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学第2章-地质地貌旅游资源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6190704 上传时间:2020-09-28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4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资源学第2章-地质地貌旅游资源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旅游资源学第2章-地质地貌旅游资源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旅游资源学第2章-地质地貌旅游资源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旅游资源学第2章-地质地貌旅游资源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旅游资源学第2章-地质地貌旅游资源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旅游资源学第2章-地质地貌旅游资源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资源学第2章-地质地貌旅游资源课件(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 概述,一、地质地貌类旅游资源的概念 (一)地质旅游资源 地质旅游资源是指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实施旅游行为的,能被旅游业利用,具有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生态效应的地质遗迹和地质体、与地质作用直接有关的人类活动遗迹。 狭义:仅指具有旅游价值的地质遗迹及地质体。 广义:除上述外还应包括与地质遗迹和地质体直接有关的人类活动遗迹。 (二)地貌旅游资源 地貌旅游资源是指内外力地质作用在地表所形成的具旅游价值的典型地貌景观。如构造地貌、剥蚀地貌、堆积地貌。山岳、丘陵、峡谷、高原、平原和盆地等地貌,河流、冰川、岩溶、风成、海成作用形成的地貌以及火山和重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它们是构成旅游资源的重要天

2、然景观资源。,二、地质地貌类旅游资源的特征,(一)地质地貌旅游资源是自然旅游资源形成的物质基础 (二)地质地貌对其他自然旅游资源具有影响作用 (三)地质地貌影响人文旅游资源形成和地域分布 (四)地质地貌旅游资源具有观赏性和知识性 (五)地质地貌旅游资源具有不可再造性,三、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旅游功能,(一)审美功能 1形态美 (1)雄(2)奇(3)险(4)幽(5)旷 2色彩美 (二)科普教育功能 可以领悟到地貌的形成、生物的进化、地球的演变等科学道理。 (三)健身运动功能 能赏景、疗养,还能进行探险活动,开展登山健身、攀岩探险等活动。 (四)文化旅游功能 是古代名山,与古代的文人墨客、宗教信仰、

3、帝王将相等有多种联系,因此在观景的同时还可以受到文化熏陶。,第二节地质类旅游资源,一、矿物、岩石旅游资源 (一)矿物及旅游资源 地壳由各种岩石组成,岩石又由许多小颗粒组成,这些颗粒在颜色、形态和其他性质上又有很大差异,这些细小的颗粒就是矿物。 矿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例如石盐的化学成分是NaCl、石墨的化学成分是C、方解石(石灰岩)的化学成分为CaCO3等。 由于矿物的化学成分是一定的,使得矿物还具有一定的物理性质如:晶体形状、硬度、解理、颜色、光泽、透明度等。 硬度是指矿物抵抗机械作用(如刻划、加压、研磨)的强度、一般用刻划的方法来比较硬度的相对大小、通常选用十种硬度不同的矿物作为标准,将硬

4、度分为十级,称摩氏硬度计(如表2-1)。,表2-1摩氏硬度计,(二)岩石及旅游资源,岩石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矿物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集合体,是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物质。 有些岩石是由一种矿物组成的,如石灰岩、大理岩都是由方解石这一种矿物组成。但大多数岩石是由两种以上矿物组成。 我们常见的花岗岩是由石英、长石和黑云母组成。 自然界的岩石根据其形成原因可以分为:火成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1岩浆作用与岩浆岩,岩浆是地下深处生成的、炽热的、富含挥发性组分的硅酸盐熔融体。当上部压力较小时其会向上侵入并形成喷出岩,或者向上侵入并形成侵入岩。 岩浆向上喷出地表的作用叫做喷出作用,也称火山作用。岩浆

5、喷出形成熔岩,其形成的主要旅游资源有黑龙江的五大连池火山群、雁荡山、腾冲火山群、大同火山群、漳州及南京六合的火山岩柱状节理、长白山天池火口湖等旅游景观。 岩浆向地表浅部侵入的作用叫做侵入作用。岩浆侵入之后,冷却、凝固,形成侵入岩。其中侵入岩中分布最广、最为常见的岩石为花岗岩。许多著名的山体都是有花岗岩体构成的,如黄山、华山、崂山、衡山、九华山、天柱山、普陀山、三清山、浙江天台山、鞍山千山、西安骊山、天津盘山、福建的太姥山、厦门的万石岩、鼓浪屿和河南的鸡公山、嵖岈山等。,2外力作用与沉积岩,外力作用是指能量来源于地球以外,主要是太阳的地质作用。外力作用包括自然界流水、风、冰川、海浪和生物等对岩石

