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整理]

上传人:x****育 文档编号:146145390 上传时间:2020-09-27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711.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整理](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世界人口特点 (1)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下降,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仍保持着较高的人口增长率 近几十年来世界人口猛增,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而发达国家在世纪 年代就已 经出现人口增长下降的趋势。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人口增长率下降最快,由 19501955 年间的 2.3%年下降为 1.3%;欧美的人口增长率持续下降趋势, 1950-1980 年人口增长率为 1.8%,1980-1985 年为 0.9%,估计到 2025 年可下 降到 0.5%。不发达地区人口增长率最快的是非洲,20 世纪 50 年代初为 2.1%,1985 年前后上升到 2.9%,1990 年为 3.02%。(世界人口分布) (2)年

2、龄结构两极分化 发展中国家年轻型人口多,发达国家少年儿童系数偏低。总的来说,世界人口正在 老龄化。 (3)城市人口膨胀 城市化加剧是国际社会的普遍特征之一。城市化必将导致城市人口急剧增加。 城市 化的结果将给资源开发及分配带来巨大影响,成为大规模改变土地、大气、水、能源 与人口的重要“生态推动力”。城市化所引起的地理环境变化以及资源形态变化,已经 开始影响到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气候的长期变化。 二、现阶段我国人口的特点 (1)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 (2)人口地域分布不均,人口密度差异大 (3)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口城市化在加快 据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1990 年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 73.

3、27%, 约有 8 亿人 口。20 实际 80 年代以来,广大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使城市人口迅速增 加,1995 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 30.3%。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 2008 年全国人口变 动情况抽样调查推算结果显示,2008 年我国城镇人口达 60667 万人,比 2007 年增 加 1288 万人,乡村人口为 72135 万人,比 2007 年减少 615 万人。2008 年全国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 45.68%,比 2007 年提高了 0.74 个百分点,城镇人口 比重继续提高,但人口城镇化速度减缓。 (4)老龄人口增多,男女性别比偏高 我国的人均寿命已从 1949 年

4、的 35 岁提高到现在的 70 岁左右。按照国际惯例: “60 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 10%或者 65 岁 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 7%,表明进 1 / 18 Remove Demo Watermark from 入老年化社会”。到 1999 年 我国这两个条件就都满足了。因此上说,我国已经进入 老龄化社会。 最新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经达到 1 亿 4657 万人, 其中城市老年人 3856 万人,农村老年人 1 亿 0801 万人,80 岁及以上的高龄人口 1619 万。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高龄老人的增多,供养、医疗保障、护理、 照料、精神关怀等方面将

5、面临巨大的压力。 “我们现在是在职的人员 100 人养活 16 个老人 到 2050 年的时候,100 个人就要承 担 49 个老人的养老负担问题。” 三、 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分类 概念:在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研究情况下,为了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要而被利 用的自然物质和能量。 分类: 自然资源一般可分为三类:一是不可更新的资源,又称非再生资源,如各种金属和 非金属矿物,化石燃料等,它们需要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才得以形成,它的储备是有 限的,在开发利用中,只能消耗而无法持续地利用,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二是可更新的资源又称可再生资源,在理论上可以永续利用,即用了一次之后又可恢 复再度利用。

6、这类资源是指生物及水。三是取之不尽的资源,如空气、风力和太阳辐 射能等,它们被利用后不会导致在某地区贮藏量的减少,也不会导致资源的迅速枯竭。 这类资源有明显的地区性,只有掌握其规律,运用肩带科学技术,才能使之更好地为 人类造福。 四、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 各种自然资源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及其特殊的规律性。但作为自然资源的整体,还具 有一些共同的特性和规律,这些基本特征主要是: 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自然环境的各个组成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自然资源是自然环 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自然资源之间也往往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在一定的地 质地形和水热条件下,便会形成一定的资源生态环境

7、,特别是各种可再生资源之间, 这种相互关系更为显著。例如,在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形成了热带雨林和季雨林环 境以及相应的土壤、水和生物资源;在中温带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温带草原环境 以及相应的土壤、水和生物资源。自然界中一种因素发生变化,便会引起整个环境发 2 / 18 生变化,以致破坏某种自然资源存在的条件。如森林的过度砍伐会改变当地气候和水 文条件,破坏森林的生态环境,使森林资源丧失;草地过度放牧会造成土地沙化,使 草场资源退化等等。 分布不均,地域性差异明显,但具有一定规律性和不平衡性 由于自然条件的复杂性,生物区系发生迁移的历史因素和人类经营利用的强度与方 式不同,生物资源的种类、数量

8、、质量,以及保护管理等方面都会表现出明显的地域 差异。 矿产资源的形成受地质作用的制约,它们的分布是有规律可循的。无论是具有地带性 规律的可再生资源,还是具有非地带性规律的非再生资源,它们的地区分布都是不平 衡的。我国北方多煤,南方多有色金属;北方平地多,热量低,水分少;南方平地少, 热量高,水分多。西北干旱,多风沙,光照强;西南湿润,光照少,垂直地域差异显 著。 资源利用范围和利用率取决于正确的技术政策和先进的科学水平 通常讲,自然资源的数量有限,但只要依靠正确的技术政策和先进的科学水平,其 生产潜力和资源利用率都可不断扩大和提高,使自然资源发挥更多、更大的作用。 自然资源既是人类生产和生活

