每多兼夹,故又有风寒头痛、风热头痛、风湿头痛之分。内伤头痛多因七情内伤,脏腑失调,气血不足所致,故又有干活头痛、气滞血瘀头痛;或阴阳气血各有偏虚而引起血虚头痛、阴虚头痛、气虚头痛和阳虚头痛。,【症状】急性头痛多为外感,慢性头痛多为内伤。 外感头痛:起病较急,常伴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涕等表征。主要有一下三型:1:风寒头痛,症见头痛时作,遇寒则甚,痛走顶背,恶风畏寒,口不渴,鼻寒,苔薄白,脉浮紧。2:风热头痛,症见头痛且胀伴眩晕,甚则如坐舟中,面目红赤,发热恶风,自汗,或尿短赤、便结、或渴欲饮,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弦数。3

5、:风湿头痛,症见头痛而沉重如遇阴雨天气时尤甚,或伴有肢体困重疼痛,腰膝酸胀,有下坠之感,纳呆呕恶,苔白腻,脉濡缓。不过皆以头痛为主,其他伴随症状一般较轻。,内伤头痛:起病缓慢,时发时止,缠绵难愈。主要有一下六型:1:肝阳(火)头痛,症见头痛眩晕,心烦易怒,面红目赤,口苦舌红,苔薄黄,脉弦有力。2:痰浊头痛,症见头痛昏蒙,胸脘满闷,恶呕酸浊,苔白腻,脉滑或弦滑。3:肾虚头痛,症见头痛且空,腰膝酸软,遗精带下,耳鸣眩晕,苔少,脉细或沉弱。4:淤血头痛,症见头痛日久,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或有头部外伤史,舌黯有淤斑,脉细涩。5:气血不足头痛,症见头晕目眩,乏力,面色胱白。6:厥阴头痛,症见癫顶头痛

6、,甚则呕吐痰浊、肢冷,脉沉细,苔白。,取穴一:主穴阿是穴、百会、太阳、上星、列缺、合谷。配穴前头痛加印堂、阳白;头顶痛加百会,四神聪、太冲、涌泉;后头痛加风池、昆仑。 取穴二:主穴百会、太阳、头维、上星、合谷、阿是穴。配穴目赤耳鸣者加太冲、丘虚;头重者。加丰隆,中脘;痛有定处者,加隔俞、血海;面白神乏者,加血海、足三里、三阴交;无心烦热及口干者,加肝俞、肾俞、三阴交等。 取穴三:主穴百会、太阳、头维、上星、列缺、合谷、阿是穴配穴风寒者,加风池、风门;风热者,加大椎、曲池、外关;风湿者,加风府、足三里;气虚加脾俞、气海、足三里;血虚加隔俞、血海、三阴交;肾虚加肾俞、太溪;肝阳上亢加阳辅、太溪、太

7、冲;痰浊加中脘、丰隆、足三里;淤血加血海、三阴交、行间。 取穴四:阿是穴。 取穴五:阳白、攒竹、太阳、丝竹空、阿是穴。,偏头痛,【病因】痰浊中阻,风邪上窜,病在少阳经,与肝胆有关。 【症状】多痛在一则。有先兆症状,如嗜睡、倦怠、忧郁感、眼前出现闪光、暗点、面唇和肢体麻木、失语等。,取穴一:太阳、丝竹空、阳白、上关、头角(左痛贴右,右痛贴左)直至痛止为度。 取穴二:1:太阳、外关;2:风府、哑门、风池。 取穴三:太阳、悬颅。 取穴四:阿是穴(在双侧肠俞穴处寻找压痛点),头维、太阳、合谷、太冲。失眠配三阴交、神门。,三叉神经痛,【病因】多因风寒、风热阻络,或肝火上逆、气虚淤阻等因所致。 【症状】仅

8、限与三叉神经感觉分布区内,不疏散至后头部。一般分为发作期与缓解期。多深夜发作,可将患者在熟睡中痛醒。,取穴一:主穴太阳,悬颅。配穴第一支加攒竹、阳白;第二支加顴髎、耳门;第三支加承桨、颊车、翳风;反复发作者,加肝俞、胆俞、 取穴二:百合、太阳、头椎、上星、列缺、合谷、阿是穴。 取穴三:阿是穴(可取压痛点23个可在头面部寻找)、顴髎、太阳、下关、颊车、合谷(只取患侧或重症取双侧)。,发热,【病因】外感发热多因外感温热或时疫之邪,由于疲劳过度、饮食失调、情致抑郁、血瘀内停湿热滞留等因素引起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所致。 【症状】外感发热,高热不退,体温多在39以上,无汗或伴有其他症状。内伤发热、功能性