6、进行的风化、剥蚀、搬运、沉积等作用。 (1)风化作用 (2)剥蚀作用 (3)搬运作用 (4)沉积作用 (5)成岩作用 (6)沉积岩的特征及主要的沉积岩 沉积岩依据粒径大小分别称之为砾岩、砂岩、粉砂岩、粘土岩等 。,沉积岩层面上的波痕图,沉积岩的层理及干裂,3变质作用与变质岩,(1)变质作用及变质岩 已经形成的岩石存在的条件发生变化,在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之下,岩石原来的成分、结构、构造等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之为变质作用。岩石经变质作用之后就会形成新的岩石即为变质岩。 石灰岩的矿物方解石重新结晶,形成矿物颗粒较大、颜色较浅的大理岩。洁白、结晶良好的大理岩被称为汉白玉。 (2)变质岩的特

7、征 有些变质岩中矿物的排列呈一定的方向性,使得其中的片状、柱状、板状矿物按一定方向排列。 (3)主要的变质岩 常见的变质岩主要有石英岩、大理岩、板岩、片岩、千枚岩、片麻岩和混合岩等。 在我国的旅游名山中,有些就是由变质岩构成的,如:泰山、嵩山、五台山、庐山、武当山、梵净山、花果山及太行山的基部等。,二、地层、古生物旅游资源,(一)地层及地质年代 地壳上部广泛分布着各种层状的岩石,包括沉积岩、岩浆岩以及由它们变质而成的变质岩,这些层状的岩石被称作岩层。那些具有一定年代并具有共同特征或属性的岩层被称作地层。 地层保持正常的顺序,老地层在下,新地层在上。地学上将地层呈现“下老上新”的状态称为地层层序

8、律。 一些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被埋藏在地层中,经历复杂的地质过程被石化,既形成化石。地层年代越古老其中所含的古生物化石就越简单、越原始;地层年代越新其中所含的化石就越进步越复杂。 在地球的历史上经历了无数次的构造运动,使得山河改观、环境变化。生物的发展和演化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我们可以根据地球发展历史过程中生物演化和地层形成的顺序,将地球历史划分为若干自然阶段,称为相对地质年代。按年代早晚顺序把地质年代进行系统编年,称之为地质年代表。,(二)我国的典型地层及古生物化石,1天津蓟县中上元古界标准地层剖面 天津蓟县国家地质公园位于蓟县北部,是中国北方中晚元古界标准剖面。 蓟县中上元古界剖面以岩层齐全

9、、出露连续、保存完好、顶底界限清楚、构造简单、变质极浅和古生物化石丰富闻名于世。地层剖面以其岩层齐全、出露连续、保存完好、构造简单、顶底界限清楚、变质极浅而得天独厚。 2云南澄江动物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 云南澄江动物群古生物国家地质公园位于云南澄江帽天山,主要地质遗迹为古生物化石。保存有早寒武世(5.3亿年前)40多个门类,100余种珍稀动物化石,其中有海绵动物、腔肠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证实了大约53亿年前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是极为宝贵的地质遗迹。 2001年3月被批准成为我国首批国家地质公园。,三、构造遗迹旅游资源,地壳在内力的作用下自古至今都在不停地发生地壳运动。地壳运动可以分

10、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就是以保护地质(含构造)剖面,出露完全的地层剖面和三个前寒武纪构造运动形成的不整合面而著名,有地史教科书之称,2001年被列为世界地质公园。 在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内,连续出露着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岩石地层序列,地学界称之为“五代同堂”。 区内地质构造遗迹多样,岩石褶皱、断裂等多样,是挤压变质、褶皱造山、剥蚀夷平等过程乃至地壳演化规律的天然实验场,是一部记录在石头上的地质史书,是对游人普及地球科学知识的宝库。 嵩山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人文景观众多,是历史上佛、儒、道三教荟萃之地。闻名于世的少林寺便深藏于嵩山的怀抱,世

