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毒危害性评估报告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6231533 上传时间:2020-09-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4.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艾滋病毒危害性评估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艾滋病毒危害性评估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艾滋病毒危害性评估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艾滋病毒危害性评估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艾滋病毒危害性评估报告(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艾滋病毒危害性评估报告1危害程度分类1.1分类等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艾滋病毒(HIV)属于乙类传染病。在卫生部2006年公布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将艾滋病毒(型和型)列为危害程度第二类病原微生物。运输包装仅病毒培养物为A类,UN编号为UN2814。1.2不同实验室操作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要求根据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要求:艾滋病血清学检测属于未经培养的感染材料的操作,应在符合级生物安全实验室(BSL-2)要求的艾滋病检测实验室中进行。2背景资料2.1一般生物学特性HIV属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90nm130nm。病毒的核心呈中空锥形,由两条相同的单链RN

2、A链、逆转录酶和蛋白质组成其RNA中含有gag、env和pol基因以及6种调控基因tat,vif,vpr,vpx(vpu),nef,rev。gag基因编码病毒的核心蛋白;pol基因编码病毒复制所需要的酶类(逆转录酶、整合酶和蛋白酶);env基因所编码的病毒包膜蛋白,是HIV免疫学诊断的主要检测抗原。调控基因编码的辅助蛋白,是调节病毒蛋白合成和复制;核心之外为病毒衣壳,呈20面体立体对称,含有核衣壳蛋白质。最外层为包膜,包膜上的糖蛋白有刺突状结构,是HIV与宿主细胞受体结合位点和主要的中和位点。HIV是一种嗜T细胞和嗜神经细胞的病毒,侵入人体后选择性攻击T辅助细胞、脑组织细胞、脊髓细胞和周围神经

3、细胞。当HIV在TH内大量生长繁殖,是TH大量破坏时,则发生细胞免疫缺陷,自身稳定和免疫监测功能丧失,不仅可发生一系列原虫、蠕虫、细菌、真菌和病毒等条件病原体感染,还可发生少见的恶性肿瘤,最终导致死亡。现有两型HIV:HIV-1和HIV-2,它们主要区别在于包膜糖蛋白上。HIV是一种变异性很强的病毒,不同的毒株之间差异很大,甚至同一毒株在同一感染者体内仅数月就可以改变,使抗原中和抗体失去中和效能,这给HIV疫苗的研制造成很大困难。目前在全球流行的HIV-1毒株已出现三个组,即M、O和N组,其中M组又可分为A到J10个亚型,而且亚型间的重组体已有发现。HIV-2现有AF6个亚型。目前也有学者根据

4、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对HIV-1进行分群,如根据病毒与宿主细胞结合所利用的辅助受体的不同(CCR5、CXCR4),分为R5和X4毒株;或根据宿主范围及复制特性不同,分为非合胞体诱导株(NSI)和合胞体诱导株(SI);有毒力株和无毒力株;快/高型和低/慢型等。2.2对外界环境的稳定性HIV对外界抵抗力较弱,远较乙型肝炎病毒(HBV)对外界的抵抗力低得多,病毒离开人体后,常温下可存活数小时至数天,对热、乾燥敏感,不耐酸。60以上就可被灭活。因此,注射器具、医疗用具通过高温消毒、煮沸或蒸汽消毒完全可以达到消毒目的。HIV对化学品也十分敏感,常用的消毒剂如70%酒精、10%漂白粉、2%戊二醛、4%福尔马林

5、等均能灭活病毒。2.3致病性HIV具有嗜细胞特性,主要感染T辅助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它所引起的疾病临床表现十分复杂,以CD4T淋巴细胞进行性减少和免疫缺陷为特征,常伴有实质器官(脑、淋巴结和肺等)的炎性疾病、神经障碍和恶性肿瘤。感染HIV后的24周为急性期,突发病毒血症,30%70%的感染者可能伴有流感样或单核细胞增生样症状。此后由于特异性细胞免疫的作用,病毒血症和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进入平均810年的无症期(或称潜伏期),此时病毒仍在复制,并不断减少和免疫功能逐渐下降。免疫系统的进行性损伤将导致免疫功能严重缺陷,逐步出现持续性全身淋巴腺病及艾滋病相关综合症(AIDS-relatedcomple

