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环境动态监测技术规范》(编制说明)

上传人:木** 文档编号:146243968 上传时间:2020-09-2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环境动态监测技术规范》(编制说明)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环境动态监测技术规范》(编制说明)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环境动态监测技术规范》(编制说明)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环境动态监测技术规范》(编制说明)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环境动态监测技术规范》(编制说明)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环境动态监测技术规范》(编制说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环境动态监测技术规范》(编制说明)(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环境动态监测技术规范河南省地方标准编制说明一、编制的目的和意义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建立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强调对山水林田湖草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当前关于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正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开展,2018年10月,河南省南太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入围国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2019年4月,河南省发布了“河南省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分区调查方案”。然

2、而,国家和河南省尚未正式出台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相关的技术规程和实施标准,适用的技术文件严重匮乏。因此,制定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环境调查技术规范等山水林田湖草河南省系列地方标准,统一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环境调查技术标准,可以提升生态保护修复中生态环境调查工作的成果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河南省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二、任务来源及编制原则和依据(一)任务来源根据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的通知(豫市监2019218号)文件精神,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一地质大队于2019年8月立项申请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规划技术规范的制定工作。2019年12月23日,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下达20

3、19年河南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豫市监2019309号)立项编号:20193110181。下达了本标准的编制任务,规定完成时间为2020年12月,编制周期1年。(二)编制原则和依据1编制原则实用性、可操作性原则本文件内容应具有普遍适用性,方法具有可操作性,能够为环境监测及管理等相关业务部门进行生态环境监测提供技术参考。科学性、先进性原则本文件编制过程中应积极借鉴和利用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运用可靠的原理、成熟的先进的技术和科学方法,保证制定的标准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经济技术可行性原则本文件中采用的技术方法应经济可行,确保按照标准开展生态环境动态监测时,涉及到的数据比较容易获取、方法比较容易实

4、现,检测成本较低,经济可行。2 编制依据为满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河南省正在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工作。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为全面提升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环境保护能力,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治理工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一地质大队编制了本规范。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遵循科学性和适用性的原则编写,还引用了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具体如下:GB 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 地下水质量标准GB 15618-2

5、018 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T 20465-2006 水土保持术语GB/T 30363-2013 森林植被状况监测技术规范GB 36600-2018 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SL277-2002 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HJ/T 166-2004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 623-2011 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DZ/T 0190-2015 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技术规定(1:50000)DZ/T 0287-2015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技术规程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指南(试行)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总体方案本文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及强制

6、性标准,参考并借鉴了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规程等。近年来,起草单位相继主持开展了南太行安阳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规划、河南省小秦岭-黄河中游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片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调查、龙安区张二庄里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勘查设计、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施工等一批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工程项目,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上积累了丰富的工作基础和实践经验,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环境动态监测技术规范制定提供技术可行性,本规范以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中实际问题为导向,目标任务明确,应用范围广泛,立项依据充分。三、编制过程(一)组织分工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环境动态监测技术规范编制项目任务下

7、达后,主要起草单位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一地质大队、河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二地质大队编制了项目实施方案设计,成立了编制工作小组,2019年12月25日,召开了项目编制策划会议并就规范编制任务分工、进度等进行了明确的安排。(二)成立地方标准编制组为做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环境动态监测”技术规范的制定工作,成立了标准制定小组,同时邀请了省内从事生态环境动态监测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本标准编制工作,并多次召开标准研讨会议,对我省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环境动态监测工作现状,存在问题,标准制定的必要性,广泛交流了意见,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标准制定的原则,提出了标准制定的具体工作计划和

8、措施,并就标准的主要内容进行了严谨、深入、细致的讨论,确保标准制定工作,按计划推进。编制组成员为路德富、田东升、张永福、徐书奎、画玉省、王继华、曲鹏举、王西平、黄志强、范余敏、张雪伟等人,分别来自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一地质大队、河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二地质大队等多家单位,均具有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领域丰富的工作经验。(三)资料收集、调查研究分析2020年1月至2020年4月,编制人员根据任务分工进行了资料收集和调查研究分析工作。首先,收集相关国家、行业标准,深入山水林田湖草修复工程现场进行调研、总结,确定本规范的监测内容和监测指标评价体系;其次,广泛征集自然

9、资源、环保、林业、水利等行业和部门的意见和建议,确定本规范的主要监测内容、监测技术和监测方法、监测点的布设、监测数据的采集和记录、监测数据的处理以及监测数据分析与监测成果的编制。(四)初稿编写及研讨2020年5月至2020年7月,编写规范初稿。为确保编制工作的有序开展,项目组根据前期策划确定的章节内容,组织编制工作小组人员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汇总、讨论、研究,根据前期分工进行编写。2020年7月13日召开编制工作小组工作讨论会,对内容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形成初稿。2020年7月25日,我单位组织邀请专家田奎生、王秀全、王西平、陈怀玉、史冲对初稿进行初审,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2020年08

