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 说课稿(完整).

上传人:花**** 文档编号:146241128 上传时间:2020-09-28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2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必修一 说课稿(完整).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 说课稿(完整).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必修一 说课稿(完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一 说课稿(完整).(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球的宇宙环境1、地位作用:本节课不单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导入课还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课。学生只有对本节内容有了整体的认识后,才能对自然环境中诸多自然现象的来龙去脉和地球整体概貌有一个清晰的科学的了解。2、 课程标准:能够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过程与方法: 1.运用教材相关插图、数据资料,分析归纳天体系统的层次、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2.通过分析“太阳系示意图”和八大行星基本数据表,归纳出地球的普

2、通性和特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科学的宇宙观3、重点: 1、天体系统的层次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难点: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二、教法:同时我会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六分钟看人类探测到的宇宙,将知识直观化。学法:针对天体的分类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我会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我将采用活动探究与直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五、1、课前准备:在上课之前,我将会把导学案提前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完成自主学习1的天体的类型和天体系统的概念等基本知识。2、导入新课:通过

3、播放六分钟带你观看全人类观测到的宇宙的视频直观导入本节课的开始,把学生带到神秘的宇宙空间,先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镜头一拉一伸,既可透彻解剖知识体系,又可创造神秘而激动人心的氛围,为后续的教学作好铺垫。3、知识点讲解:看过视频之后,让学生展开思维回答:什么是宇宙?使学生明白“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组合”,再让学生回顾刚刚看的视频中提到的光年,什么是光年?天体的类型和相关知识由于课前已经让学生完成了自主学习的这一部分,所以我会采用多媒体展示导学案这个知识点的答案,并让学生核对答案之后,我会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部分天体的图片,向学生演示各种天体的特点和视觉性状。让学生通过图片加深对天体的了解。同时向学

4、生提问:飞机宇宙飞船和是天体吗?提醒学生行星的附属物不属于天体。为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会让学生自学79页的内容,独立思考设计天体系统层次图,并回答导学案中的探究一和探究二(太阳系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到远依次为?小行星带位于哪两个轨道之间?根据八大行星结构特征,可把其分为那三大类?太阳系中八大行星运动的三大特征等)相对简单的问题可以通过抢答的形式进行回答。相对困难的问题我会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再得出答案。然后请同学根据导学案提示归纳天体系统层次图,并说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最后是本节课的重点兼难点,地球是一个普通而又特殊的行星。我会根据太阳系模式图及八大行星运动特征分析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5、地球的特殊性在于它存在高级生命。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是本节课的难点。我会根据书本上第11页探究活动,带领学生完成活动3个题目。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比较薄弱加上时间的关系,我会采用直观讲解加上板书带领学生通过分析数据得出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通过地球存在生命的的原因引申出拓展思考题:为了解决地球上日益严重的人口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人们提出移居月球的幻想,要想把幻想变成现实,你认为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让学生自由小组讨论,自由回答。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地位作用:本节课以“宇宙中的地球”为基础,以太阳为例,进一步说明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初步掌握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的方式、分布规律、

6、以及对地球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对今后学习气压带和风带、世界气候类型分布等只是做好了铺垫。2、说教学目标:新课标下本节课的课程标准是简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根据课程标准,结合高一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三维目标:a. 知识与技能1、了解太阳辐射的概念及其对地球产生的影响。2、说出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只要影响。b过程与方法1.通过讨论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在不同方面的重要影响。2.分析图片形成直观认识,提高学习兴趣。3.参与探究活动,利用图表分析法初步掌握三维空间分布图的判读。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c情感、态度与价值

7、观树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观点。4、教学重点: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教学难点: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二、教法学法:教法:启发式讲授法、以问题探究为主,结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学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三、1、课前准备2、设问导入:太阳对地球到底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呢?3、学习内容:自主学习回答,太阳辐射的定义,波长分类,能量来源。观看多媒体播放的“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的四幅图结合生活体会,小组探究合作讨论并派代表回答太阳辐射对地球在不同方面的影响。板书总结。活动探究:读太阳辐射在不同纬度的时空分布规律三维图和热带雨林,亚寒带针叶林景观和分布,让学生归纳太阳辐射

8、在地球上的分布规律和太阳辐射对地球景观的影响。通过这个活动探究能让学生学会判读空间三维图像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二战期间,英国海军防卫部接到各地的雷达报告,说雷达收到了干扰,这种干扰只出现在白天且干扰的方向与太阳活动方向一致。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通过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出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知识点。展出太阳黑子图,仔细观察太阳表面,由太阳黑子图引出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的定义,以及黑子和耀斑的特点,并说明耀斑与黑子同步发生,带来大量粒子流。对于太阳风和日珥则简单的带过。学生自学教材,小组合作归纳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活动探究:分析北半球三个不同纬度带的降水量和黑子的相关性。