9、低热、肿瘤、血液病、结核病、结缔组织病、慢性感染疾病、因气血阴阳偏虚所引起的发热,属虚证;气郁、湿郁、血瘀引起的发热,属实证或虚实夹杂证。,取穴一:主穴大椎、曲池(双)。配穴恶风或恶寒明显者,加风门;咳嗽重者,加肺俞;体质虚弱者加足三里。 取穴二:膏盲俞。 取穴五:1:大椎、曲池、孔最、合谷;2:十宣。 取穴四:肝俞、期门、三阴交、行间、太冲。 取穴三:主穴脾俞、气海、足三里。配穴气虚者,加百会、神阙、关元;血虚者,加膏盲俞、隔俞、合谷、绝骨。,中寒,【病因】一身受病也。多因素体阳虚,气血内损,寒气乘虚而入。 取穴一:神阙、关元、气海。 取穴二:神阙、关元、肾俞。 取穴三:气海、丹田、关元。,

10、支气管炎,【症状】初起常有喉痒、干咳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常伴有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取穴一:1:肺俞、脾俞、太渊、合谷、丰隆。胸腕痞闷重者,加足三里、内关,2:大椎、身柱、肺俞、脾俞、肾俞、气海、丰隆、3:肺俞、膏盲俞、肾俞、命门、神阙、关元。 取穴二:肺俞、外关。 取穴三:主穴大椎、肺俞、身柱、天突、外关。配穴头痛者,加上星;痰多者,加脾俞、丰隆;肢体酸楚者,加昆仑;热甚者,加曲池。 取穴四:天突、风门、肺俞、大椎、膏盲俞。 取穴五:风门、陶道、气喘、肺俞、膏盲俞、肾俞、天突、膻中。 取穴六:主穴肺俞、大椎、风门、天突。配穴痰多者,加脾俞。、丰隆;肾脾两虚者,加肾俞、脾俞、足三里;肺气虚者

11、,加太渊、膏盲俞;外感引起者,加身柱、风池。,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病因】多因身体虚弱痰伏肺窍;因气候骤变,外邪袭肺;或饮食不节,脾虚痰湿, 【症状】突然发病,多见与夜间,咳喘并作先咳后喘,痰多,气急、胸闷,本病以肺脾虚弱者为多见,肾虚者少。,取穴一:肺俞、俞府、神藏、气户、气海、风门、大椎、肾俞。 取穴三:1:肺俞、肾俞、风门、喘息、列缺、天突、大椎、膏盲俞;2:在第6,7颈椎棘突间的两旁及棘突部。 取穴二:1:肺俞(双)、灵道、天突;2:肺俞(双)、大椎、身柱;3:风门(双)、大椎;4:喘息(双)、身柱、膻中,体弱者,加灸膏盲俞(双)。,支气管哮喘,【病因】多因身体素虚或因肺有伏痰,一遇外

12、感风寒,皆可触动肺内伏痰,诱发本病。阻塞通道,肺气上逆而致哮喘发作。 【症状】突然发作,呼吸急促,胸闷气粗,喉间有哮鸣声,证分寒热,累及脾肾,三脏皆虚。,取穴一:1:列缺(双)、定喘(双);肾俞(双)、足三里。 取穴二:主穴天突、膻中、中府(双)、云门(双)、大椎、定喘(双)、肺俞(双)、肾俞(双)。配穴外感风寒,流涕、鼻塞者,加风池、风门、太渊、合谷、;痰多胸满不得卧者,加足三里或丰隆。 取穴三:1:气喘、定喘、天突、膻中、肺俞;2:每一组穴加脾俞,3:另一组穴加脾俞、肾俞、气海。 取穴五:大椎、风门、脾俞、天突、膻中、尺泽、列缺、丰隆。 取穴四:主穴大椎、风门、肺俞、定喘。配穴虚证加脾俞、

