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梨花》省公开课教学设计(最新-编写)

上传人:黯然****空 文档编号:146237584 上传时间:2020-09-28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26.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驿路梨花》省公开课教学设计(最新-编写)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驿路梨花》省公开课教学设计(最新-编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驿路梨花》省公开课教学设计(最新-编写)(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1414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中山市纪中三鑫双语学校 杨森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一、通过略读课文来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二、学习本文综合运用顺序、插叙的叙述方法,找出文中设置的误会和悬念,分析理解 作品精巧的构思及其表达效果。 三、体会课文讴歌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揭示雷锋精神经久不衰、正在人民群众中代代相 传的主题。 教学设想教学设想 本文进一步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 粗知文章梗概。 能力的养成, 需要略读实践, 要求用 5 分钟时间略读,复述故事以及筛选主要内容。本文综合运用了顺序和倒叙的记叙顺序,要在 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分析插叙的作用。另外,小说围绕“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

2、发生了 两次误会,三次悬念,理解“设疑释疑引出新悬念”的巧妙构思及作用效果。最后, 找出文中描写梨花的句子,分析理解标题“驿路梨花”的妙处。这样,就顺理成章地理解了 本文歌颂助人为乐的精神,揭示雷锋精神代代相传的主题。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一、学生利用参考书或互联网,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彭荆风及本文写作背景。 二、学生扫清字词障碍,略读课文,圈点勾画主要信息以及阅读体会。 教学活动教学活动 导入:导入:同学们是否有过这样的生活体验:当我们到了一处偏远的地方游玩,就在 我们玩得很尽兴, 但却很疲乏和饥饿的时候, 天已经不知不觉地暗了下来的时候, 我们最渴望的是什么呢?就是有一处

3、休息的地方。 刚才我们所说的这种情况 与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驿路梨花中“我和老余”的遭遇就很相似,那么他们遭 遇的问题是否得到了圆满的解决了呢?下面我们就走进这篇课文。 教学活动一:略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学活动一:略读课文,整体感知 任务与意图任务与意图 略读课文,围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 概括本文有哪些人?做了什么事? 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 【学法指导 1】略读 : 侧重观其大略,粗知文章的大意。略读时可以根据一定的目的或需要, 确定阅读重点,其他部分的文字则可以快速阅读。另外,还需注意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对 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强迫自己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读完一篇文章, 开始时阅读速度每 分

4、钟 400 字,以后逐步提高。 2 明确 :“我” 和老余发现小茅屋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我们” 一起修葺小茅屋 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梨花妹妹说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姐姐 梨花照料小茅屋。 所有为小茅屋做过好事的人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教学活动二:品读课文,精巧构思 教学活动二:品读课文,精巧构思 任务与意图任务与意图 理清小说的记叙顺序,综合运用了顺序和倒叙的记叙顺序。学习小说精巧的构思,通过 设置两次误会、三个悬念使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 1、作者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是否把答案一下子就告诉了我们?他运用了什么写法?这样写 有什么好处呢?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 /这

5、篇课文何以做到如此的生动, 如此的波澜起伏、 引人入胜呢? 明确:作者巧设两次误会和三个悬念。 两次误会:第一次是 13 和 14 段,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他说不是;第二次是 30 32 段,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 三个悬念:第一个是 7、8 段,我们正焦急时,发现了小茅屋,里面却没人没灯,于是 发出疑问 : 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第二个是 12 至 14 段,我们认为是瑶族老人是主人,老人 不是。到底谁是主人呢?第三个是 29 至 32 段,分角色朗读一下吧。旁白+瑶族老人+哈尼小 姑娘。这一处的悬念是解放军叔叔为什么盖房子呢? 【学法指导 2】悬念:即读者、观众

6、、听众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未知的情节的发 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 目的是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使读者自觉不自觉地进入文 章所创设的情景之中。 2、本文层层设疑、步步推进,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作者是不是完全按照事件发展的 先后顺序记叙的呢?这种记叙顺序有什么好处? 齐读 【学法指导 3】插叙 : 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 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插叙的 作用有三 : 1、在叙事时运用插叙,可使所写的内容更加充实,情节更加充分,人物形象更加 丰满,使文章的主题更鲜明、更深刻。2、可以起到补充主要事