10、月规范编制组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修改完善,形成征求意见稿。规范的起草过程严格按照工作计划有序的进行,遵从“科学性、合理性、先进性、实用性、普遍性”原则。该规范文本的形成经过项目组人员实地的调研、收集资料、查阅相应的技术规范,对收集查阅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进而确定规范的内容,并最终完成征求意见稿。四、主要内容的确定本标准从结构上分为前言、引言、正文、附录。内容包含前言、12章正文和7个附录。明确了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规定了动态监测的目的任务、基本要求、工作定额、监测内容、技术方法、综合评价、数据库建设、成果编制与应用等方面的内容及其技术要求。1、第1章“范围”:依据本规范

11、申请的适用范围确定,适用于:本规范适用于河南省地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环境动态监测。2、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引用了14个标准和规范,所引用文件对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3、第3章“术语和定义”:本标准列出了13个术语和定义,这些术语和定义在本文件中使用次数多。本文件明确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监测区”、“生态监测指标”、“景观丰富度”、“景观破碎度”、“森林覆盖率”、“草地综合植被覆盖度”、“水环境”、“土壤含水率”、“水土流失”、“土壤侵蚀模数

12、”、“生物多样性”等术语和定义。4、第4章“目标、原则和要求”明确了本文件制定的监测目标是为了能够准确掌握监测区生态环境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并坚持科学适用性原则、定量监测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原则、监测手段多样性原则、经济技术实用性原则等原则相结合;同时对完成监测工作所需要具备的条件和能力提出具体要求。5、第5章“工作流程”确定了本项监测工作从相关材料收集分析到生态环境实地调查监测方案编写监测指标确定监测数据采集监测数据保存与处理监测数据分析最终的监测成果的编制等具体工作内容。6、第6章“收集资料和实地调查”规定资料收集、实地调查工作中的具体要求。资料收集方面应收集生态环境背景条件和生态环境问题的有关

13、图文资料,包括交通位置、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层构造、地质条件、社会经济、人类活动情况等;图件包括:地形图、水系图、水文地质图、土地利用现状图、污染源分布图、遥感影像图、生态环境治理工程部署图等等。实地调查工作需要查明现状条件下的生态环境问题,为后续布设监测点提供依据。调查路线的部署及调查点的密度,应满足查明生态环境问题分布特征和布设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要求,调查精度应高于1:10000。实地调查工作中,结合地形地貌条件和地物特征,采用GPS、水准测量等方法定位,采用录影、拍照等方式记录影像资料,应现场记录,并填写生态环境问题现状调查表,必要时绘制调查对象的平面和剖面素描图。7、第7章“监测方案

14、编写”规定了监测方案内容应包括:目标、原则、要求、监测指标、监测方法、工作部署及进度安排、实物工作量、组织机构及人员安排、经费预算、质量保障与安全措施等,并附工作部署图;监测指标、监测点密度和监测频率等原则。8、第8章“监测点布设”参照GB/T 14848-2017、GB 3838-2002、GB/T 30363-2013、DZ/T 0287-2015、HJ/T 166-2004、SL 277-2002、DB11/T 1301-2015,布设了不稳定边坡、踩空塌陷、地表地貌景观、地表水、地下水、森林环境、湿地环境等监测点的具体要求。9、第9章“监测方法和监测仪器”规定了不同指标分级下所使用的监

15、测方法和监测仪器。监测方法按监测方式分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按数据采集方式分为手动和自动,按监测指标分为监测面积、数量、含水率、水质、流量、流速,观察记录、摄影摄像、样品采集和物质分析等;监测仪器根据监测方法的不同通常使用:全色及多光谱捆绑数据、无人机、高分辨率的InSAR数据、含水率测定仪、三维激光扫描仪、照相机、录像机、便携式水质测定仪、采样器、添加药品、水样容器、土壤测定仪等等。10、第10章“数据采集与记录”要求现场测量、记录和检查至少应由3人以上完成。采用仪器测量时,应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操作,保障视野通畅,环境温度、磁场干扰等满足仪器正常工作。并对数据的采集、传输、记录方法等作了具体的

16、要求和规定。11、第11章“数据预处理与保存”包含了数据预处理、数据保存、数据库等内容。通过对数据的预处理对监测数据进行预处理,减小粗大误差、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其它原因造成的监测数据失真对分析、评价结果的影响。并且对由于计数或记录错误、操作不当、突然冲击振动等产生个别的粗大误差,采用统计的方法判别,确定后应予以剔除。各类监测数据应及时分类整理、编目、存档。在原始纸介质资料保存的同时,要求建立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平台,进行电子文档资料存储。12、第12章“数据分析与成果编制”包含了依据分析数据对生态环境现状评价、预测分析、成果图绘制、成果报告的编制以及成果图的提交等。五、采标情况无六、重大意见分歧的处理在本标准起草和编制过程中,征求了相关单位和相关行业专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