9、学生通过思考得出太阳黑子活动对地球气候产生影响。光、热生物生长的条件2)温度降水、天气变化的关键3)能源煤、石油4)太阳能地球的自转各位领导老师,大家早上好,我是来自,是,首先非常希望能够成为中学教师队伍中的一员。下面进入我的说课。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中地球的自转。课型是新课,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说教法学法和说教学过程四大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课。一、 首先我将从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说教学目标,说重难点三方面对教材进行分析。1.地位和作用。本课主要学习地球的自转的基本规律,以及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地球的自转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

10、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同时也对后面学习大气的环境等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3.新课标下本节课的课程标准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根据课程标准我制定了以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2.能正确判断晨昏线3、能解释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及区别4、根据要求计算地方时、时区和区时5、能运用地转偏向力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过程与方法 1.通过模拟演示实验,增强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2通过观察光照图找出晨昏线的一些特点。2通过对比分析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图,找出每幅图的变化,并用自己的话说明地球自转对三角洲的形成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认

11、识宇宙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4.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根据教材和授课对象的特点,我将本课的重点设置为地球自转的特征,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难点设置为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区别,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二、说学情。从知识掌握程度上看,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了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对昼夜长短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从学习能力上看本节课涉及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语言具有专业性特点,图形分析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不强,学习难度大,但是本节知识在生活生产上有现实意义,对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所以好奇心大,积极性高。三、教法学法。那么在一个课时中运用哪些方法和

12、手段才能够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以达到教学目标呢?接下来我说说教法学法指导。本节课我将使用导学案的手段进行教授,通过目标体验自主学习,探究展示,思考抢答,反馈练习这五个方面,由浅入深,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通过实物演示和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对于昼夜更替我将结合多媒体演示法,实物演示法加深学生空间思维感。用小组合作探究法和案例分析法完成地方时和时区计算,地转偏向力产生的地理现象。三、那么如何把我的教法和学法运用到我的教学中呢?下面我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在上课前我会把导学案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导学案展示的教学目标,自学课本完成自主学习1地球自转基本规律相

13、关的填空内容。2、导入:引用毛泽东的著名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提问学生这种情况是否能发生。讨论后给出明确的结论:可以,因为地球在不停的运动,从而引出与人类最为密切的两种运动,自转和公转。3、课前已经布置好每个小组准备一个小地球仪。然后小组合作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并小组共同讨论填写以下表格内容。自转运动定义旋转中心运动方向周期速度角速度线速度由于考虑到部分同学可能会参照参考书来填写答案,对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了解不透彻,所以我让小组派代表回答相应表格的内容后,用多媒体展示答案,并对需要补充的知识点进行讲解。讲到运动方向时,然后带领学生边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边提问:从北极南极上空看,地

14、球自转方向怎样。这样做能使学生全面认识地球运动方向,为分析各种地球运转示意图打好基础。在讲述自转周期时,涉及到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差别,这个问题较抽象,是本节课的难点。所以我采用模拟演示法进行说明。我会利用课室讲台南边的窗的方向代表一颗遥远的相对于地球来说可以看作是不动的恒星,用桌面上的水杯代表太阳,自己代表地球,我的鼻尖代表地球上的某一点,通过地球绕太阳公转和自转来演示恒星日和太阳日周期角度不同。从而形象深刻的把书本上的图1-12还原到现实的模拟实验中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太阳日和恒星日的区别。然后让学生结合模拟实验完成16页下面表格中的内容。并强调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是恒星日,但是太阳日是我们通常所说

15、的一天24小时。然后学生完成思考抢答一的问题:假如今晚八时在某一位置看到某颗恒星,明晚要在同一位置看到同一颗星,应在什么时刻去看?以这样一个贴近生活的问题检测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在讲解地球自转速度时,通过介绍角速度的概念,由学生自己计算得出角速度大小,这样可加深理解。在介绍线速度概念后,多媒体展示不同纬度经度线速度三维示意图,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出线速度随纬度变化的规律。可增强学生读图分析能力。此时可回应导入新课时提出的问题。最后思考抢答:两极角速度和线速度怎样,加以巩固。4、对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这个重难点。我会分点进行讲解。我将使用演示实验法加多媒体展示探究法进行突破。首先设立情境,假设太阳光是从教室后面黑板照射过来,地球仪放在讲台上,不运动,引导学生思考,此时地球会不会形成昼夜现象,以及昼夜现象形成的原因。再通过地球仪引出昼半球、夜半球、晨昏线的概念及晨线和昏线的区别和通过板图法引入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并说明晨昏线上太阳高度和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然后学生完成思考抢答 1、晨昏线的位置是不是静止不动的?它的移动方向怎样?2、晨昏线与太阳光线有什么关系?3、一天中哪时的太阳高度角最大?通过思考抢答让学生巩固晨昏线和太阳高度的相关知识。然后用红色粉笔在地球仪上标志出一点代表大家所在的地方,太阳光依旧是从后墙黑板照射过来,演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