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

上传人:日度 文档编号:146129526 上传时间:2020-09-2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之读书笔记(一)作者简介及学术经历:葛兰言(Marcel Granet,1884-1940),1884年2月29日出生于法国东南部Drome省20世纪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汉学家,是法国著名汉学家埃玛纽埃尔爱德华沙畹的学生。葛兰言运用社会学理论及分析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宗教和礼俗,而且主要致力于中国古代宗教的研究。纵观其一生,主要代表作有一下几部:中国古代的祭礼与歌谣葛兰言中国人的宗教(La Religion des Chinois,1923年初版,1980年再版,1975年译成英文The Religion of the Chinese people,1978年译成

2、意大利文La Religione dei cinesi,1943年译成日文。中国古代的节日与歌谣(Fetes chansons anciennes de la Chine),1919年初版,1929年、1977年再版。古代中国之舞蹈与传说(Danses et lgendes de la Chine ancienne),2卷,1925 年版。中国人的思想(La pense chinoise),1944年初版,1979年第4版,1963年译成德文。1925年他在亚洲学刊(AsiaMajor)上发表了道教考,1953年收入中国社会学研究(EtudesSociologiques sur la Chin

3、e)。中国的文明(法文标题为La civilisation chinoise),1926年初版发行,1929年再版发行。此书在1930年还出版有英文译本(英文标题为Chinese Civilization)。中国的封建制度(法文标题为Fodalit chinoise,于1952年出版。关于中国的社会学研究论文集,1953年出版。列出这一系列的文选,其实在于让我们都知道其文章大多都是涉及中国的民间的、地方的、底层的文化和宗教信仰。葛兰言不像人类学家,倒是一个“汉学家”对一般人而言,这个名字不为人所知,更没有在人类学和社会学上引起太多的关注。但在法国人类学界,葛兰言却是一个大师级的人类学家、我有幸

4、能主讲这本书,尽力去把其中的精髓挖掘出来与大家分享,我深感荣幸,但我学识有限,只能管中窥豹,希望老师多多谅解,下面我将对其学术经历进行一定的阐释和分析,使我们能更好的把握作者的学术观点和写作方法。葛兰言先生说来虽在中国不太为人所知,却有个大佬的学生杨堃先生。杨堃先生是民族学的前辈,他早在1943年发表的葛兰言研究导论 杨堃,葛兰言研究导论,【J】,社会学季刊。第一卷(2),(3)。中就重视了葛兰言先生的研究思想和方法。其文介绍葛兰言学术背景就说:“葛兰言教授是法国现代社会学派内一位大师,西洋中国学派内一个新的学派之开创者。” 王铭铭,西方与非西方,文化人类学述评选集【C】,北京华夏出版社,20

5、03年。作为当时法国汉学开创者沙畹及社会学派开创者爱弥儿涂尔干、马塞尔莫斯的得意门生,他一生都在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我列举其研究成果就可以看出这个明显特征。所采用的方法是“将中国学的研究与法国社会学派 这里的这会学方法其实就是类似与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的方法结合起来”,葛兰言综合涂尔干和莫斯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和沙畹的法国式的中国学派,不仅20世纪的欧洲及中国学术界不理解,即使到今天也不为大多数人所知,我若非老师推荐,恐怕也会错失此好书。而杨堃先生在文中说到的原因则是“他的治学方法在西洋中国学派之外,是我国新旧两派史学家与国学家抱有的观点和方法俱不相合” 同注解2,参考杨堃的葛兰言研究导论。而更为

6、重要的是学科之间的门户不开放和学科方法隔阂。故最近中国人民大学CGSS调查与云南大学人类学民族学的合作,使我们能够双向触摸到社会学和民族学的方法精髓,在定量与定性的把握上更为全面。这对我们来说是个好的机会。回到葛兰言,其著作基本都是涉及古代中国文化,尤其是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一书,通过对诗经国风的研究,探讨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更是换角度,换方法的对中国古典文集进行新价值的挖掘,实践了将历史文本作为其“田野”的特殊资料,通过解读诗经,看到了“象征主义”的遗迹,找到了被道德和政治所蒙蔽的上古节庆与歌谣,进而认识中国远古社会的仪式和信仰及文化变迁过程。因而无论是内容上和方法上,都对我们反思文化具有

7、重要意义。(二)主要内容及个人批注主要内容及结构: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一书正文从如何解读古代经典开始,除了前言和结论外,分为两部分:诗经中的爱情诗篇与中国古代节日,着重探讨了诗经国风中的诗篇与中国古代节庆、劳动、歌舞、爱情相生相成的关系。作者从诗经爱情诗的“乡野主题”入手,指出这些诗篇在抒发爱情时,总要借助于大自然的形象描绘,而这并非只是一种艺术手段,同时也是一种道德象征。古代一双飞过的鸟儿对人伦忠诚的启示远比今天强烈得多,而人的结合并不比一对鸟儿更高贵。乡野绝非作为背景而存在,在诗经中它们本身就是诗意的、启迪的;而节日,也并非仅提供吟唱歌舞的日期,而是作为词语狂欢化了的诗意,人物交融、天人合

