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制造业自主发展过程中的技术创新研究:经济史的启示

上传人:蜀歌 文档编号:146217904 上传时间:2020-09-28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145.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制造业自主发展过程中的技术创新研究:经济史的启示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本制造业自主发展过程中的技术创新研究:经济史的启示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本制造业自主发展过程中的技术创新研究:经济史的启示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本制造业自主发展过程中的技术创新研究:经济史的启示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本制造业自主发展过程中的技术创新研究:经济史的启示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本制造业自主发展过程中的技术创新研究:经济史的启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制造业自主发展过程中的技术创新研究:经济史的启示(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日本制造业自主发展过程中的技术创新研究:经济史的启示日本制造业自主发展过程中的技术创新研究:经济史的启示 作者:李毅 制造业领域创新与发展的关联关系研究: 来自理论与实践的若干启示制造业领域创新与发展的关联关系研究: 来自理论与实践的若干启示 (一一)以引进为起点构建创新的经济学意义。以引进为起点构建创新的经济学意义。 1技术创新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和融合过程。通常创新经 济学家都将技术创新过程视为,始于对技术商业潜力的认识,而终于 将其完全转化为商业化产品的整个行为工程。例如,经过对创新理论 的深入研究,索罗(SCSolow)在在资本化过程中的创新:对熊 彼特理论的评论中,就把技术创新分

2、为新思想的来源和以后阶段的 实现发展两步过程。而作为第一步过程的新思想来源,既可以来自产 业内部的技术创意,也可以来自外部的学习与引进。引进新技术、新 工艺乃至新的生产方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是由下述原因决定的, 即各 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性, 及其一国经济在不同发展层面和运 行时点上面临问题的多样性。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庞 大的生产体系和不同门类的众多工艺技术, 是不可能由一个国家的工 业部门完全占优的。尤其是经济后起国家,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提 高产业的技术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恰当的技术引进是一种必要的 选择。 与欧美国家技术经济发展上的巨大差距以及生存竞争的严峻环 境,使

3、日本历史性地选择了把引进作为创新的起点,以降低追赶成本 和加快自身的发展脚步。 尽管经济发展的后进性及其与他国的技术经 济差距, 使日本在工业化起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恢复时期的经济活 动处于低水平,但是日本却成功地利用了这一点,孜孜以求地学习一 切能够学习的先进科技知识,把握一切可以利用的引进机会,在广泛 汲取民族发展营养的同时促进自身的成长。例如工业化早期,它尽可 能聘用各种掌握一定科学技术知识的在日外籍人员, 利用一切能够得 到的科技书籍从事发明与创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赶超期间,为 规避风险,节省费用和节约时间,又积极推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为基 础的吸收型科技发展战略。 将发展之初的劣势

4、成功地转化为后发优势。 可见,利用科技发展的国际传递特点,尽可能以全人类创造的科技知 识武装自己,实行开放式发展,乃是一个经济体迅速崛起的关键。 2合理整合资源,实现技术创新上的帕累托最优。由于技术引进 过程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资源转移过程,广义上说,它是包括了对有 用技术的筛选, 对使用这些技术从事创新能力的准备等一系列环节的 资源整合过程。对于具体的各制造业部门来说,既包括它所拥有的各 种资源,也包括使用这些资源的方式。因此,即使是技术禀赋再充裕 的部门,也有从外部获取技术投入提高自身技术使用能力的必要。基 于技术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及其创新所要求的经济技术条件实施技 术引进, 是许多国家的制

5、造业部门在权衡成本收益后所做的一种 必然选择。 日本制造业的技术引进始终是与自身技术能力运用并行而 动的。原有的技术基础和对新技术的驾驭能力,使日本在第二次世界 大战后采取了多样化的技术引进运行模式。 在自身的消化与吸收能力 允许的前提下,根据各制造业部门的实际需要,多通道实行引进。例 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它对工业技术的引进,既包括了日本第二 次世界大战前就已建立起来的钢铁、造船、电机等产业技术,也包括 欧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已发展的汽车、家电行业的技术;有当时欧美 应用成功的电子工业、高分子合成材料、原子能工业的最新技术;更 有虽已完成实验但尚未在生产中应用,或还未实现商业化的技术;以 至

