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商业事迹范文

上传人:亦明 文档编号:146206707 上传时间:2020-09-28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7.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嘉诚商业事迹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李嘉诚商业事迹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李嘉诚商业事迹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李嘉诚商业事迹范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李嘉诚商业事迹范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李嘉诚商业事迹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嘉诚商业事迹范文(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李嘉诚商业事迹范文 华人首富李嘉诚创业史 李嘉诚,广东潮安人,1928年7月出生于广东潮洲市一个贫穷家庭,父亲为教师。 李嘉诚童年过着艰苦的生活。14岁那年(1940年),正逢中国战乱,他随父母走难,逃往香港,投靠家境富裕的舅父庄静庵,可惜不久父亲因病去世。 身为长子的李嘉诚,为了养家糊口及不依赖别人,决定辍学,先在一家钟表公司打工,之后又到一塑胶厂当推销员。由于勤奋上进,业绩彪炳,只两年时间便被老板赏识,升为总经理,那时,他只有18岁。 1950年夏天,李嘉诚立志创业,向亲友借了5万港元,加上自己全部积蓄的7000元,在筲箕湾租了厂房,正式创办“长江塑胶厂”。 有一天,他翻阅英文版塑胶杂志,

2、看到一则不太引人注意的小消息,说意大利某家塑胶公司设计出一种塑胶花,即将投放欧美市场。李嘉诚立刻意识到,战后经济复苏时期,人们对物质生活将有更高的要求,而塑胶花价格低廉,美观大方,正合时宜,于是决意投产。 他的塑胶花产品很快打入香港和东南亚市场。同年年底,欧美市场对塑胶花的需求愈来愈大,“长江”的订单以倍数增长。直到1964年,前后7年时间,李嘉诚已赚得数千万港元的利润;而“长江”更成为世界上最大塑胶花生产基地,李嘉诚也得了“塑胶花大王”的美誉。 不过,李嘉诚预料塑胶花生意不会永远看好,他更相信物极必反。于是急流勇退,转投生产塑胶玩具。果然,两年后塑胶花产品严重滞销,而“长江”却已在国际玩具市

3、场大显身手,年产出口额达1000万美元,为香港塑胶玩具出口业之冠。 1963年,李嘉诚与表妹庄月明(即其舅父庄静庵之女)成婚,翌年生下长子李泽钜,次子李泽楷则在1966年出世。 1965年2月,香港发生了严重的银行 _,人心惶惶,投资者及市民纷纷抛售房产,离港远走。香港房地产价格暴跌,地产公司纷纷倒闭。1967年,香港更发生反英暴动,进一步使房地产市场陷于死寂。 不过,李嘉诚却看好香港工商业的前景,认为香港这个商机十足的殖民地,不会久乱。他反行其道,在人们贱价抛售房产的时候,却大量购入地皮和旧楼。不出3年,风暴平息,香港社会恢复正常,经济复苏,大批当年离港的商家纷纷回流,房产价格随即暴涨。李嘉

4、诚趁机将廉价收购来的房产,高价抛售获利,并转购具有发展潜力的楼宇及地皮。70年代初,他已拥有楼宇面积共630万平方英尺。 1971年6月,李嘉诚正式创办长江置业有限公司,翌年改组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正式在地产事业上大展拳脚,并在后来多次石油危机和经济萧条的时期,趁楼价下滑,运用人退我进、人弃我取的战略入货,结果在楼市大升时获得巨利,使手上的资金暴增。 70年代的香港,4大资本最雄厚的英资洋行怡和、太古、汇丰及和记,在许多大企业的生意中,威力只手遮天。李嘉诚决定运用长江实业雄厚资金,收购香港某些具有实力的上市公司,第一个目标便直指怡和集团的主要旗舰“九龙仓”。 他经过仔细研究后,决定采取

5、不动声色、出其不意的战术,派人分散大量暗购九龙仓股票,使九龙仓的股价在短短几个月内有原来的13.4元,狂升至56元。九龙仓集团感到大势不妙,立即部署反收购行动,在市面上大量购入散户持有的九仓股票。无奈资金有限,最后不得不向汇丰银行求助,而汇丰银行与李嘉诚合作多时,双方关系良好,这使李嘉诚有点为难。 其时,资金雄厚的华资财团主席包玉刚,亦正在争夺九龙仓。李嘉诚见好就收,主动将持有的1000万九仓转让给他,从中获利5900万港元。李嘉诚这一仗,可谓一箭双雕,既避免了与关系密切的汇丰银行有正面冲突,又使包玉刚领导的华资财团可顺利取得九仓控制权。 包玉刚识英雄、重英雄,把手中持有的另一老牌英资洋行和记

