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价值观文明篇

上传人:亦明 文档编号:146189874 上传时间:2020-09-28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38.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XX价值观文明篇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XX价值观文明篇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XX价值观文明篇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XX价值观文明篇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XX价值观文明篇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价值观文明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价值观文明篇(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XX价值观文明篇 深入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文明” xx-02-02 宣讲家 陈立思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 核心提示:十八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文明”与“富强”、“民主”、“和谐”一起,作为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来的。因此,它区别于我们中“讲文明,有礼貌”意义上的“文明”。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文明和文化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第二,中国文明建设进程;第三,中国“和而不同”的外交理念;第四,中国人对待人类文明的态度;第五,建设“文明中国”对公民素质的新要求。五个部分,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相信通过阅读,你对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和新的体会。 陈立思 中国青年政治

2、学院教授 大家好!今天我讲的题目是深入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文明”。大家知道,“文明”是和“富强”、“民主”、“和谐”一起,作为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来的。所以,它区别于我们中“讲文明,有礼貌”意义上的“文明”。 一、文明和文化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文明和文化,这两个概念经常是一起出现的,它们的关系很密切,人们也经常把它们混用。但是人们对文明和文化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又是五花八门,非常不统一。据说 “文化”一词的定义就有200多种。所以,为了说明“文明”为什么是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就有必要弄清,我们是在什么意义上使用文明和文化概念的。 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程度和开放状态。文明建立在人类改造世界的

3、实践基础之上,但并非一切人类实践活动都是文明,因为只有那些积极的,对人的生存有价值的,是真、善、美活动的产物才构成人类文明。由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包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两部分。所以,人类实践的积极成果就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两种。也就是说,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文化有广义的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指与自然相区别的,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这个意义上的文化,实质上是指人化,凡是人类创造的一切都是文化。狭义的文化则专指人的精神、智慧状态。这个意义上的文化是与政治、经济并立的概念。 由于对文化的理解不同,因而对文化与文明关系的理解也就不同。 一种意见是将文明与文化二者等同。从古罗马的西赛罗起,直到19世

4、纪,西方的大多数学者对文明与文化这两个概念都是不加区分地使用。这种情况甚至影响了20世纪初中国思想界关于东西方文化的论战。 第二种意见认为文化与文明分别标志社会的不同侧面。其中 _认为,文化表示一种外在的历程,即征服自然;而文明则表示内在的历程,即人类统制自己。而另外 _认为恰好相反,凡是人类用于统治一切的机构与组织,叫做文明;而人类同以满足自身内在需求的,叫做文化。文明是利用的东西,文化是自居的东西。 第三种意见认为文化与文明互相包含。在狭义上使用文化概念的,认为文明包含文化;在广义上使用文化概念的,则认为文化包含文明。 其实,可以把文化与文明看作是整体与部分、源与流的关系。一方面,把文化看

5、作是“整体”,它既包括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也包括为保证财富而产生的制度、规范、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以及产生的成果;另一方面,文明作为“部分”,它仅指人们改造世界的成果,而不包括其他。 文化是“源”,文明是“流”,则是说文化着眼于“化”,即对世界的改造、对人的教化;文明着眼于“明”,即改造的结果及其所体现的社会进步状态。 把人类生活从后进状态向前提高就称为文明,而提高文明程度的活动、形式和方法就是文化。所以,文明是文化的产物,是文化的实体记录,或者说是人类进步的实体记录。 文明不但是哲学范畴,还是历史学范畴。而作为历史学范畴,它表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特定阶段,即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

6、的时代文明时代。文明与人类社会共始终,而文明时代仅指人类 _高级阶段。前文明时代即野蛮时代。 文明的含义是不断丰富发展的。起初人们认为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自20世纪后半叶起,人们又认为文明中还应包含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文明的分化,恰好说明了它的发展趋势是内涵越来越丰富,而人们对文明的认识也是从笼统到具体、从整体到细分地发展。 二、中国文明建设进程:从“两手抓”到“五位一体” 改革开放最初那几年,中国普遍存在着“物质文明一手硬,精神文明一手软”的偏向。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同志“两个文明建设,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从此中国的文明建设走上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正确道路。19

7、86年中共中央十二届六中全会和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两个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是迄今为止最为系统、最为重要的文献,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都进行了系统阐述。xx年中共十七大召开,进一步了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社会文明“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和谐社会新目标。 物质文明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体现社会生产力发展进步的成果,也可以说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的总和。内容包括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改进,生产规模的扩大,社会财富的积累,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衣食住行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变化等。它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一致,并受生