6、x,ARC),约50%的感染者会表现出各种机会性感染、恶性肿瘤和神经损伤等临床症状,进而发展成为艾滋病患者,进入病程的终末阶段。2.4传播途径及暴露的后果2.4.1传播途径:目前发现有HIVI和HIV-两型,HIV主要存在于血液、精液和阴道分泌液中,通过性接触,输入染有HIV的血液、血制品,器官移植、注射等方式传播,亦可经垂直方式造成母婴传播,至今尚无特效治疗。2.4.2暴露的后果:HIV感染可诱导体液和细胞免疫,集体的免疫反应可限制病毒感染,但不能完全清除病毒,经过急性感染期、临床潜伏期后,进入免疫缺损期。2.5艾滋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2.5.1预防1)艾滋病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严重传染病。目

7、前还没有治愈的药物和方法,但可预防。2)艾滋病病毒主要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等体液中,所以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绝大多数感染者要经过5-10年时间才发展成病人,一般在发病后的2-3年内死亡。3)与艾滋病人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如握手、拥抱、共同进餐、共用工具、办公用具等)不会感染艾滋病,艾滋病不会经马桶圈、电话机、餐饮具、卧具、游泳池或公共浴室等公共设施传播,也不会经咳嗽打喷嚏、蚊虫呆咬等途径途径传播。4)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是预防经性途径传染艾滋病的根本措施。5)正确使用避孕套不仅能避孕,还能减少感染艾滋病、性病的危险。6)及早治疗并治愈性

8、病可减少感染艾滋病的危险。正规医院能提供正规、保密的检查、诊断、治疗和咨询服务,必要时可借助当地性病、艾滋病热线进行咨询。7)共用注射器吸毒是传播艾滋病的重要途径,因此要拒绝毒品,珍爱生命。8)避免不必要的输血、注射、使用没有严格消毒器具的不安全拔牙和美容等,使用经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的血液和血液制品。9)关心、帮助和不歧视艾滋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他们是疾病的受害者,应该得到人道主义的同情和帮助。家庭和社会要为他们营造一个友善、理解、健康的生活和工作环境,鼓励他们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改变危险行为,配合治疗,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延长生命,也有利于艾滋病的预防和维护社会安定。2.5.2诊断

9、依据2.5.2.1实验室检查:抗体确证阳性,CD4200/mm3,CD4/CD81。检测HIV核酸及抗原可预测疾病进展及随访抗病毒治疗的效果。2.5.2.2我国艾滋病病例诊断标准2.5.2.2.1HIV感染者:受检血清初筛试验阳性,确证试验如蛋白印迹法阳性。检测HIV核酸或抗原可预测疾病的进展和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效果。2.5.2.2.2确诊病例:1)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又具有下述任何一项者,可为确诊艾滋病病人。近期内(36个月)体重减轻10%以上,且持续发热达38度1个月以上。近期内(36个月)体重减轻10%以上,且持续腹泻(每日达35次)1个月以上。卡氏肺囊虫性肺炎(PCP)。卡波济肉瘤(Ka

10、posi)。明显的霉菌或其它条件致病菌感染。2)若HIV抗体阳性者体重减轻、发热、腹泻症状接近上述第1项标准且具有以下任何一项时,可为确诊艾滋病病人。CD4/CD8淋巴细胞计数比值1,CD4细胞计数下降。全身淋巴结肿大。明显的中枢神经系统占位性病变的症状和体征、出现痴呆,辨别能力丧失、或运动神经功能障碍。2.5.3艾滋病治疗针对HIV的治疗研究亦经过了多个阶段,80年代单一用药剂量较大,曾出现细胞毒性副作用,易产生抗药突变株而出现耐药性。1994年蛋白酶抑制剂经过4-5年研究而逐步推向临床,可以使HIV感染者体内病毒数量快速而持续下降。为此除了AZT(1987年开始的核苷类)可以单用于防止母婴

11、传播或在特殊情况下预防用药外,只要是抗HIV临床治疗已不主张任何药物的单独使用,而是联合使用包括三种药物的鸡尾酒疗法。3拟从事实验室活动的危险性分析及相应的预防措施3.1实验室实验活动背景资料本实验室主要从事HIV病毒的血清学检测:HIV抗体筛查实验:酶标法(ELISA)、3.2可能危害在HIV实验操作过程中,包括接收样本时样本包装密封性不好造成样本泄露;操作过程中如打开容器盖时样本外溅,加样、孵育、震荡、分离保存血清等时由于操作不慎导致样本溅出、离心管破裂崩溅等。实验室工作环境的污染,实验人员如果接触污染的实验仪器表面、冰箱、加样器、实验台、门把手及实验废弃物等均可能被感染。3.3预防及处置