7、件或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3、 可使文章的结构,避免呆板、拘谨,使行文起伏多变。 明确: (1)插叙瑶族老人借住照料小茅屋。作用:写出小屋帮助很多行路人,意义重大。 (2)解放军建小茅屋、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作用:交代了小茅屋的搭建者、照料者,以 及这样做的原因,歌颂了发扬雷锋精神的人。 教学活动三:赏读文章,情感升华 教学活动三:赏读文章,情感升华 任务与意图任务与意图 找出文中三写梨花,分析梨花的象征含义,进而理解标题的妙处以及主题。 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 3 我们熟悉了本文的主要内容, 学习了作者构思方面的技巧, 最后我们回归到课文标题 驿路梨花,文章一共有几处描写梨花?各有什么含义?标题

8、驿路梨花中的梨花除了自然 界的梨花外,还指什么?有什么妙处?小组讨论小组讨论 引入陆游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分享交流: 驿路梨花”是盛开在边疆驿路上的梨花,在作者笔下,这既是自然界的梨花,又是梨 花姑娘,还是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精神的象征,也是边疆民族优良民风的体现。“驿路梨花” 驿路梨花”是盛开在边疆驿路上的梨花,在作者笔下,这既是自然界的梨花,又是梨 花姑娘,还是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精神的象征,也是边疆民族优良民风的体现。“驿路梨花” 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融为一体 ; 同时,“驿路梨花”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融为一体

9、 ; 同时,“驿路梨花” 语出陆游的诗,这也为文章增添了文化的韵味。语出陆游的诗,这也为文章增添了文化的韵味。 补充:作者在西南边陲生活过多年,亲自感受到当地淳朴的民风,尽管这篇文章可能 是加入了作者虚构的成分,但字里行间无不闪烁着浓浓的生活气息,这就是文学作品源于 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道理。以后,同学们也要学会观察生活、体味生活,从生活中发现美。 作者在谈此文的写作时,曾满含深情地说:“云南边疆民风淳朴,尽管当地的人们没有把 补充:作者在西南边陲生活过多年,亲自感受到当地淳朴的民风,尽管这篇文章可能 是加入了作者虚构的成分,但字里行间无不闪烁着浓浓的生活气息,这就是文学作品源于 生活而又高于生

10、活的道理。以后,同学们也要学会观察生活、体味生活,从生活中发现美。 作者在谈此文的写作时,曾满含深情地说:“云南边疆民风淳朴,尽管当地的人们没有把 学雷锋的口号挂在嘴上,但他们却一向有助人为乐的好习俗,好客、热情、关心他人,我学雷锋的口号挂在嘴上,但他们却一向有助人为乐的好习俗,好客、热情、关心他人,我 经常想起那里许许多多朴实的人和事,想起当年曾住过的深山老林里只为方便他人的小茅经常想起那里许许多多朴实的人和事,想起当年曾住过的深山老林里只为方便他人的小茅 屋,想起默默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想起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为小茅屋屋,想起默默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想起为了后来的旅客

11、,临行前都要为小茅屋 做点事的人。”因此,文章最后一句“驿路梨花处处开” ,升华了主题,赞美了雷锋精神就做点事的人。”因此,文章最后一句“驿路梨花处处开” ,升华了主题,赞美了雷锋精神就 像洁白的梨花开遍了神州大地。像洁白的梨花开遍了神州大地。 小结:驿路梨花处处开,雷锋精神代代传 分享学生体会: 课外拓展 本文所写的朴实民风是否让你感动?学习完本文之后,结合下面文章梨花满咸阳 , 谈一谈你对“公德”这个概念有什么想法?联系现实,和同学讨论交流你的体会和想法。 教学总结教学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略读的方法,梳理文章内容。学习了插叙的记叙顺序以及作用, 还体会到了本文精巧的构思。最后理解了标题的含义和作用,进而理解了本文的主题。希望 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将雷锋精神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雷锋精神是永不过时的, 助人为乐、与人为善,本月是学雷锋月,我们不妨多问问自己,今天,你学雷锋了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