13、肾俞、命门、膏盲俞、足三里;实证加身柱;痰多加丰隆、脾俞;胸闷加天突、膻中。,取穴六:主穴定喘、膏盲俞、肺俞、天突、旋玑、膻中、气海、关元。配穴肺脾气虚型加脾俞、足三里;肺肾两虚型加肾俞、命门、太溪。 取穴七:主穴列缺、丰隆、定喘、肺俞、膏盲俞、太渊、脾俞、足三里、肾俞、太溪、关元、命门。配穴鼻流清涕者,加巨髎;头痛、肩背酸痛者,加温溜;怕寒发冷者,加之正;出现虚脱倾向者,加内关、神门、气海。 取穴八:1:大椎、肺俞;2:天突、灵台、肺俞;风门、大椎、大杼、膻中。 取穴十:肺俞(双)、膈俞(双)、心俞(双)。 取穴九:主穴大椎、肺俞、天突。配穴小儿加身柱、灵台;气虚型加膏盲俞、膻中、气海、胃虚

14、寒加中脘。,肺气肿,【病因】肺部之弹性减退,空气充满,出纳迟缓,肺泡愈形膨大,造成肺气肿。 【症状】发作时呼吸异常困难,皮肤苍白,频频咳嗽,喘促,等症状。,取穴一:大椎、肺俞、膏盲俞、心俞、肾俞、膻中、气海、关元、太渊、足三里、太溪。 取穴二:1:肺俞、心俞、肾俞、膏盲俞、足三里、;2:大椎、喘息、太渊、膻中。,肺结核,【病因】由结核杆菌感染所致,多因体质虚弱,正气不足,饮食不洁,或长期接触沙尘,或与肺结核病人共碗筷吃饭,或吃人剩物,经常接触等,致使结核杆菌感染而致病。 【症状】咳嗽不甚,神疲乏力,食欲缺乏,午后潮热,唇红口干,咳血,盗汗,失眠,身体消瘦等。,取穴一:1:百劳(双)、肺俞(双)

15、、膏盲俞(双)、;2:中府(双)、膻中、关元、足三里(双)。 取穴二:主穴肺俞、膏盲俞、太溪、关元、肾俞。配穴食欲缺乏者,加胃俞、脾俞;气喘者,加膻中;咳血者,加孔最。 取穴三:浸润期或吸收期处方1:主穴膏盲俞、足三里及三阴交(交替用)。2:主穴膈俞、胆俞。配穴足三里及三阴交(交替用)。 取穴四:主穴肺俞、膏盲俞、大椎、身柱、膈俞、肾俞、关元、太溪,配穴风门、心俞、脾俞、胃俞、足三里、百劳、结核穴。,急性胃炎(呕吐),【病因】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或饮食不节或脾胃虚弱,或痰饮内阻。 【症状】以恶心、呕吐为主症。呕吐清水、口干渴、喜热饮、四肢厥冷为寒吐;呕吐酸苦、口渴,小便短赤为热吐。,取穴一

16、:1:大椎、中脘、神阙、内关、合谷、2:脾俞、中脘、章门、足三里、丰隆、公孙;3:脾俞、中脘、神阙、内关、足三里、隐白。 取穴二:主穴大椎、外关、中脘、期门、膻中、丰隆、足三里、阴陵泉、脾俞、胃俞、神阙。配穴肠鸣加脾俞、大肠俞;腹泻加巨虚、天枢;遗精加太溪、复溜。 取穴三:中脘(即左右2cm处)、内关、足三里。 取穴四:主穴中脘、足三里、神阙、脾俞、胃俞。配穴伴恶寒发热者,加风池、大椎、风门;干呕者,加间使;呕吐黄水者,加丘陵。,反胃,【病因】饮食不节,酒,色过度,长期忧思郁怒,导致中焦虚汗,食滞胃中,形成痰凝,气滞,血瘀引起幽门痉挛、梗阻。,取穴一:脾俞、胃俞、中脘。 取穴二:主穴脾俞、胃俞、中脘、章门、足三里、中魁。配穴肾阳虚者,加肾俞、气海、关元;气阴两虚者,加梁门、天枢、三阴交。,慢性胃炎(胃脘痛),【病因】长期饮食不规则,饥饱失常;饮食不节,喜食辛辣,过食生冷,损伤脾胃;或精神刺激,情致不畅,气机腻乱,肝邪犯胃;或外邪内侵。劳累受寒。,取穴一: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 配穴二: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梁门。 配穴三:主穴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内关。配穴脾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