12、措施3.3.1预防1)HIV抗体的检测过程均应在生物安全防护级实验室内进行。2)操作者在实验全过程包括样品接收,都应穿戴好一切生物安全防护装备,一次性的口罩、帽子、双层乳胶手套,防护衣、必要时配戴防护镜等,操作全过程应严格执行实验室的标准操作规程(SOP)。3)尽量避免在实验室使用针头、刀片、玻璃器皿等利器,以防刺伤。如果必须使用,在处理或清洗时应采取措施防止刺伤或划伤,并应对用过的物品进行消毒处理。3.3.2处置措施1)所有的血液、血清、未固定的组织和组织液样品,均应视为有潜在传染性,都应以安全的方式进行操作。应按操作未知的有传染风险样品一样,小心存放、拿取和使用所有可能有传染性的质量控制和

13、参考物质,用后的包裹应进行消毒。2)接收样本时,核对样品与送检单,检查样品管有无破损和溢漏,如发现溢漏应立即将尚存留的样品移出,若样本外漏到标本容器外面,应立即用浸有0.5%含氯消毒液的多重软布及75%酒精擦拭标本容器,必要时通知重新采集标本。打开标本容器时要小心,以防内容物泼溅。废弃的标本视为高危物质放置到高压灭菌锅内消毒,同时立即更换污染的手套,污染的手套也应放到高压灭菌锅内灭菌。3)在进行操作时,若发生液体外溅,应将被溅的地方用0.5%含氯消毒液浸泡的物质覆盖,待消毒液起作用10-15分钟后清理该地方,移走吸水性物质,并用75%酒精及清水多次擦拭该地方。所有实验用品应按污染物质处理,放入

14、高压灭菌锅内灭菌。4)在离心过程中,若发生离心管破裂及样本外溅,应立即停止离心,待离心机自动停止并发出提示信号5分钟后,确保穿戴好一切防护用品后,方可打开离心机盖,用止血钳子夹出离心的碎片,被样本污染的地方,防置浸泡有0.5%含氯消毒剂的吸水性物质,待消毒剂起作用后10-15分钟再清理污染处,移走吸水性物质,并用75%酒精多次消毒污染处所有消毒处理用过的物品应按高危物质处理,放入高压灭菌锅内灭菌。5)如果在操作过程中将待检测的血液、体液等样本溅洒于皮肤粘膜表面时,应立即用自来水、清水或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如溅入眼睛、口腔等部位,应用用自来水、清水或生理盐水长时间彻底冲洗(30分钟);如发生皮肤粘

15、膜针刺、切割伤、刮伤等出血性损伤,应立即挤出损伤局部的血液,然后用用自来水、清水或生理盐水等彻底冲洗,再用碘伏消毒创面;如衣物被污染,应尽快脱掉被污染的衣物,进行消毒处理;如有高危的意外事故发生,除进行局部处理外,同时应立即采取预防措施,包括对其随访、HIV检测、休息并暂时离开原岗位3个月,按医嘱服用抗HIV药物进行预防。若一旦发生意外事故造成污染,应立即按实验室突发事件处理预案和程序中处理办法进行处理。4实验室的安全操作和实验室意外处理4.1实验室的安全操作1)在安排工作人员的实验室区域时,要根据其工作的种类和所涉及的生物试剂,对实验室环境做好安全检查。2)进入实验室应穿隔离衣、戴手套,必要时戴防护眼镜,以防污染暴露的皮肤和衣物。不用戴手套的手触摸暴露的皮肤、口唇、眼睛、耳朵和头发等。3)如接触物传染性危险大,可戴双层(两付)手套以增加保护。操作时手套破损,应立即丢弃、洗手并戴上新手套。4)禁止采用口腔吸液管,必须使用移液器来操作实验室的所有液体。5)操作中有标本、检测试剂外溅时应及时消毒。对大量溅出的浓度高的传染物在清洁之前应先用1%次氯酸钠溶液浸泡,然后戴上手套擦净。6)工作完毕,要对工作台面消毒。工作台面应当用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