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美学第五章艺术美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6190679 上传时间:2020-09-28 格式:PPTX 页数:152 大小:16.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美学第五章艺术美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52页
旅游美学第五章艺术美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52页
旅游美学第五章艺术美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52页
旅游美学第五章艺术美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52页
旅游美学第五章艺术美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旅游美学第五章艺术美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美学第五章艺术美课件(1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艺术美,书法、绘画、雕塑,内容导读,本章主要围绕旅游中常见的艺术品:书法、绘画与雕塑的审美展开,介绍了中国书法的形成与发展及一般知识,中国画的发展和分类,中国书画的基础常识,雕塑景观的审美要素和表现手段,并重点探讨了中国书法、中国画和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和欣赏方法,以及中西绘画、雕塑艺术的审美差异。,内容导读,本章的内容是对全国导游资格证考试导游文化基础知识一书中有关书法、绘画、雕塑知识的补充和延伸。通过本章的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书法、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的审美素养,提高其工作实践中的欣赏能力,为其更好地向外国游客讲解中国的书法、绘画、雕塑艺术打下基础。,学习目标,中国书法艺术之美 中国

2、绘画艺术之美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之美,知识目标: 1.了解书法演变的基本过程; 2.理解书法的审美特征。 能力目标: 1.能掌握和运用中国书法的基本鉴赏方法。,知识目标: 1.了解中国画的分类方法和种类; 2.认识并掌握中国画的审美特征。 能力目标: 1.能运用中国画的欣赏原则和方法欣赏中国画; 2.能指出中西绘画的差异,并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知识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雕塑的发展演变及其分类情况; 2. 掌握有关雕塑欣赏的基本常识; 3.理解并掌握中国古代雕塑的审美特征。 能力目标: 1.能运用雕塑基本常识对旅游区雕塑进行鉴赏; 2.能比较分析中西方古代雕塑的差异及其原因。,第一节 书法艺术

3、美,线中乾坤,导入,汉字是人类文明里唯一传承超过五千年的文字。它是最古老的文字,也是最年轻的文字。伴随汉字书写孕育而生的书法艺术,体现着东方文明的核心价值。九宫格匡正的是认真,笔阵图再现的是自然,行气律动的是生命,作品书写的是实践。中国书法“计白当黑”的点画之间,有着对于东方美学“空”与“无”的最深的领悟。,一、书法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先秦书法 秦汉书法 魏晋南北朝书法 隋唐五代书法 宋元明书法 清代书法,一、书法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先秦书法,关键词:兴起,典型案例:书画同源,(旧石器时期-公元前221年),代表书体: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在此期间,文字的象形性大大减弱,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

4、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中国书法是随着中国文字的产生而产生的。 中国文字起源于象形,书法就是对这象形图画文字进行加工美化,将其提炼成美的书写形式。,一、书法艺术的产生与发展,中国纳西族所采用的东巴文和水族的水书,是现存世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系统。,图为“水书”测字招牌,汉字演变图,甲骨文是指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当时主要用于记事。甲骨文的全部单字4500个左右,其中可认识的约1000个。 特点:象形程度高,字形为细瘦的线条,拐弯多方笔,高低大小不一,笔画繁简不一,异体字较多。,名词解释:甲骨文,王懿荣(18451900年) 字正儒,一字廉生,谥号文敏,山东福山(今烟台市福山区)古现村

5、人。中国近代金石学家、甲骨文的发现者和爱国志士。,严格地讲,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称得上是书法。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而此前的图画符号并不全有这三种要素。,“旦”字象形,金文:先秦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彝器款识(铜器上凹入的阴文为款,凸出的阳文为识,总称铭文)。,特点:笔形比甲骨文丰满粗肥,外形比甲骨文方正、匀称,异体字也较多。,名词解释:金文,商代的铜器铭文比较简短,西周以后常有长篇铭文。现存最长的铭文见予西周晚期的毛公鼎,计三十二行,四百九十七字。,毛公鼎铭文拓版,石鼓文是指东周至战国时期刻于十个石鼓上的记事文字,其书写风格

6、与秦篆接近,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世称“石刻之祖”。,名词解释:石鼓文,一、书法艺术的产生与发展,秦汉书法(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时期),关键词:定型,代表书体:小篆、汉隶,典型案例: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汉代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一代。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小篆又名秦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用的标准字体,是在大篆的基础上简化而成。泰山刻石是小篆的典型代表。 特点:小篆比大篆字形更匀称、整齐,笔画圆转、简化,异体字也基本废除了。,名词解释:小篆,释文:臣斯臣去疾御史大臣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秦权,秦杜虎符,隶书主要有秦隶和汉隶