11、界文化遗产“天地之中古建筑群”也坐落于嵩山。,四、地质灾害遗迹旅游资源,(一)地震及地震灾害 内力作用是指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的地质作用,其主要的表现形式为地壳运动,变质作用,火山作用和地震。 地震是地壳岩石中能量长期聚集,瞬间释放的结果,因此具有相当大的破坏性。当地震波传来时山摇地动、房倒屋塌、山崩海啸。1976.7.28唐山大地震、2008.5.12汶川地震、2011.3.11日本海啸所引发的灾难使人触目惊心。 (二)地震灾害遗迹旅游资源 西安翠华山山崩国家地质公园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县,总面积32km2,主要地质遗迹类型为山崩地质遗迹。 在研究秦岭和关中平原形成历史、山崩地质作用类型上有重

12、大的科学价值,而且由于园区内环境幽、奇、险、奥,从而有重要的旅游价值、科普功能和地质遗迹保护价值。 汶川大地震之后,当地在震后重建时就统筹地震遗址保护纪念地的规划和建设,计划将地震重灾区的北川、映秀、汉旺和都江堰等处地震遗迹,作为地震遗址保护纪念地的四处遗址进行保护。地震遗址保护纪念地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已经开园,供人们纪念、游赏、科研、科普。,第三节 地貌类旅游资源,一、地貌的形成 (一)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是指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的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可以引起地壳运动、变质作用、地震、岩浆侵入和喷发等,使得地表的起伏加剧。 外力(地质)作用其能量主要来源于地球所接受的太阳辐射

13、能。外力作用的可以使流水、风、冰川、湖泊、海洋等对地表物质进行作用,引起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使得地表的起伏变小。 地貌形态是内外地质作用相互制约的产物。而构造运动常控制外力地质作用进行的方式和速度。内力作用构造运动使得地表起伏加剧,就为外力作用提供了条件。,(二)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1地壳运动 地球内力作用下所引起的地壳隆起、拗陷和各种构造形态形成的运动。地壳运动按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也称造山运动或褶皱运动。水平运动常常可以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以及巨形凹陷、岛弧、海沟等。 地壳的岩层,沿垂直

14、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称为垂直运动,又称升降运动、造陆运动。它使岩层表现为隆起和相邻区的下降,可形成高原、断块山及拗陷、盆地和平原,还可引起海侵和海退,使海陆变迁。地壳运动控制着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影响各种地质作用的发生和发展,形成各种构造形态,改变岩层的原始状态,所以有人也把地壳运动称构造运动。,2地质构造,地壳运动使岩层发生弯曲,产生裂缝、断裂,并留下永久形迹,这样就形成了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包括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 (1)褶皱构造 当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时,便会发生弯曲变形,这叫做褶皱。褶皱有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形态,岩层受挤压褶皱向上拱起称为背斜,向下弯曲称为向斜。在地貌上,背

15、斜常成为山岭,向斜常成为谷地或盆地。但是,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2)断裂构造 当岩层受力超过了所能承受的限度,就会发生断裂。 岩石断裂后,断开的岩石没有发生显著的相对位移称为节理。 岩石断开后,断面两侧的岩石发生了显著地相对位移称为断层。 当两条以上断层同时存在时,中间岩层凸起,两侧陷落的叫地垒;相反,中间陷落,两侧相对凸起的叫地堑。 在地貌上,大的断层常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著名的东非大裂谷(地堑)、我国华山北坡大断崖(地垒)等。地垒常成为块状山地或高地(地垒),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地堑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16、(地堑),如我国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三)外力对地貌的塑造,内力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质构造,这些地质构造在地表附近会受到外力的进一步塑造,流水、风力、冰川、海洋、湖泊和沼泽以及生物等就会对岩石进行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地貌。内力作用使得地表的起伏加剧,外力将地表物质夷高填低,在内、外力地质作用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多种地貌。 各种外力作用深受气候和自然条件的影响,气候和自然环境的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决定了以外力为主形成的地貌也具有水平和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例如,在热带湿润地区,外力作用主要为流水作用,形成各种流水地貌。在温暖湿润有大量石灰岩分布的地区喀斯特作用为主,形成喀斯特地貌。而在雪线以上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终年积雪,形成的地貌主要是冰川地貌。在寒带和雪线与林线之间的亚高山地区,虽不能终年形成冰川,但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较大,地表经常处于冻融状态,形成冰缘和各种冻土地貌。在副热带高压控制地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地表裸露,风沙作用盛行,形成的地貌主要是荒漠地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