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人性历史发展与美规律 三马克思美学思想基本内容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6154987 上传时间:2020-09-27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1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讲人性历史发展与美规律 三马克思美学思想基本内容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第三讲人性历史发展与美规律 三马克思美学思想基本内容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三讲人性历史发展与美规律 三马克思美学思想基本内容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三讲人性历史发展与美规律 三马克思美学思想基本内容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三讲人性历史发展与美规律 三马克思美学思想基本内容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讲人性历史发展与美规律 三马克思美学思想基本内容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讲人性历史发展与美规律 三马克思美学思想基本内容课件(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从历史主义观点出发,在人与自然界的物质交换过程中发现了人的本质特性,揭示了人的一般本性,同时,正是在探讨人的一般本性时,马克思涉及到了审美问题。,第一、审美的发生问题 P1415,主体一对象的关系样式是全部问题的核心。 人的各种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人的本质力量,以及对人而言世界的丰富多彩、多重价值,都只是由于这种主体一对象关系的存在,才成为可能。,从客体方面而言,它并不是与人无涉的纯客观的存在物,那些未与人发生联系的东西不是客体,也不是对象。,具体说来,它取决它自身固有属性与主体性质间的某种联系,在这种联系中对象才具有了那种使它成为对象的属性。,对于某个特定的

2、主体而言,他们的主体能力都是有限的,因而对象总是有限的,但从理论上讲,人类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因而他的对象也具有无限丰富的可能性。,从主体角度看,任何主体都是相对于一定的对象而言的,都是一定客体的主体。 一是主体原与客体不可分,是混沌一片。 二是主体有多少能力都是客体所给予的。 三是主体将自身也当做客体。,马克思确定了“主体对象”的关系样式作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于是就构成了实践论的美学思想。 实践是使主体一对象关系获得现实存在的中介因素。,由此,美感的发生是主客体在实践基础双向建构的过程,美感的发生同时也是美的发生。美感和美都是活动范畴,离开了人的实践活动既无美感也无美。,根据马克思的这种观

3、点,我们不妨检验一下我国学界的几大流派: 一是所谓主观派:认为客观事物本无所谓美丑,人们认定它们有美丑之分,完全是人的主观情感的外射。 这种见解的片面是显而易见的。它仅仅看到了主体向客体的渗透,而没有看到客体向主体渗透,只发现了美的主观性,而未发现它的客观性。,二是所谓客观派,认为事物的美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事物的固有属性,在人类出现之前,美就客观地存在了。 这种把哲学观点搬到美学中来的做法,本来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三是主客观统一论,认为美既非主观的亦非客观的,而是二者的统一,实质上却是统一于主观。(美不在“物甲”而在“物乙”上) 这种观点缺乏深厚的哲学人类学内涵,把问题简单化了。,四

4、是社会派的观点。认为社会实践使自然人化,使自然具有社会性,而在此基础上才可能产生美。强调的不再是美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而是社会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如他们牢牢抓住手稿中使用的“人化的自然”和“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两个概念,认为这是美的本质所在,这就便他们导向了泛美主义 。,马克思认为,任何对象都只是人的本质力量之一的确证。它的性质取决于对象的固有属性与相对应的人的本质力量的性质。,第二、审美价值、功用问题,康德:联系人类精神世界中认知能力与道德信仰能力的纽带; 席勒:认为只有审美活动才使人避免畸形;。 谢林:艺术能够在有限的感性形式中表现无限的理性内容,因而它高于哲学,是人类认识的顶点。

5、,黑格尔将审美活动看做人类自我意识的一种特殊方式,是绝对精神自我复归进程中的重要一环。 费尔巴哈对艺术的观点在于他把艺术看做表现人类此岸性,即现实的具体的人的最佳方式。 叔本华将审美活动视为摆脱人生痛苦的手段。 尼采也把审美活动看做宣泄一种人类固有的悲剧情绪的方式把艺术视为人对自身生命的肯定方式。,审美活动作为人类的审美的主体能力的实现过程,是人对真正的人的本性的占有,是人成为人的标志之一。,马克思认为,人从事审美活动并不是要达到什么外在目的,他的目的就在活动本身,因为这种活动一方面满足了他在实践中产生的自由自觉地活动需要,一方面又由于确证了他固有的天性而使他感到愉快。而这两方面就是审美活动人

6、性价值的本质。,异化与审美活动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 、由于劳动的异化人们甚至在从事美的创造这样的活动时也感受不到美的享受。 第二、由于人的动物机能成了人性,因此物质利益在人的活动中就必然处于核心地位。于是精神价值也就异化为物质价值。 是否意味着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艺术和其他形式的审美活动就必然趋于消亡呢?,做如下几点理解: 第一,马克思所揭示的人的异化与人的审美活动的深刻对立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能不承认,异化现象有其历史必然性。 第二,人类文学艺术没有因人的异化而灭亡是取决于文学艺术的固有特性。 艺术作为一种自我意识与其他形态的自我意识一样具有超越性。,正由于艺术的这种超越性,使它能够把人的异化现象作为对象来把握,这样,这种与人的审美活动天然对立的异化现象不仅未能限制艺术的发展,相反艺术倒凭着这种现象的深刻把握与反映而获得了伟大的价值。,审美活动的价值,在马克思那里,是与人的全面发展直接相关的,不能设想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是一个缺乏审美能力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