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整理)[学习]

上传人:瑶*** 文档编号:146137905 上传时间:2020-09-26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605.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整理)[学习]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整理)[学习]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整理)[学习]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整理)[学习]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整理)[学习]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整理)[学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整理)[学习](6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word可编辑实用文档中国文学史第一卷总绪论第一节 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文学创作是文学史的主体 ,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是文学史的一翼 ,文学传媒是文学史的另一翼。文学史史料学是撰写文学史的基础性工作。第二节 中国文学的演进外部因素: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 ,民族矛盾的影响 ,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等。内部因素:1、文体发展的不平衡; 2、朝代的不平衡; 3、地域的不平衡; 4、相反相成的因素:俗与雅;各种文体;复古与革新;文与道第三节 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三古七段:上古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中古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 近古第六段

2、: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第一编 先秦文学先秦文学的形态 ,一方面是文史哲不分 ,另一方面是诗乐舞结合 ,这样混沌的状态成为先秦的一大景观。绪论第一节 中国文学的源头传说时期的文学:远古歌谣和神话。第二节 先秦文学的形态先秦时期 ,文化呈现一种综合的形态。先秦有些文学作品是史学或哲学著作 ,史学或哲学著作也富有文学意味。先秦诗歌:宗教颂赞祷祝诗政治叙事诗言志抒情诗此外 ,先秦文学作品在传承过程中可能有所损益 ,一 ,这一时期作品写定需要很长时间 ,师说和后学之说可能混杂在一起;二 ,先秦典籍经秦火之后 ,大多为汉人重新编定 ,难免讹误。第三节 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先秦经历了

3、一个由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嬗变的过程。夏商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 ,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是巫觋。 作品:出于巫术祭祀目的而创制的韵文或歌谣。商周之际:随着鬼神地位的下降 ,人事受到重视 ,史官发展了人事方面的职能 ,并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 ,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西周:学在官府 ,文化为贵族所垄断。贵族成了西周、春秋时文学的主要创作者。春秋战国之际:分封制度解体 ,导致了上层贵族地位的下降和下层庶民地位的上升。于是 ,在贵族和庶人之间兴起了一个士阶层。随着贵族阶级的衰落 ,官学或私家传授出现了危机 ,于是民间聚众讲学之风应运而起 ,文化知识也由贵族转移到士的手里。第四节 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的发

4、展轨迹夏商:贯穿于制度背后的意识形态都是以原始宗教为主的 ,夏商文化以巫文化最有代表性 ,而夏商文学是与此时的原始宗教紧密联系的。周:随着周初分封制的推行 ,自周公“制礼作乐”到孔子“克己复礼” ,旧的巫术宗教文化逐渐被取代 ,礼乐文化成了主流 ,也就是说 ,从西周开始 ,中国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神道设教 ,敬礼重德 ,周代文学更加关注历史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周代的历史意识空前发展起来 ,史官原来的宗教职责迅速淡化 ,他们以自己的历史知识和职业信念自觉地肩负起对现实的责任 ,所谓“史官文化”也因此而成熟。周代文学在精神和风格上都体现为一种和谐、典雅的特质 ,一种宛而多讽的特征 ,

5、这一特点表现在各种文体中。战国:礼崩乐坏 ,百家争鸣。 首先 ,他们立足于现实 ,着眼于现实 ,很少提及春秋时流行的“天命”等思想。 其次 ,由于士人成为文化甚至政治的中心 ,所以他们不再盲目认同某种既定的秩序 ,他们的自觉创作精神大为增强。第一章 上古神话第一节 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神话的形式内容: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 ,通常以神为主人公 ,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神话的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神话的意义:1、为了保持社会习俗及社会制度的意义和合理性; 2、由于生产力低下 ,个人必须把自己融入氏族之中才能生存。神话是把个人和集体联系

6、为一体的一条强有力的精神纽带; 3、先民在神秘而悲喜莫测的日常劳动和生活中积聚了相当多而强烈的情绪体验 ,神话故事可以使难以理解的现实呈现种种戏剧性的属性 ,人们在对世界假想性的把握中宣泄了种种令人不安的情绪。名词解释: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 ,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全书共分山经五卷 ,海外经四卷 ,海内经五卷 ,大荒经四卷 ,内容极其驳杂。除神话传说、宗教祭仪以外 ,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矿产等方面的资料。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女娲补天 ,共工触山 ,后羿射日 ,嫦娥奔月。均保存在淮南子中。第二节 中国神话及其

7、蕴涵的民族精神1、 神话按内容分类: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2、 神话的发展:黄帝之后 ,神话进入了一个英雄的时代 ,自然神从而被人类自己的神所代替 ,它标志着人类自身的主体性突出了。3、 神话蕴涵的民族精神:一, 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二, 中国古代神话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三, 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第三节 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一、神话思维特点1、 由于原始先民在思维中尚未将自身同自然界截然分开 ,因此 ,他们在感知自然时 ,往往将自身属性不自觉地移到自然上 ,形成以己观物 ,以己感物的神话思维特征;2、 神话是一种具体的形象的思维。原