8、产关系、地理条件和人口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物质文明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对。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精神文明则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科学文化条件和思想条件。 精神文明是一个现代词汇,但有关精神文明的思想却不是在现代才产生的。它往往包含在有关文明的理论中,与人类对自身、对社会、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一起发展。所以,对精神文明理论的考察,难免要与对文明甚至文化的理论的考察纠缠在一起,可以上溯到古代和近代。 中国人使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两个词,最早是在20世纪20年代, _、赵元任、郭沫若等人关于东西方文化的一场论战中产生的。而建设精神文明的任务并

9、系统阐述精神文明的理论,则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 精神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智慧、道德的进步状态。 精神文明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文化方面,包括社会文化、知识、智慧的状况,以及教育、科学、文化、艺术、卫生、体育等项事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二是思想道德方面,包括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面貌、社会风尚和人们的世界观、理想、情操、觉悟、信念以及组织性、纪律性的状况。精神文明的作用是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及政治保障、法律保障和智力支持。 政治文明是指人类改造社会政治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政治活动的进步

10、状况和发展程度的标志,它是与政治蒙昧、政治野蛮相对立的范畴。 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文明,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文明,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基本方略的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可分为政治 _、政治公开化、政治法制化、政治科学化、政治高效化、政治清廉化六个层面。因此,巩固和完善 _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保证,巩固和完善 _社会主义的国体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要求,巩固和完善 _社会主义的政体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方略。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和谐所取得的成果,它代表着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进步状态。 如果说物质文明

11、是发展基础,精神文明是文化灵魂,政治文明是制度保障,那么,生态文明就是社会文明的外延,是社会与环境关系的体现。作为社会文明在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领域的扩展和延伸,生态文明既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互为保证、相互促进,又作为一种独立的文明形态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社会文明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从广义而言,社会文明指人类社会的开化状态和进步程度,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所获得的积极成果的总和,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等方面的统一体。 狭义的社会文明,是指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并列。十七大建设的“五个文明”之一

12、。社会领域的进步程度和社会建设的积极成果,包括社会主体文明、 _文明、社会观念文明、社会制度文明、社会行为文明等方面的总和。 我们日常谈到的社会文明主要指的是狭义的社会文明。具体来说,狭义的社会文明,包括社会主体文明(个人发展、家庭幸福、邻里和谐、社会和谐)、 _文明(人际关系、家庭关系、邻里关系、社团关系、群体关系)、社会观念文明(社会理论、社会心理、社会风尚、社会道德)、社会制度文明(社会制度、社会体制、社会政策、社会法律)、社会行为文明(社会活动、社会工作、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总和。 “五个文明”共同构成文明系统整体,协调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是一个完整而全面的文明体系。生态文明是“五

13、个文明”系统中的前提,物质文明是“五个文明”系统中的基础,政治文明是“五个文明”系统中的保障,精神文明是“五个文明”系统中的灵魂,社会文明是“五个文明”系统中的目的。 强调“五个文明”共同发展、协调发展,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正确回应,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再一次升华,必将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xx年党的十八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文明”确定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这是对以往有关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理论创新。建设文明国家,是 _梦的具体阐释,是在世界上塑造国家形象的指针。 三、中国“和而不同”的外交理念 20世纪末,美国一位研究战略问题的专

14、家 _写了一本书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因其在书中“文明冲突”观点而闻名。 _认为,在冷战后的世界,文化和宗教的差异而非 _的分歧将导致世界几大文明之间的竞争和冲突。因此,在中国一天天强大起来以后,国际上也出现了鼓吹“ _”。面对这些言论和担心,我们在国际关系和外交战略上究竟做出了怎样的选择、需要树立起怎样的国家形象呢?人们拭目以待。 可以说,我们所处的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面对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一方面,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与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另一方面,世界仍然很不太平,人类依然面临诸

15、多难题。 xx年3月23日, _ _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指出:“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老框框内。”用新思维来认识当今世界,就应该看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已经成为时代潮流。因此,中国选择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xx年3月28日, _ _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中指出:“中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这里所说的自信和自觉,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对实

16、现中国发展目标条件的认知,对世界大势的把握。 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对和睦、和谐、和平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液之中。中国多次公开宣示,中国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中国在处理与大国、与周边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多边关系等方面,都是秉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去开展工作的。 例如,在中美关系中,我们要走出一条不同于历史上大国冲突对抗的新路,两国合作好了,就可以共同做世界稳定的压舱石、世界和平的助推器。在中欧关系上,我们共同打造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在对非政策上,习 _要讲“真、实、亲、诚”。对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我们用了一句古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概括。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则是彼此相互尊重、相互认同、相互信赖的好朋友、好兄弟、好伙伴,双方将弘扬丝绸之路精神,既促进文明互鉴、尊重道路选择、坚持合作共赢、倡导对话,又不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