6、引进正在实验中的技术。正是技术引进上的这种广揽博收、博采众 长,才使日本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以最低的成本奠定完整的新技术 基础成为可能。在 19501975 年 25 年里,它通过引进吸收了全球半 个世纪开发的先进技术,而支付的外汇总额不到 60 亿美元。据日本 自己测算,这种做法使其节约了 23 的时间和 910 的研究开发费 用。结果使它在 60 年代与西方国家的科技差距缩短到 lO-15 年,70 年代大部分制造业部门的技术水平已接近欧美发达国家,到 80 年代 其工业技术水平在国际市场已处领先地位。 3选择和确立创新的国际起点。更具意义的是,这种广泛有效的 技术引进及早日实现赶超欧美的

7、目标, 使日本能够在深刻了解世界先 进技术的基础上, 把本身的自主创新活动建立在高水平的国际起点上。 由于产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前提, 是对那些具有较大产业化潜力的先进 科技成果,客观地进行筛选甄别,它要求产业部门与企业要对所选成 果及其发展潜力有充分的了解, 并对成果实现商品化的生产前景有基 本的价值判断,乃至需要对技术选择的机会成本认真加以核算。所以 它在客观上也是技术引进要进行的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技术筛选 的复杂过程, 同时也是产业企业对先进技术的充分认识和比较研究过 程。例如,日本在引进中不仅了解到相关产业部门的世界最新技术动 向,而且也通过比较了解了世界先进技术国家同类技术的不同特点

8、, 以及该技术研制中对所遇问题的解决过程。 这对日本准确地选择自身 所需的新技术,确定本国技术创新的切人点有着极为重要的帮助。因 此成为后起国家日本,不仅能在钢铁、造船、汽车等传统制造业领域 获得强大的国家竞争力,而且能在短时间内在半导体、机器人、集成 电路等高端领域取得突破性业绩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技术引进,使 得日本的制造业企业开阔了国际视野, 锻炼了对现实中的先进技术乃 至潜在技术产业化前景的准确判断。 从而能在本国制造业的技术创新 中,尽可能地避免重复研发和少走弯路,而直接向世界水平的关键技 术发起冲锋。因此得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宝贵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 在激烈的高端国际竞争中摘取桂冠。

9、 (二二)自主创新与制造业自立发展的内在联系。自主创新与制造业自立发展的内在联系。 1把握完整的工业技术基础上的发展主导权。由于创新是较引进 更深一层次的发展手段, 日本诸多的成功企业均视创新为企业乃至民 族生存与发展的决定性环节, 最重要的生产经营活动。 他们普遍认为, 鉴于特殊的历史背景,日本的工业技术多是模仿欧美发展起来的,如 果仅停留在模仿上,即使模仿的再好也只能跟在别人后面爬行,如果 完全照搬欧美的做法,那么倒闭的只能是日本企业。于是各企业与引 进的技术结合,谋求通过不断的产品、工艺及其组织创新,实现制造 业的强盛和自主发展。 “勇于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的挑战者索尼, 就是在这一认识

10、下出现的创新型企业。 正是将发展的主导权牢牢掌握 在自己手里的做法,使这个建立之初仅有 500 美元资本、20 名职工 的小企业,通过接连不断的创新活动,迅速成长为世界电子企业的巨 人。 这种独立性还集中体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所采用的各种新 技术获取方式上,即合资合作以股权换技术;购买专利技术许可;独 自进行现有的技术改造和独立从事新产品的市场开发中。 “即使是那 些选择与外国公司合作的企业, 也不仅仅是现成的外国观念的被动接 受者。例如,当时以 51的股份出售给通用电气公司的东京电气公 司,就拒绝了通用方坚持研究应由美方进行,日方仅负责后期开发和 集中生产的主张,日本企业认为,技术创新是

11、为了日本的国家利益, 必须独立建立自己的实验室。选择购买专利的企业,更是随自身创造 能力的提高而减少对专利技术的依赖,依靠不断增强的独立性,从世 界工业的最新发展中捕捉信息,从而开发出自己的生产技术。这种情 况在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日本化工企业中较为普遍。它表明日本的 企业从开始就将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建立在自主的基础上。 2充分发挥自身特长的发展主动权。进入引进之后的更高层次创 造,在创造中建立自己的品牌、自己的技术特色和自己的产业优势, 引领日本制造业走出亚洲、走向世界。在制造业的生产方面,与引进 相比日本更擅长于创新。 靠创新日本以自己的技术进步方式踏上近代 工业化的历史行程, 靠创新日

