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第一章 商品和货币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6125875 上传时间:2020-09-27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第一章 商品和货币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政治经济学第一章 商品和货币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政治经济学第一章 商品和货币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政治经济学第一章 商品和货币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政治经济学第一章 商品和货币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第一章 商品和货币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第一章 商品和货币课件(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一章 劳动价值理论,第一节 商品 商品的定义、商品二因素及它们和劳动二重性的相互关系、价值质和量的规定性以及商品价值量变化的规律 第二节 货币 价值形式的演变、货币的产生和发展、货币的职能和货币流通规律 第三节 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价值规律在不同性质的商品经济中的作用,2,第一节 商品,一、商品与商品经济 二、商品二因素和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 三、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3,一、商品与商品经济 (一)商品:就是用于交换(或以交换为目的而生产)的对他人或社会有用的劳动产品。 根据给你的定义思考:以下哪些是商品? 原始的土地、河水 宇宙中的空气、阳光 同学买来送给你的生日礼物 自家酿造

2、的米酒 商店里变质没用的货物 工厂生产出来的发往销售公司的产品 氧吧里罐装的新鲜氧气,(不是),(不是),(不是),(是),(是),(不一定),(不是),4,成为商品的条件,(1)必须是劳动产品包含有人类的劳动; (2)必须是用于交换(以交换为目的而生产的)有偿的行为,而不是无偿性质(礼尚往来或自己消费); (3)对他人或社会有用有用才能发生交换。,5,(二)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1、商品经济的产生 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产品,因此,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就是商品生产;在商品生产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商品买卖就是商品交换。商品经济就是以商品生产、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

3、形式。商品经济就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者和生产者之间、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经济联系就是通过市场商品交换建立起来的。,6,2、商品经济产生的经济基础,在原始社会的初、中期,没有什么剩余产品,也就不可能进行产品交换,不存在商品经济。 原始社会末期,存在少量剩余产品,出现了部落之间剩余产品(偶然的)交换,这只是商品交换的萌芽形式。 在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之后,交换发展成为比较经常的现象。但这仍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品生产。 随着金属工具的使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大分工继续发展(第二次),集体劳动逐渐转变为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劳动,生产资料由各个家庭使用,并逐渐变为私有财产

4、,产品也相应地转变为家庭私有。在这样的基础上,出现了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后出现了商人阶层,又促进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 社会分工,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7,3、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关系,自然经济是与较低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形式。其基本特征是:第一,自给自足的经济;第二,封闭的、保守的经济;第三,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者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劳动者家庭或经济单位自身的需要。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其基本特征是:第一,本质上是交换经济;第二,开放型经济;第三,开拓进取型经济;第四,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8,

5、4、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简单商品经济,发达商品经济(市场经济)。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区别: (1)内涵不同:商品经济是在社会分工条件下,具有不同经济利益的生产者之间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市场经济是社会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2)对应关系不同:商品经济对应的是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市场经济对应的是计划经济。(3)市场机制作用的程度不同:在商品经济尚不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以商品货币关系为基础的市场机制对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不可能起到基础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经济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绝对统治地位,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性主导性作用。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又是相互联系

6、的,有其内在的一致性。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的前提和基础:(1)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商品经济存在的客观基础(分工、私有性)也就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2)商品经济规律是市场机制的内在根据,市场机制的作用实际上就是价值规律的表现。(3)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决定了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9,二、商品二因素和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一)商品及其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1、商品的使用价值:物的有用性即物的使用价值。它是由商品的自然属性决定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本身并不反映社会的生产关系。使用价值在一切社会都存在,它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2、商品的交换价值:商品的交换价值首

7、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马克思从商品的交换价值入手分析商品价值,指出: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3、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也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体现着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关系(社会关系)。价值是一个历史范畴。,10,威廉配第的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威廉配第区分了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他的自然价格相当于价值,他指出:假如一个人生产一蒲式耳小麦所用劳动时间和从秘鲁银矿中生产一盎司白银并运到伦敦所需劳动时间相等,后者便是前者的自然价格。可以看出,配第认为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