8、始先民的抽象思维还处在最初的发展阶段 ,思维还不能脱离那些具体的感性材料。然而 ,在神话思维中也有对事物的综合 ,通过一定程度的概括 ,使某些神话形象脱离了具体事物。如龙。3、 神话思维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二、神话思维神话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所谓象征、隐喻 ,就是某种具体的物象和某种特定意义之间的联系。可以说 ,原始神话就是由这些不同类型的象征性、隐喻性的意象符号系统构成的。文学创作中的象征和抒情更加主观化、个性化 ,而神话的情感和象征根植于集体意识之中 ,并带有更多神秘意味。第四节 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一、 神话散失的原因1、 没有受到文人的重视;2、 神话历史化所谓神话

9、历史化 ,就是把神话看成是历史传说 ,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 ,并把神话故事当作史实看待 ,构成了一些虚幻的始祖及其发展谱系。3、 神话历史化的途径:A、 中国的神话历史化 ,是史家、思想家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行为。古代神话形象经历了从动物形 ,半人半兽形 ,到人形这么一个发展过程。“其文不雅驯 ,缙绅先生难言之”。B、 神话历史化另一个方法就是改造。即对神话进行歪曲的解释 ,使其成为某种现实事件 ,从而成为构筑远古历史的一块基石。改造的结果是使神话大量消亡 ,历史向前延伸 ,各氏族的谱系更加严密。如孔子对“黄帝四面“神话的改造。C、 中国古代神话发展变化的另一条道路是被道教改造 ,成为

10、仙话的一个来源。神话转变为仙话是有限的 ,它一般集中在特定的几个人物上 ,且有类似于修炼、服药、升天不死的情节。二、 神话对文学的影响1、 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2、 直接影响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表现手法、欣赏效果等3、 神话的原型意义:那些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神话原型的作品 ,都可以把作者或读者领入先民曾经有过的那种深厚的情感体验之中 ,从而缓释现实的压力 ,超越平凡的世俗。神话作为原型的意义要比它作为素材的意义更为重要。第二章 诗经第一节 诗经的编定和体制名词解释: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原名诗 ,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 ,另有6首笙诗 ,有目无词。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

11、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关于其编集 ,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献诗”“采诗”“删诗”之说。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国是地区、方域之意。十五国风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周南、召南、豳都是地名 ,王指东周王畿洛阳 ,其余是诸侯国名。十五国风即这些地方的土乐。国风中 ,豳风全是西周作品 ,其他除少数产生于西周外 ,大部分是东周作品。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是西周的作品 ,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 ,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小雅共74篇 ,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作品以

12、外 ,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 ,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颂:宗庙祭祀之乐 ,许多都是舞曲 ,音乐可能比较舒缓。周颂31篇 ,鲁颂4篇 ,商颂5篇(那 ,烈祖 ,玄鸟 ,长发 ,殷武)。三家诗:秦火以后 ,诗经以其口耳相传 ,易于记诵的特点 ,得以保存 ,在汉代流传甚广 ,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 ,成为官学。鲁诗出自鲁人申培 ,齐诗出自齐人辕固 ,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毛诗: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 ,在西汉虽未立为官学 ,但在民间广泛传授 ,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 ,盛行于世。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

13、,今本诗经就是毛诗。第二节 诗经的内容一、 祭祀、歌颂祖先二、 农事诗三、 燕飨诗四、 怨刺诗五、 战争诗六、 情诗七、 反映结婚和夫妻生活的诗第三节 诗经的艺术特点名词解释:赋比兴的运用 ,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 ,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方法。赋:赋者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方 ,以彼物比此物 ,诗人有本事或情感 ,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触物兴词 ,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 ,引起诗人歌唱 ,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第四节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一、 抒情传统。诗经

14、虽有少数叙事的史诗 ,但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从此以后 ,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 ,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二、 “风雅”精神。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 ,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 ,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三、 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诗经中仅作为诗歌起头调音韵、唤起情绪的兴 ,在后代诗歌中仍有表现。而大量存在的兼有比意的兴 ,更为后代诗人广泛继承 ,比兴就成了一个固定的词 ,用来指诗歌的形象思维 ,或有所寄托的艺术表现形式。诗经中触景生情、运用形象思维的比兴 ,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 ,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对我国诗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第三章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第一节 从甲骨卜辞到春秋名词解释:尚书: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商书盘庚是可靠的殷代作品 ,也是我国记言文之祖)周书(主要分诰与誓两种文体)春秋:春秋时期经过孔子编定的春秋 ,记事系统 ,具有自觉地记事意识和写作义例。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 ,后特指经过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它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 ,按时间顺序编排事件。是“礼义之大宗” ,维护周礼 ,反对僭越违礼行为 ,贬斥邪说暴行。以一字寓褒贬 ,在谨严的措辞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第二节 左传的叙事和记言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又名左氏春秋。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