6、黄埔的股票,转让给李嘉诚,为他后来入主“和黄”伏下一着。 1978年,李嘉诚又再以出其不意的战术,收购另一个老牌英资公司青洲英泥,成为该公司董事局主席。不过,最令李嘉诚难忘的胜利,是成功的控制了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 李嘉诚这次采用的战术,不单是攻其不备,更是迂回包围。他指挥手下,以极快速度暗中低价收购“和黄”,很快便持有该公司70%的股票。当“和黄”董事局主席祁德豪发觉李嘉诚的举动时,虽然急忙组织英籍大股东进行反攻,但为时已晚,李嘉诚已多得先机,加上汇丰银行的帮助,终在股市上成功大量吸纳_李嘉诚商业事迹。 “和黄”。至1980年,李嘉诚已拥有超过40%的“和黄”股权。如手到拿来般,顺利登上和

7、记黄埔董事局主席的宝座。 李嘉诚的长江实业,以6.93亿港元的资产,控制了价值超过50亿港元的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实为“小蛇吞大象”的奇迹;而李嘉诚更因此成为入主英资财团的首位华人。 当时,并没有人追问当中关键性的一役,是汇丰银行为何愿意将手上的和黄股票卖给李嘉诚。此中的原因,直到1998年李嘉诚才说出。原来,当年汇丰极为欣赏李嘉诚的管理方法,认为由他带领和黄,必定会发展得更好,所以愿意相助。结果亦证明,和黄在李嘉诚手上,不出几年,已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公司,晋级世界数一数二的跨国企业。_李嘉诚商业事迹。 80年代以后,李嘉诚的版图再进行一系列的扩张。除了房地产外,还经营航运服务、电力供应、

8、货柜码头以及零售等,形成一个坚不可摧,在香港举足轻重的大型综合性财团。 另外,自70年代起,李嘉诚已开展了海外投资,至80年代,他逐步有目的扩大有关的投资比重,进行企业全球性战略。分别在 _、美国、英国、新加坡,设立根据地。业绩一年比一年好,还未到90年代,他早已成为香港的首富,并且一直保持着这个领导地位。 1990年后,李嘉诚开始在英国发展电讯业,组建了Orange电讯公司,并在英国上市,总投资84亿港元。到2000年4月,他把持有的Orange四成多股份出售给德国电讯集团,作价1130亿港元,创下香港有史以来获利最高的交易记录。Orange是于1996年在英国上市的,换言之,李嘉诚用了短短

9、3年时间,便获利逾千亿港元,使他的资产暴升一倍。 进入2000年,李嘉诚更以个人资产126亿美元(即983亿港元),两度登上世界10大富豪排行榜,也是第一位连续两年榜上有名的华人。李嘉诚并多次荣获世界各地颁发的杰出企业家,还5度获得国际级著名大学颁授的荣誉博士学位。 经过20多年的“开疆辟土”,李嘉诚已拥有4间蓝筹股公司,市值高达7810亿港元,包括长江实业、和记黄埔、香港电灯及长江基建,占恒生指数两成比重。集团旗下员工超过3.1万名,是香港第4大雇主。1999年的集团盈利高达1173亿港元。 xx年,星期日泰晤士报发表全球50大富豪榜排名榜,上榜的华裔人士只有3名,且全为香港富豪,其中排名最

10、高的是第23位的长江实业主席李嘉诚,李嘉诚并被评为全球最有钱的华裔富商。 由美国商业周刊部180余位资深及其全球各地24位记者评选的“2000年度25位最佳经理人”,李嘉诚成为全球惟一入选的华人企业家,名列第11位。 xx年7月16日,美国福布斯杂志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了“全球十大最有影响力富人榜”。中国香港的长江实业集团主席李嘉诚排名榜单第五名。 他响应中央政府科教兴国的号召,捐巨资同 _合作,实施“ _奖励计划”。他不仅多年来爱国爱乡,重视教育卫生事业,热心公益,而且一往情深,尽心竭力。 “我现在的事业,是有比较大的发展,但对我来说,我最看重的,是国家教育和卫生事业的发展。只要我的事业不破产

