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质控质量控制.

上传人:花**** 文档编号:146241782 上传时间:2020-09-29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2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血常规质控质量控制.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血常规质控质量控制.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血常规质控质量控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常规质控质量控制.(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血常规室内质控注意事项做好血常规的室内质控应注意以下几点:1、质控品在冰箱中应直立放置。2、每天自冰箱拿出后,室温放置10分钟左右,再缓慢地颠倒混匀,不要立即混匀。3、检测完毕后,要用柔软的布或纸擦拭试管口和盖子上残留的液体,否则影响质控品的质量。4、血常规质控品更换频繁,每批都要统计均值(不要使用厂家提供的均值);SD沿用历史统计的数值即可,但应小于1/3允许总误差。血常规不像生化实验受试剂批号、试剂质量、定标等影响,IQC经常出控,血常规IQC出控大致有:1、偶然误差:重复一次检测即在控了。2、某一项指标(如WBC)出现系统误差时,要考虑该指标系统出现问题,如注射器松动、检测部问题等。3、

2、如果全部指标偏低或偏高,多数情况是质控品的质量出现问题。校正系数是不能盲目更改的,只有用校准品或具有溯源性的新鲜全血校准时才能更改。盲目更改是不负责任的做法。总之,血常规的IQC即非常“难”做,也非常“容易”做!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 血细胞分析技术的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从临床医生开单开始至实验完成检验,包括登记和发出检验报告单全过程中一系列实验质量的方法和措施。包括分析前质量管理、分析中质量管理和分析后质量管理。 (一)分析前质量管理1.操作人员上岗培训:仔细阅读仪器说明书,对仪器原理、操作规程、使用注意事项、细胞直方图分析、异常报警含义、引起实验误差因素及仪器维护有充分了解。 2.仪器的安装和校

3、正:仪器安放于远离电磁干扰源、热源的位置,实验台稳固,工作环境清洁,注意通风、防潮、防止日光直射。安装完成后或每次维修后,对仪器的技术性能进行测试、评价,及时做好仪器的校正和管理工作。 3.标本的采集和贮存:一般要求抗凝静脉血,尽可能不用末梢血。推荐用EDTA-K2抗凝。抗凝血标本室温下WBC、RBC、PLT可稳定24h,白细胞分类可稳定68h,血红蛋白可稳定数日,但2h后粒细胞形态即有变化,应及早推片镜检。 4.注意受检者生理状态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运动、吸烟等对Hb、WBC和PLT均有一定影响,每日不同时间白细胞计数也有一定差别。 (二)分析中质量管理1.试剂的合理使用:原则上使用原仪器配套

4、试剂。但国内开发出经过原装试剂严格对照,并经科学鉴定认可的试剂也是可以使用的。注意试剂保存时间、保存温度。 2.标本要求:血样符合要求,采血管清洁,血液混匀,无凝块、无溶血。 3.做好室内质控:每日开机后先做室内质控,看仪器各项参数的测定值是否在X2s以内,符合要求后再做病人标本。对于失控应按质量控制程序处理,仪器质量控制当天的情况进行逐一登记。 4.注意仪器得堵孔和半堵孔现象,并及时处理。 常见堵孔原因:采血时用棉花擦吸管,纤维混入采血过浅,凝块形成蛋白堵塞孔道标本落入灰尘使用后冲洗不够,停机时间长试剂结晶堵口血液未混匀,有凝块。 5.注意某些病理因素对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的影响:高粘滞血症

5、冷球蛋白增高或冷纤维蛋白增高,非晶体物聚集,使白细胞、血小板增高。 血液中白细胞过高影响红细胞计数,或有核红出现影响白细胞计数异常血红蛋白患者红细胞溶血不完全,之白细胞结果假性增高;M蛋白增多,M蛋白与溶血剂发生反应,白细胞假性增高血栓前血小板聚集,血小板计数结果假性增高;有血小板凝集者可使血小板计数结果假性减低。 高脂血症使Hb假性增高巨大血小板或小红细胞,影响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计数的影响因素:血小板聚集:致血小板计数过低,直方图右移,但不与横坐标重合,不显示MPV值。 小红细胞或红细胞碎片:溶血病人或红细胞碎片干扰血小板计数,直方图右移并抬高,不显示MPV.处理办法:涂片染色:显

6、微镜下观察有无血小板聚集和有核红。 手工计数血小板(三)分析后质量管理1.根据直方图及参数变化确定白细胞分类是否需要显微镜检查。(溶血不完全、有核红、血小板聚集)2.根据直方图及参数变化判断白细胞计数时是否受到其他因素干扰:不完全溶血、有核红、血小板聚集。 3.分析实验结果各参数之间的关系。如RBC、HCT与MCV,Hb、HCT与MCHC,RBC与MCH之间,RDW与涂片红细胞形态变化具有相关性。 4.对病人临床资料进行相关分析。 分析异常结果是否可从临床角度加以解释,或是否与其它实验参数相关。 5.定期征求临床人员对本室结果的评价。 临床医师对实试验数据的评价是质控重要环节。双方需加强沟通。及时纠正法规潜在引起实验偏差的趋势,不断改进工作。 当实验结果与临床医师判断不一致时,有时是病情变化,请不要忽视。 检验人员应具备一定的临床知识,便于临床医师沟通和有效分析实验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