7、,秦隶是隶书的早期形式;汉隶则为隶书之成熟字体。通常所说的隶书是指汉隶中的“八分”而言。隶书因其字较方正、厚实,故带有刚正不阿的严肃感。 特点:方笔直线的美。隶书比起篆书更强调结构的平衡、对称、整齐一致。,名词解释:隶书,相传始为秦朝程邈所作。程邈本为秦朝县之狱吏,因得罪于秦始皇而被投入云阳狱中。他在狱中苦心覃思十年,损益小篆,作隶书三千字,上之始皇。始皇采纳用之,遂拜其为御史。,书法史上有个专有名词“波磔”,用来形容隶书水平线条的飞扬律动,以及尾端笔势扬起出锋的美学。波磔”的书写还有一种形容是“蚕头雁尾”。,小知识:汉隶的“波磔”与飞檐,一、书法艺术的产生与发展,魏晋南北朝书法(中国历史上政

8、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关键词:承上启下,晋:书法艺术的鼎盛时期,追求和谐统一的“中和”之美的书风,后人谓之“尚韵”。,典型案例:“楷书鼻祖”钟繇、“书圣” 王羲之,从汉至魏,书法艺术主要是应用于碑的书写。晋初,碑书衰落,而写于纸和绢上的贴兴起。写碑到写贴的转变,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写贴讲究用笔用墨,但笔墨又丰富了书法的表现力,为中国书法开辟了新的道路。,行书 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书(字)体。行书不同于隶、楷,其流动程度可以由书写者自由运用。行书表现出浪漫唯美的气息(如图)。 特点:近楷不拘,近草不放,笔画连绵,各字独立,好写好认,切合实用。,名词解释:行书,相传

9、是后汉末年颖川人刘德升所创。,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x),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 兰亭一直在绍兴平水云门寺珍藏了几百年直到传到王羲之七世孙智永的徒弟辩才和尚才被唐太宗派萧翼到云门寺来骗走了真迹兰亭集序。,“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一、书法艺术的产生与发展,隋唐五代书法,关键词:“书至初唐而极盛。”,典型案例:欧阳询、“

10、颠张狂素” 、颜真卿、柳公权,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唐:我国书法美学的第二个高峰,其风格浑厚雄健,崇尚阳刚之美,后人谓之“尚法”。,楷书又名真书、正书。如欧阳询、柳公权等碑帖之字属之。它是从汉隶发展、演变来的。兴于汉末,盛行于魏晋,一直沿用到今天,是通用时间最长的标准字体。 特点:同汉隶的基本结构相同,但笔画没有波折,字形方正,书写简便。,名词解释:楷书,一般认为魏代的钟繇是楷书的创始人。钟还善功隶、行、草,但以楷书见长。其楷书特点是“刚柔备焉,幽深无际,古雅有余”。“备

11、尽法度”。以宣示表和贺捷表最有名。 唐代以后,楷书的风格以唐代的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元代的赵孟頫等四大家为代表,有所谓“欧劲、颜筋、柳骨、赵体”之说。,名词解释:楷书,此贴点画遒劲而显朴茂,字体宽博而多扁方,充分表现了魏晋时代正走向成熟的楷书的艺术特征。,钟繇楷书宣示表,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魏征撰文,欧阳询书。记载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泉水之事。此碑立于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楷书24行,行49字。 此碑用笔方整,且能于方整中见险绝,字画的安排紧凑,匀称,间架开阔稳健。明陈继儒曾评论说:“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气充腴,能令王者屈膝,非他刻可方驾也。”明赵涵石墨镌华称此碑为“正

12、书第一”。,颜真卿多宝塔碑,草书 章草 是隶书的草写体,东汉章帝时盛行。特点:它保存了汉隶的波折,虽有连笔,但字字独立。 今草产生于东汉末,是从章草变化来的。特点:笔形是楷书化的草写,没有章草的波势;简易快速,但大都不易辨认。 狂草是唐代产生的。特点:变化多端,极难辨认,变成了纯艺术品,很少有使用价值。,名词解释:草书,在汉代已有,即隶书草写,但完善和定型则在魏晋,王羲之高古摹本草书平安帖,2010年11月20日,王羲之高古摹本草书平安帖在北京嘉德秋拍夜场以2.75亿元为3391号买家竞得,加上12%的佣金,总成交价3.08亿元。众所周知,王羲之真迹早已不存于世,高古的精摹本历来被当作真迹看待

