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云县下车中学语文教案16-18 (2)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4615731 上传时间:2017-11-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11.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灌云县下车中学语文教案16-18 (2)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灌云县下车中学语文教案16-18 (2)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灌云县下车中学语文教案16-18 (2)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灌云县下车中学语文教案16-18 (2)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灌云县下车中学语文教案16-18 (2)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灌云县下车中学语文教案16-18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灌云县下车中学语文教案16-18 (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灌云县下车中学教案 总第 16 课时主备人:唐兴勇 执教人: 吴 新 奎 2011 年 吟哦讽诵而后得之 1备课日期 10 月 8 日教学课题 鼎湖山听泉课时安排 11、在诵读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感情发展的脉络。2、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背诵优美语段。教学目标 3、体会作者由听泉而产生的对人生和历史的理解。重点强化诵读,在诵读吟咏中,思考、体会、感悟,从而深刻理解文章精髓,体会文章要旨;语言优美隽永,引导学生自主体会赏析,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对人生对历史的感悟。难点 本文寓理于景,在景物感悟中理解哲思是本文阅读的难点。教学过程设计集 体 备 课 二 次 备 课一、导入激趣:二

2、、介绍作者:三、自学质疑:1、在学习过程中,你有哪些词语不能准确朗读?有哪些词语含义不懂?说出来,提请同学们解决。2、此外,你在阅读课文时还有什么疑问或疑惑?师请其他学生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四、交流展示:1、游记散文一般是按照移步换境的游踪顺序来组织材料的。你认为本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文句加以简要阐述。从“半个小时左右” 、 “过了寒翠桥 ”、 “来到半山腰的庆云寺” 、 “入夜” 、 “朦胧中”这些词句,可以看出课文是按照地点转移和时间的先后顺序写的。明确:游踪变化(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作者的行踪顺序: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 ;黄昏晚饭后夜间 时间变化(黄

3、昏晚饭后夜间)以空间转移为主,辅之以时间来组织材料。2、在课前读书的时候大家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吗?我们知道游历山水主要是靠眼睛观察感受,而泉水的百态千姿更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描绘的,可是作者为什么单单从泉声来表现鼎湖山的泉水呢?(黄昏进山烟雨迷蒙;泉声丰富多变,颇有情趣;前人多从形态表现泉水,作者这样写可以有一个全新的视角)五、互动探究:1、作者在鼎湖山听到的泉水的声音是怎样的?指名读这些描写泉水声的文句。板书:轻柔 忽高忽低 清脆 忽急忽缓厚重 回响 忽清忽浊 雄浑磅礴 忽扬忽抑 从课文的有关语段中找出描写鼎湖山泉水的语句,并用几句话归纳描写的要点。第一段最后几句:运用衬托的手法,用景物朦胧、视线

4、模糊来衬托听觉的敏锐,泉声的清朗, “扑”字用得很有气作者简介:谢大光 男 1943 年生,汉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人,党员。1962 年毕业于河北工学院电力系。1962 年应征入伍,历任总后勤部某部战士、文书、文工队创作员,天津人民出版社印刷厂职工, 散文月刊编辑,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副组长、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 小说家编辑部副主任、主编, 中外散文选萃主编、副编审。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1980 年开始发表作品。分段并说出大意:第一部分(1)写我们来到风景名胜鼎湖山,交代了地点。第二部分(27)写白天我上山途中观景听泉。第三部分(810)写夜晚我在庆云寺借宿,细细聆听、品味着泉声,抒发

5、了作者在鼎湖山听泉的总体感受。势。 “活脱脱迸跳”与“雀跃之心”相吻合。第二段:山泉本无生命,而作者却把他比作一个调皮的孩子,令人顿生爱怜之意。第三段前半:因为有了山泉,才灵动了鲜活了山林,让人屏息静气,心驰神往。第四段前半:真是一路浓阴一路泉啊。满眼的浓碧都是泉水蕴育的结果。泉水是一切生命之源。这段最能表现泉水与山林的关系。2、鼎湖山的泉声,真是美妙奇幻呀。作者最初就是带着像我们现在这样喜悦激动的心情,来鼎湖山听泉的吗?那么他是带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来到鼎湖山游览的?在听到这泠泠淙淙的泉水声时,他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指名读第一段。 (郁闷怅惘顿生雀跃之心)3、没见泉水,先闻泉声,心境随之改变