8、他还提出了商品的价值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 但是他没有把价值、交换价值和价格明确区分开来,他把生产白银的具体劳动当作创造价值的劳动,不懂得创造价值的是抽象劳动。,11,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作为商品的自然属性,反应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作为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使用价值是一切物品包括商品所共同的属性,是永恒的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历史的范畴。 一切有用物品虽然都有使用价值,但不是一切有用物品都有价值,使用价值的存在并不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1)凡不是由劳动生产出来的使用价值,都没有价值,如(清新的)空气、(无污染的)阳光等; (2)有的物品虽然是劳动

9、生产物,具有使用价值,但只用于满足生产者自己的需要,不是供别人使用,也没有价值,如农民用于自己食用的粮食等; (3)劳动生产出来的使用价值,如果供别人使用,但不通过交换,也没有价值,如农民向地主交纳的地租等。,12,(二)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1、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具有统一性: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必须通过交换,满足他人的需要,商品中包含的劳动才能表现为价值。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 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互相对立和矛盾的。 (1)对于商品生产者而言,有意义的是商品的价值,为此,他首先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对

10、于商的购买者而言,有意义的是要取得商品的使用价值,为此,他首先就必须支付商品的价值。 (2)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必须通过交换才能得到解决。交换成功,商品生产者得到了价值,购买者得到了使用价值,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分别得到了实现。如果交换不成功,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都有不能实现,商品这一内在矛盾就会暴露出来。,13,(三)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1、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的过程。 2、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1)不同的具体劳动,生产不同的使用价值,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不同需要。

11、 (2)具体劳动虽然创造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生产物质产品,除具体劳动外,还必须“有一种不借人力而天然存在的物质基质”资本论第一卷。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者的具体劳动只是改变物质基质的形态,只有具体劳动作用到某种自然物质上,才能生产出一定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因此,威廉配第指出,“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 3、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1)抽象劳动作为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在性质上没有差别,只有量的不 (2)抽象劳动体现商品生产者的经济关系,是形成价值的惟一源泉。 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1)生产商

12、品的过程既是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又是抽象劳动形成价值的过程。 (2)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一般属性。抽象劳动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3)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体现着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14,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并科学论证的,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一,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劳动二重性理论论证了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的关系,说明了生产商品的劳动的具体形式各不相同,但为什么可以在量上相互

13、比较,是什么劳动形成了商品的价值,解决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在劳动价值论上的重大难题,从根本上论证了价值的本质,把劳动价值论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 第二,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论奠定了基础。马克思运用劳动二重性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作为劳动过程,具体劳动生产出商品,同时转移各种生产资料的价值;作为价值增殖过程,抽象劳动创造出新价值,其中包括剩余价值,从而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创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 第三,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其他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马克思从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出发,在创立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进而创立了资本主义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主义再

14、生产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地租理论和利息理论等等,创立了其经济理论的完整体系。,15,(四)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是商品生产者按照私人打算和私人利益进行的劳动。 社会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社会性质,是作为社会总劳动组成部分的劳动。 矛盾具体表现在:(1)私人劳动有时不能在事实上转化为社会劳动;(2)私人劳动并不一定在数量上能够全部转化为社会劳动。,16,(四)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源自于商品经济产

15、生和存在的两个基本条件: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属于不同所有者(其最初表现形式就是私有制)。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具体表现在: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首先是私人劳动,必须通过交换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被社会所承认。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成为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的原因。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中各种内在矛盾和相应的一系列经济范畴产生的根源。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贯穿于私有制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能否得到解决,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17,三、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一)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1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

16、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的。衡量劳动的自然尺度是劳动时间。 2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形成,是在同一部门内部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自发形成的。,18,(二)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1、简单劳动是不需要经过特别训练的劳动,复杂劳动是需要经过专门训练才能从事的劳动。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来计量的。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复杂劳动可以还原为倍加的简单劳动。,19,(三)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的生产效率,常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商品的价值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劳动生产率变化而变化。同一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量,会随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但同一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 3、单个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使企业的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