12、本以自己所拥有的独特优势创造出一个 当代的制造业大国。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汽车制造业的发展,是从 经济恢复时期引进国外的装配技术, 通过创新来实现外国车型的国产 化开始的。在 20 世纪 60 年代前半高速增长期的大批量生产体制中, 它靠国产新车型在质量和性能方面的创新, 使日本的小汽车开始跻身 于国际市场。在随后的经济增长过程中日本加快创新的脚步,打造车 身设计和控制排污方面的技术优势。最终以环保节能、经济实用为特 点在国际市场上胜出。晶体管技术是美国实验室首先发明,但日本企 业凭借它对该项技术应用前景的准确判断,在晶体管发明仅有四年, 在发明者本国还只限于用来生产助听器一类产品之时, 就将

13、其高质量 的创新产品晶体管收音机推向世界, 从而引发了一场消费领域的 电子革命。随着日本企业对半导体收音机、收录机和电视机产品的开 发,以及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使电子产品小型化、高性能化和价格低 廉化,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电子技术拥有国。同样,机器人技术 是在 1968 年通过日本公司与美国企业合作的途径传人日本的,1970 年日本就研制出第一台国产机器人。 经过此后一系列创新与开发努力, 今天最高水平的机器人产品已成为日本的专利, 日本也因此成为世界 上机器人技术最先进的国家。 与这种技术创新相联系的是生产工艺及 其生产组织的创新,闻名于世乃至为欧美企业效仿的丰田生产方式, 就是典型的例子。

14、正是借助于不懈的努力和生产过程的经常性创新, 凭借嵌人人们头脑中的主动发展意识, 日本才得以在较短的时间里完 成追赶欧美的历史任务,在工业技术领域与美国、德国并驾齐驱,进 而确立起制造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历史地位。 3发展模式的灵活选择权。在日本,无论是企业还是地域的引进 与创新活动,都是基于国家的资源条件和人力资源特点进行的。鉴于 日本国情的明显特点,即国土狭窄、资源匮乏;但以人口数量、预期 寿命、经济活动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以及万人平均在校大学生数为主 要标志的人力资源丰富,日本的技术引进和创新,从来都是围绕充分 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和最大限度地保护与利用现有资源为中心展开的。 如与欧美国家不同,它

15、的前工业化时期的许多创新,实际上需要更多 的劳动。这种经济史学家眼中的“勤勉革命”,就是日本大多原材料 短缺而农业劳动力不能充分利用的反映。在当代的经济发展中,日本 利用现场人员对问题韵果断处理能力和传承的生产技术诀窍赢得竞 争的主动权,也是为上述问题所做的最好注脚。通常情况下,日本的 各类企业都能够灵活地选择创新方向, 因为它们都拥有自己的研究机 构和相应的科研手段, 并且都能够适应新技术发展的形势适时地调整 经营组织。一些著名的大企业甚至拥有按专业分工的多家研究所,用 以保证企业所用技术的独创性特色, 以及不断将新技术及时地转化为 高质量的创新产品。在长期的引进与创新实践中,日本建立了与自

16、己 的工业技术基础和国情特点相适应的技术创新体系。 它的特点是以民 间为主体的技术研究开发方式;吸收与开发结合、生产与革新并举的 行动模式;渐进式创新与突破性进展统一于一体的经常性活动,以及 确保创新的有序和高质量所实施的研究所与开发本部双重创新体制。 (三)引进与创新关系上的经济史观点。 1对技术创新问题的经济史认识。通过对日本制造业技术创新历 史过程的分析与思考, 我们加深了在经济史意义上对技术创新问题的 深层次理解。(1)技术创新是发明的首次应用,同时更是以往技术积 淀的一次质的飞跃。按照熊彼特的创新定义,技术创新是发明的第一 次产业应用,这种应用既包括产品创新,也包括工艺创新,而且还包 括创新通过各种渠道的传播这一完整的过程。 但这还是仅就创新韵各 种表现形式所下的定义。从一国的产业和经济发展史的角度来观察, 技术创新更是一个地区或若干企业,凭借以往的学习与技术积淀,实 现的一次具有质变意义的技术突破。例如,日本早期在佐贺成功建立 的第一座反射炉, 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电子企业运用晶体管技 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