6、,有了这一巧妙的过渡,入山寻泉也就自然而然了。作者入山寻泉又有了怎样的发现和感悟?指名诵读 2 段。作者以娇儿来喻山泉,你觉得这一比喻恰当吗?(既写出了山泉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也写出了鼎湖山的年轻充满活力,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泉的爱意萌生)六、精讲点拨:1、有了这样的领会越发使人对山泉充满了喜爱之情。一路寻声而来,此时泉声却不在单调了,暮色里,山寺钟声与山泉之声交融,创设了一个更奇妙的境界。文中是如何来描写这两种声音的呢?指名读文句。说说你对此处描写的理解。(钟声浑厚似老者,泉声清亮若孩童;钟声表现出鼎湖山的古老幽远,泉声表现鼎湖山的年轻活力)2、此时作者所听泉声还只是初入山中的初步感知。

7、真正听得山泉声音精妙的是入夜时分的听泉。反复诵读品味第八段。作者说“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说说这别有一番滋味指的是什么?(泉声格外清晰;能分出许多层次;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引发对人生对历史的领悟理解)3、仔细读读作者这一段听泉而产生的感悟,说一说你对此有何理解?泉声本是自然的天籁之音,为什么作者听泉却能产生的如此深刻的人生领悟呢?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不妨先读读文中的几处闲笔。自由读第五七段。说一说,作者写这几段文字的用意何在呢?(百年古刹,千年古木,使鼎湖山显得古老而悠远。随着时间的变迁,世事的更迭,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夜听山泉那充满生命活力的变化多姿的声响,不觉使人感受到生

8、命的永恒与美好。这几段文字并非闲笔,实质上却是危险面感情的升华做好了铺垫)七、迁移应用:阅读自读课本上第九课黄果树瀑布 ,通过朗读,说出你所体会到的黄果树瀑布的美。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从“半个小时左右” 、 “过了寒翠桥 ”、“来到半山腰的庆云寺” 、 “入夜” 、 “朦胧中”这些词句,可以看出课文是按照地点转移和时间的先后顺序写的。又:作者的行踪顺序: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 ;黄昏晚饭后夜间以空间转移为主,辅之以时间来组织材料。你认为全文的重点在哪里?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重点写了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和作者听泉声时的美妙感受。这一段的描写,最能让我们感觉到鼎湖山泉水、泉声的独特

9、之美。小结:课文末尾写道:“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 ”你能体会作者的深意吗?这是由于作者听懂了鼎湖山小溪、清泉、激流、飞瀑那优美的歌声,山泉蕴育着生机,滋润着万物,净化人们的心灵,山泉也为他注入了一股生命的活力,因此作者发出由衷的祝愿“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 ”课后作业 完成语文同步导学相关练习。教学反思灌云县下车中学教案 总第 17 课时主备人:唐兴勇 执教人:吴 新 奎 2011 年 吟哦讽诵而后得之 1备课日期 10 月 10 日教学课题 林中小溪课时安排 11、学习理解生字生词和含义丰富的重要语句。2、品味生活,品味语言,学习文章活泼自然的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教学

10、目标 3、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学习作者化身为小溪体察生活反映生活的方法,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重点 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认识作者观赏小溪冲破重重阻力流过森林到达大洋的情景,学习小溪充满自信,乐观向前,朝着目标顽强搏斗不达目标不罢休的精神。难点 品味生活,品味语言,学习文章活泼自然的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教学过程设计集 体 备 课 二 次 备 课一.自学质疑1、多媒体显示下列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生活,注意节奏和停顿。出示小黑板或多媒体展示生字生词,自学自读 2 分钟,对应生活再现词语反映的生活情景,对照解释换一种方式表达词语反映的生活情景,理解生词。阅读课文,感悟生

11、活,自主探究“课文反映什么生活”的问题,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课文反映的生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准备交流。探究问题,进一步感悟生活,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小溪流过森林遇到了哪些阻碍,它是怎战胜这些阻碍的?2、学生自读、自主感悟生活,老师巡视、督促,鼓励学生多问,培养学生勤学多问的习惯。 (10 分钟)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读课文、自读注释、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感悟生活、质疑提问,老师指导答疑。二.交流展示1、检查朗读,学习朗读。先品听朗读录音,后指名学生朗读指定段落,并点评指导。2、交流学习生字生词,对应生活理解生字生词。1)多媒体显示下列生字,指名学生读准生字,并纠正错误读音。车