13、。此平安帖久享盛名,历代鉴赏家对其年代多有研究,有称为宋摹的,也有疑为米芾所摹的,而更多的则定为唐摹。它著录极多,并一再被刻入各种丛帖中,元以后的公私藏印及流传历历可考,其珍贵性不言而喻。,草书在书法史上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因为,与其他书体相比,从技法上讲,其用笔和结构更自由,更多样化;从表现力讲,草书的艺术表现力最强。古代著名的草书家有杜度、崔瑗、张芝、张旭、怀素等。,(祝允明 草书七绝扇面),“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杜甫,张旭(生卒年不详),字伯高,一字季明,汉族,唐朝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开元、天宝时在世,曾任常熟县尉,金吾长史。以草书著名,被后世尊称为“草圣”

14、,与李白诗歌,裴旻mn剑舞,称为“三绝”。性好酒,据旧唐书的记载,每醉后号呼狂走,索笔挥洒,时称张颠。诗亦别具一格,以七绝见长,与李白、贺知章等人共列饮中八仙之一。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书法与怀素齐名,并称“颠张醉素”。,唐 张旭终年帖,他的草书迥异于“不激不厉”的大王书风,而取法于“纵逸不羁”的王献之。如此难得的墨迹,留给后世的是那如骏马奔驰,倏忽千里,如云烟缭绕,变幻多姿的艺术形象。,张旭肚痛帖,草书6行,共30字。释文: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热所/致欲服大黄汤/冷热俱有益。,此帖写来洋洋洒洒一气贯之。从刻帖中可以看出,写此幅字时是蘸饱一笔一次写 数字至墨竭为止,再蘸一笔

15、。这样做可以保持字与字之间的气贯,还可以控制笔的粗细轻重变化,使整幅作品气韵生成,产生“神虬出霄汉,夏云出嵩华”的气势。,怀素自叙帖,纸本,纵28.3厘米,横775厘米;126行,共698字。帖前有李东阳篆书引首“藏真自叙”字。原迹现在台湾故宫博物院。自叙帖是怀素晚年草书的代表作。通篇为狂草,笔笔中锋,如锥划沙盘,纵横斜直无往不收;上下呼应如急风骤雨,可以想见当年操觚之时,心手相师,豪情勃发,一气贯之的情景。,一、书法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宋元明书法,关键词:个性、丛贴,宋第三个高峰,“尚意”;元明“尚态”,典型案例:宋四家、赵佶廋金体、淳化阁帖、赵孟頫、鲜于枢,中国书法唯魏晋、唐、宋形成显著风格

16、,晋书平和、含蓄,唐书刚健、雄强,宋书自由、奔放。宋代书法不及唐代“风骨内敛”,然“精神外拓”;不太擅长楷书,然长于行草书,表现个性,多字外风韵。,宋徽宗 诗帖 瘦金体,中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淳化阁帖,北宋淳化三年,即公元992年,宋太宗赵光义命侍书王著把内府所藏自汉至唐的书法名迹,镂枣木板刻于禁中,摹刻为淳化秘阁法帖十卷。淳化阁帖刻成后,用澄心堂纸和李廷珪墨进行了拓印,由此在中国书法史上开辟了“丛帖”这一新的形式,被后世誉为 “丛帖始祖”或“丛帖始刻”。宋太宗不仅自己珍藏和临习,还将淳化阁帖分赠皇亲国戚,赏赐身边重臣。,一、书法艺术的产生与发展,清代书法,关键词:走向民间,相较前代书法,走向民间的清代书法多了几分古朴与拙趣。,典型案例:清代“绘本工作者” 金农,清代中叶碑学的兴起,打破了宋、元、明以来的帖学垄断,在篆、隶、北魏书上超逸前代,开创了一代书风。,金农采菱图,书法字就像刀刻出来的印刷活字一样,二、书法艺术的审美要素和审美特征,(一)书法艺术的审美要素 1.笔法 笔法就是指笔锋的变化与方法。笔法的技巧在于用锋。 书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