8、一中即兴反复咏唱白热化的欢乐。1、导论:观点总结及摘录:(1)诗经是中国的经书之一,总共分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按照国别划分的地方歌谣的汇集,其余三部分大都是具有仪式特点的诗歌。(2)孔子编纂诗三百,因而一定程度上有了道德的教化和历史事件的研究。(3)葛兰言试图表明:我们可以超越简单的文字解释与象征主义解释,去发现这些诗歌的原初含义,也认为这些诗歌可能来自民间大众。 (4) 阅读诗经尤其是国风时要遵循的规则: 1、找出源于诗经的仪式用法,无须关注经典解释。 2、忽略那些分清善恶诗歌的公认差别 3、摒弃象征解释和诗人的微言大义 4、了解关于诗经时代的历史背景 5、关注诗歌的韵律 6、尽量以诗经解

9、读诗经7、原初的主题与当时的情感紧密联系。也可能出现类似情感的主题,因而得注意主题的区分。作者指出要从文献中寻找到事实的的真相,在得到研究结果之前,必须有双重的慎重态度:首先,从文献抽出所需事实,先要了解文献的性质,其次,对已获得的事实材料,要尽可能进行实证。我有疑问:丢失了训诂学的考证,作者能够把握文化的实质么?文化可以验证么?诗经原文或许字词比较简单,但经各大儒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其中留存的苦涩的上古字词与表述,文学研究者又参照一代代文人评注、阐释、训诂,再次理解文意。虽然以文本解释文本欠缺的是对社会的研究,但是脱离训诂学的葛兰言式研究方法是否能够把握中国文化的实质,这是一个

10、值得反思的问题。2田园主题 1、葛兰言看出:诗经歌谣中经常包涵从自然物中借出主题,对这些主题的描述不仅生动感人,而且闪烁着火花,对于这些变化甚微的题目,他称之为:田园主题。 2、至少确定一个事实:田园主题在诗经歌谣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于诗歌的注释者来说,标志着季节习俗在中国古代生活和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3、文学家把田园主题视为历法时谚。4、历法参照夏小正、月令、礼记来对比。 作者其文摘录了大量原文诗歌进行阐释,也把毛诗,郑笺,诗集传等阐释罗列,加以对比分析,限于篇幅,仅选几篇代表作作为抛砖引玉,使我们能透过几首诗的阐述,把握作者的思想和方法。1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

11、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序:螽斯,后妃子孙众多也,言若螽斯不妒忌,则子孙众多也。 郑笺:后妃之德,宽容不妒忌,则宜女之子孙,使其无不仁厚。葛氏:这些诗句包含着一种愿望和咒语,提高物种的繁衍。 2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yi)筐,遵彼微行,爰(yuan)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郑笺:春女感阳气而思男,秋士感阴气而思女,是其物化,所以悲也。 葛氏:认为是诗体历书,每一行都是一句农谚,标志着一年中的一个时期。 中国道德家:统治者的美德足以促成人事和万物之道的和谐秩序。 疑问 1、是诗人在作品中引用了历法?还是历法

12、由歌谣产生? 2、道德与政治抛开,剩下的就是仪式和农事活动么? 3、作者把国风性质基本定位为:庶民的歌谣,而文学家解读,无论是今文三家诗还是毛诗,或者其他的更多的诗经注释,都没有把国风当作庶民的歌谣创作,大史学家司马迁甚至说: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这是否会有所矛盾? 4、 除了农事活动和仪式?就没有一点点的文化元素?3乡村爱情:诗歌的田园主题以及它们表现出来的朴素风貌,都表明了诗经中的歌谣产生于乡村。原因是:1、田园主题和乡村景物2、个人情感的缺乏3、简单直白的艺术手法4、对称的形式5、进行曲的步调6、诗歌需要轮流对唱7、需要借助手势补充语言表达(1)静女其姝

13、,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序:静女,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 朱熹:此淫奔期会之诗也。 葛兰言:尽管这首诗没有发现与关雎相似的解释,但要了解适用于农家订婚女子的观念和规则是如何转换到贵族阶层女子中的,这首诗却具有了重要意义。 (2)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序:此刺忽也,不能与贤人图事,权臣擅命也。朱熹:淫女见绝,而戏其人之辞。 葛兰言:这首诗的主题就是反讽的邀请,公共宴会,无须如何理由,通过制度的转换来进行象征的解释,如恋人间的宴会和君臣

14、宴会。 4山川歌谣:葛兰言认为:从诗经歌谣的证据可以知道,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方,一定有大规模的乡村集会的习俗。这些集会都在河岸或者山上举行。例如:南方诸国,女子游荡在汉水岸边,在郑国,有溱水岸边的芳草地,在陈国,人们在村东宛丘的橡树下游玩。并且他们集会都有一定的时间和目的。哲学上解释春秋季节是男女集会的最佳时节,因而很大程度上,春季订婚仪式与秋季结婚仪式就变得顺利成章了。赛歌的一些推断 : 1、歌谣起源于青年男女的轮流合唱-客家人 2、合唱随即兴歌谣改变而改变,男女青年以相互挑战表达爱情苗人、藏族。 3、赛歌与其他竞争方式一道出现在大规模的季节节庆中,这些节庆包括性的礼仪,被认为是约婚或者

15、结婚节庆。云南苗族(新年第一个月) 4、赛歌在不同村落的男女两性之间进行拉祜人(早期外婚制的遗留) 例举: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序:关雎,后妃之德也.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或为闺房诗,是失君宠而无嫉妒的有德之妃的歌谣。葛兰言:这首诗主题是河岸相会,采草集会,忧惧、分居与女子的隐栖、无眠。和谐与音乐。注意诗句的复唱与一些互有联系的事物,联系让此诗充满哑剧的气氛。注意及补充:毛传与郑笺之所以要做出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