9、的物质基础,又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国民经济的 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都离不开自然资源。但是,人口的增长,生产力的 发展,社会供需的剧增,再加上人们利用自然资源有着极大的盲目性,已造成目前世 界上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不断破坏与生态平衡的失调,从而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 和社会的发展。 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 从概念上说,自然资源是从人类利用的角度来理解的自然环境因素,而自然环境实 质上指的就是人类生活、工作和生产活动的生物圈部分。因此,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 既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实际上又密不可分。需要强调的是,自然资源不但是自然环境 的组成部分,而且,它在组成环境整体的结构和功能中具有特

10、定的生态效能。 因此,自然资源的保护是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自然资源的污染和破坏也就是 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人类是在自然综合体整体关系动态平衡过程中产生与发展 起来的,脱离不了这个整体。整体的失调与瓦解,必将危及人类自己的生产、生活, 以及生存。开发利用任何一类自然资源都不可采用掠夺的方式,而必须从保护和合理 的角度、从整个自然综合体来加以考虑。 五、环境 3 / 18 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 的变化而变化。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1.环境及其组成 人类的环境,其中心事物是人类,即以人类为主的外部世界。它可分为自

11、然环 境和人工环境两种。 自然环境指的是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的总称。即阳光、温度、气候、地磁、空气、水、岩石、土壤、动物、植物、 生物,以及地壳稳定性等自然因素的总和。也就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 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常简称为环境。 人工环境则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而形成的环境要素。它包括由人工形成的物质、 能量和产品,以及人类活动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称上层建筑。 自然环境亦可以看作由地球环境和外围空间环境两部分组成。地球环境对于人 类具有特殊的意义。在外围空间环境中,太阳对地球表面自然环境影响最大, 它是地球能量,特别是生命能

12、量的主要来源。 地球具有明显的圈层构造,其内部由里到外可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圈层。 地核厚约 3470 千米,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地幔主要由硅、镁物质组成, 厚约 2900 千米;地壳平均厚约 33 千米,主要由硅、铝物质组成;地壳物质 又主要包括岩石、土壤和水,它们相应构成了岩石圈、土壤圈和水圈。地球的 外部圈层为 大气圈,由里到外分别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和逸散层,厚约 10001400 千米。大气圈底部与地壳的表层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称之为 生物圈。 地球内部和外部无时不在发生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流,而人类的活动则大大影响 了这一进程,并由此而引发了各类的环境问题。 2.环

13、境的分类 根据不同原则,人类环境有不同的分类方法。通常的分类原则是环境范围的大 小、环境的主体、环境的要素、人类对环境的作用,以及环境的功能。下面介 绍一种按环境的范围由近及远进行的分类。 聚落环境 4 / 18 聚落是人类聚居的地方与活动的中心。它可分为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和城市环境。 院落环境是由一些功能不同的构筑物和与之联系在一起的场院组成的基本环境单元; 村落环境则是农业人口聚居的地方;城市环境则是非农业人口聚居的地方。 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位于地球的表层,即岩石圈、土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制约、相 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交错带上,其厚度约 10-30 千米。地理环境是能量的交锋带。当

14、今的地理环境概念又有所发展,它是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统一体。 地质环境 简单地说,它是指地理环境中除生物圈以外的其余部分。它能为人类提供丰富的矿 物资源。 宇宙环境 环境科学中宇宙环境是指地球大气圈以外的环境,又称星际环境。 3.环境问题及其实质 对于环境问题,就其范围大小而论,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理解。从广义理 解,就是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 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都是环境问题。而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 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就是从狭 义上理解的环境问题。 从引起环境问题的根源考虑,可将环境问题分

15、为两类。纯粹由自然力引起的为 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它主要是指地震、洪涝、干旱、滑坡等自 然灾害问题。对于这类环境问题,目前人类的抵御能力还很薄弱。由人类活动 引起的为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它又可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 破坏两类。 一般认为,由于人为的因素,环境的化学组成或物理状态发生了变化,与原来 的情况相比,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条件,就叫做“环境污染”。具体说来,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的物质,主要是工 业的“三废”(废气,废水和废渣)对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的污染。环境污 染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等由物质引起的污染和噪

16、声 污染、热污染、放射性污染或电磁辐射污染等由物理性因素引起的污染。生态 破坏则是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界而引起的区域性的生态平衡破坏。 5 / 18 环境问题就其性质而言,首先,环境问题具有不可根除和不断发展的属性。那 种认为“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实力雄厚,人类环境问题就不存在了”的观点, 显然是幼稚的想法。其二,环境问题范围广泛而全面,它存在于生产、生活、 政治、工业、农业、科技等全部领域中。其三,对人类行为具有反馈作用,使 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一系列问题引起新变化。 环境问题的实质,就是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是人类自然的、而且是自觉的建 设人类文明的问题。人类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是人类经济活动的直接或间接的结 果,这些问题的解决又必须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 人类文明的三次转折 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次转折是渔猎和采集社会向农业社会文明的转折。农业文明 又称黄色文明,开启了人类灿烂文明史的重要一页,并成为当代文明的珍贵历 史渊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