11、,只要我的身体还好,脑子还清楚(他指了指自己的头),我就不会停止对国家教育卫生的支持。”-1993年6月李嘉诚语。 多年来李嘉诚总捐款额超过30亿港元,7成多捐款用在内地,两成多用在香港。他几乎每年都向内地捐助1亿元以上的资财,兴办大量公益事业。 李嘉诚晚上睡觉前一定要看半小时的新书,了解前沿思想理论和科学技术,据他自己称,除了小说,文、史、哲、科技、经济方面的书他都读。这其实是他几十年保持下来的一个习惯。 李嘉诚 做了一年的钟表匠后,16岁的李嘉诚突然又辞别舅父庄静庵的钟表店。天生喜欢挑战和进取的李嘉诚,选择了五金厂当推销员。 勤奋努力的李嘉诚,以他少见的毅力,每天工作16小时之后,仍不忘坚

12、持自修。第二年,李嘉诚在一间五金制造厂和塑胶裤带制造公司当推销员,开始了香港人称之“街仔”的推销生涯。 最初,李嘉诚每次向客户推销产品之前,心情也十分紧张。所以他总是在出门前或者在路上把要说的话想好,准备充分,并且练了又练。渐渐地,李嘉诚发现自己推销有术,他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李嘉诚认为,在从事推销工作的时候,自己必须要充满自信,且又十分熟悉推销的产品。要尽最大的努力,设法让用户感到你的产品是廉价而且优秀的。并且,最重要的是,要时刻注意客户的心理及其变化,时刻使他们有兴趣听自己讲述,而不认为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 实际上,只有17岁的李嘉诚,仍长着一张让成年人无法信赖的孩子脸。但聪明

13、的李嘉诚,总会预先告诉客户他的年龄,再加上他那让人信赖的诚实目光,就使李嘉诚无往而不胜。 很快地,最年轻的李嘉诚的推销成绩遥遥领先,成为公司的佼佼者。 李嘉诚到五金厂的主要任务是负责白铁桶的推销。当时,推销的对象集中于卖日杂货的店铺,李嘉诚一入行就感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于是,李嘉诚采取避实击虚的直销方法去进攻。 他首先看准酒楼旅店是白铁桶的“吃货”大户,就集中精力对这些堡垒进行攻坚。 当时,推销员到酒楼旅店直接推销的不多。但精明的李嘉诚发现利于直销的两个条件:一来直销价格比酒楼旅店到市场去买要便宜,二来送货上门节省了客户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李嘉诚这一招轻而易举获得成功。有一次,李嘉诚在一

14、家旅店,一下子就销出100多只铁桶,销售业绩十分惊人。 此外,李嘉诚对家庭散户又作了研究,他发现,当时高级住宅区的家庭大多使用铝桶而不是白铁桶。于是,李嘉诚就掉转矛头把目标瞄准中下层居民区。 但即使是中下层居民区,一户家庭,通常也只使用一两只铁桶,潜力远非酒楼旅店可比。然而,家庭散户又有一个酒楼旅店不能比拟的优势,积少成多,加起来的数量也会很庞大的。如何占领这一分散而又不可忽视的庞大市场?李嘉诚开始时一筹莫展,他苦苦思索着。 有一天,李嘉诚看见几个老太太围坐在居民区的椅子上择菜聊天,突然觉得茅塞顿开,便心生一计。他将进攻目标锁定在老太太身上,专找老太太卖桶。他这样盘算:只要卖动了一只,就等于卖

15、掉了一批。因为老太太都不上班,喜欢串门唠叨,自然而然就成了他的义务推销员。这一招又大获成功。 一次,有一家刚落成的旅馆正准备开张,李嘉诚的几个同事领功心切,抢先找到旅馆老板,不料皆碰一鼻子灰,无功而退。原来老板有意与另一家五金厂交易。 李嘉诚迎难而上。他并不急于见老板,而是先与旅馆的一个职员交朋友。然后假装漫不经心地从那个职员口中套知老板的有关情况,以选择突破口。 那个职员谈到老板有一个儿子,整天缠着要去看赛马。老板很疼爱他,但旅馆开张在即,千头万绪,根本抽不出时间陪儿子。 职员是当做趣闻说起这件事的。可言者无意,听者有心。李嘉诚感觉他已经找到了打开老板闭门拒客的钥匙,他让这个职员搭桥,自掏腰包带老板的儿子去跑马场看赛马。老板的儿子玩得兴高采烈。 李嘉诚的举动令老板十分感动,不知如何答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