12、辙 zh 旋涡 xunw 吝啬 ln s 簌簌 s 萦 yng 绕干涸 h 花蕾 hu li 颤 chn 动涟漪 lin y潺潺 chn 惬 qi 意 分道扬镳 bio 乏味 f2) 、多媒体显示生词和解释,让学生对照解释尽量用自己的语言,配合动作表情说说生词反映的生活情景,检查学生理解词语情况。颤动:短促而频繁的振动。 涟漪:细小的波纹。潺潺: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簌簌:形容风吹叶子的声音。萦绕:缠绕回旋.。 惬意:称心,满意。和煦:温暖。分道扬镳:指分道而行。比喻各奔前程,各干其事。乏味:没有趣味。三.互动探究1、共同感悟生活,解决“课文反映什么生活”的问题,让学生说说课文反映的生活,说

13、说自己的认识和感悟,同时老师追问。学生发言和老师追问略。师生对话,思想交锋后,根据预设要点统一认识。预设要点如下:(思想交锋后,多媒体显示内容要点) 课文反映作者观赏小溪流过森林的情景,反映小溪冲破重重阻力流向大洋的情景,反映小溪不怕艰难,顽强搏斗,乐观自信,始终朝着目标流向大洋的情景,反映生活应像小溪一样不断冲破阻碍,顽强不屈,自信乐观,奋勇向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道理。为了促进学生思考,追问:小溪流过森林是自然现象,为什么作者觉得小溪具有顽强不屈、乐观自信的精神?大家发言,共同探究,思想交锋略。 2、共同探究自读问题:小溪流过森林遇到了哪些阻碍,它是怎样战胜这些阻碍的?共同探究,思想交锋后,

14、统一认识。预设要点如下:(同样,思想交锋后,多媒体显示预设要点)小溪流向大洋的道路是曲折的,充满了荆棘,障碍重重。它先后遇到的小障碍有云杉树根、又浅又阔的地方、狭窄的深水道。大的障碍有旋窝中心一棵倒树、宽阔的洼地、两岸紧夹、水湾、从高崖跌落、百年云杉等。这些障碍个个都是亮丽的风景,没有这些障碍,就不是什么风景。小溪对待这些障碍的方法正如课文所说“水遇到一个又一个障碍,却毫不在乎,它只是聚集为一股股水流,仿佛在避免不了的一场搏斗中收紧肌肉一样。 ”,“如果遇上大的障碍,水就嘟嘟哝哝地表示不满然而这不是示弱,不是诉怨,也不是绝望” , “就让路途当中出现阻塞吧,让它出现好了。有障碍,才有生活”,“

15、水总是不倦地反复说着:我们早晚会流入大洋。 ”。这些语言反映了小溪战胜阻碍的方法、决心和信心。小溪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的生活应和小溪流过森林的历程是一样的。四.精讲点拨品味语言,学习理解蕴含丰富的语句。品味语言的方法是把语言反映的生活情景想象再现出来进行感悟和玩味,并说说语言反映生活的巧妙之处。这种方法和理解字词、课文的方法是一脉相承的。重点品味下面四句话的含义:1)如果你想了解森林的心灵,那就去找一条林中小溪,顺着岸边往上游导入:有一位苏联作家,长期以俄罗斯高加索林区为创作基地,以森林地带大自然美丽风光为表现对象。他依靠自己丰富的林学知识,读懂了自然界这本大书,他的作品抒写了对大自然的热爱

16、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同学们知道这位作家是谁吗?提问:溪在林中冲破重重障碍奋然前行,这和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组织学生讨论后回答。或下游走一走吧。(追问:作者走过林中小溪,发现森林的心灵是怎样的?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作者把小溪流过森林所体现的精神视为森林的心灵,可见小溪精神的可贵。文章一开头就把小溪的精神提到“心灵”的高度,突出小溪的精神。 )2)就让路途当中出现阻塞吧,让它出现好了。有障碍,才有生活:要是没有的话,水便会毫无生气立刻流入大洋了,就像不明不白的生命离开毫无生气的机体一样。 (追问:“让路途当中出现阻塞吧”反映作者什么心态?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说明作者藐视困难,已做好准备迎战困难,因为他认为生活就是由障碍组成的,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