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艺人最初,流浪艺人是一个职业艺人阶层,他们单独或结伙浪迹四方,过着无家可归的江湖生活,靠到处表演各种风趣活泼的歌曲、舞蹈,或是耍弄各种杂技来维持生活. 第一节、流浪艺人有一个名叫“巧手罗贝尔”的流浪艺人炫耀自己说:“我会演奏硫特琴、风笛、竖琴、风琴、潘管,也会打鼓;我还会把刀子扔到空中,再把它接住而不损伤手指;我会把桌子立起来,让桌子跳舞;我会翻跟头,用头顶着地走路 ”到 10――11 世纪时,流浪艺人渐渐集中到了城市,象各行各业的人一样组成了“行会” ,选技艺高潮的人当领导,称为“琴王” 、 “歌王” 、 “笛王”等,渐渐得到社会的承认,也拥有了固定的职业,做伴奏员、随从、帮手等返回第二节、法国游吟诗人法国游吟诗人较流浪艺人层次较高,它的构成比较复杂,包括有才华的下层诗人音乐家、宫廷贵族、骑士阶层(以骑马作战为主要职业的人)等,他们一般自己能创作诗歌、谱写曲调,自己也能演唱返回游吟诗人的歌曲以爱情题材为主,歌曲分康佐、晨歌等多种类型,除了短小的歌曲之外,还有比较长大的叙事体方言歌曲,如传奇、莱歌等 (更多了解)游吟诗人关于爱情题材的歌曲有以下几种形式:康佐(canzo ):是以宫廷之恋为题材的歌曲,往往写某一个游吟诗人仰慕或爱恋上了一位已婚的贵妇人,从而表白自己单相思的苦恋心情。
晨歌(alba) :表现骑士和他的恋人幽会,清晨时依依惜别的情景,诗歌常以骑士和守夜人对话的形式进行,守夜人不断发出“天已亮了”的告诫田园恋歌(pastorela) :内容是骑士和牧羊女在乡间不期而遇,骑士向牧羊女求爱,牧羊女作出一般性的反抗后就同意了,或者高声呼喊救命,她的兄弟或情人闻讯赶来把骑士撵走,结束时还可能会有一群小伙子前来援助,之后他们载歌载舞欢呼胜利这样一首歌曲就逐渐扩充成了一部小小的田园剧较长大的叙事体方言歌曲主要有以下三种:传奇(romance) :是长篇叙事诗,类似对英雄的赞歌,把骑士的威猛作战和他们的爱情经历结合在一起叙事歌曲(chanson dhistoire) :通常是讲述一个妇人坐在纺车旁,或靠着窗台思念她的爱人莱歌(lai) :常用来表达对圣母玛利亚的爱,其中也融入了作者对世俗爱情的向往返回第三节、德国恋诗歌手在法国游吟诗人的影响下,12――14 世纪德国也开始兴起了“恋诗歌手” ,成为中世纪德国世俗音乐的代表称为“恋诗歌手”是由于他们都出身贵族,所唱的歌曲大都是爱情歌曲相比之下,德国的恋诗歌手所唱的爱情歌曲要比法国游吟诗人的歌曲抽象,音乐旋律稳重严肃,有时有明显的宗教色彩。
除爱情歌曲外,大多数法国世俗歌曲的体裁在德国也可以见到恋诗歌手的主要歌曲体裁是“巴体歌曲” (bar )(一种歌曲形式,结构是 aab ,也叫“巴歌体” ) ,歌词的开始两行建立在同一旋律的反复 a a ,之后新的旋律 b 配以新的歌词返回* 概述第一章、中世纪教会礼拜音乐第一节、格里高利圣咏(一)格里高利圣咏的形成(二)格里高利圣咏的基本特征第二节、圣咏在礼拜仪式中的运用第三节、教会音乐理论第二章、多声部复调音乐的兴起第一节、早期的复调音乐第二节、圣母院乐派的复调第三节、经文歌第三章、中世纪的世俗音乐第四章、中世纪乐器第五章、14 世纪法国和意大利的音乐第二编中世纪音乐(约公元 450――1450 年)返回概述返回公元 476 年,庞大的罗马帝国崩溃,西方历史进入漫漫千年的中世纪时期 “中世纪”这个词是由 15 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提出的,指西欧历史从古代社会瓦解到古代文艺复兴的“中间的世纪” 基督教在中世纪的权利和地位在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它作为一种最强有力的信仰几乎渗透到中世纪的每一个角落,文化艺术(包括文学、建筑、音乐等)也都被打上了教会的烙印,人们的精神觉醒非常缓慢,长期以来中世纪常被视为沉睡的“黑暗时期” 。
然而事实上,中世纪是欧洲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形成期,尤其在中世纪后期,作为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文明因素,包括文学、科学、音乐等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由于当时基督教的至高无上,在音乐方面也以教会音乐占据统治地位同时,中世纪也是多种音乐风格并存的时期,一片园地是教会的温室,另一片园地是世俗的土壤教会音乐是出于宗教仪式的需要,世俗音乐从民间歌舞中发展而来到了中世纪后期,二者逐渐合流中世纪音乐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1)公元 5――10 世纪,基督教音乐初建时期;(2)公元11――13 世纪,基督教音乐取得了重大成就,同时世俗音乐也有了一定发展3)公元 14――15 时期,史称“新艺术”时期,是从中世纪向文艺复兴时期过渡的阶段 * 欧洲中世纪文学概况在整个欧洲文学史上,中世纪的文学发展处于低谷阶段中世纪的文学主要由宗教文学(教会文学) 、骑士文学、英雄史诗和城市文学四部分构成教会文学:主要指《圣经》, 常用象征、梦幻手法,内容上脱离现实、缺乏真实感,具有模式化、概念化的特点骑士文学:反映了骑士阶层的荣誉观和爱情观,贯穿着封建思想和基督教精神英雄史诗:主要指曾在民间流传、后来经圣职人员整理的反映蛮族部落生活、以神话传说为主体的史诗。
如《贝奥武甫》 、 《罗兰之歌》等城市文学:大多表现了市民阶层的思想情绪如《列那狐的故事》 、 《神曲》等作品返回巴黎圣母院公元1163 年早期哥特式教堂的代表作,两边一对高高的钟楼,下面由横向券廊水平联系,三座大门由层层后退的尖券组成透视门,券面布满雕像圣斯提凡大教堂(维也纳,前身是一座建于 1141 年的罗马式教堂,13 世纪初改建 )圣玛德林教堂法国( 公元 1104――1132 年) 圣安布罗乔教堂意大利公元1077――1140 年圣索菲亚教堂君士坦丁堡公元 6 世纪圣索非亚大教堂的特别之处在于平面采用了希腊式十字架的造型,在空间上创造了巨型的圆顶圣马可大教堂意大利,公元 11 世纪科隆大教堂始建于 1248 年,完成于 1322 年科隆大教堂始建于 1248 年,完成于 1322 年属于哥特式建筑,表现了宗教的精神,高耸的尖塔把人的目光引向虚缈的天空,使人忘却今生,幻想来世欧洲中世纪最大的教堂――米兰大教堂始建于 1386 年,完成于 1485 年返回返回(二)古希腊的乐器第一节、格里高利圣咏(一)格里高利圣咏的形成 4 世纪以来,基督教从地下走向公开,迅速向各地传播礼拜活动中唱诵的经文称为“圣咏” 。
不同地区的基督教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礼拜方式和圣咏音乐当时西部欧洲流行的圣咏音乐有:罗马教庭所在地的罗马圣咏、米兰的安布罗斯圣咏、法国和比利时一带的高卢圣咏、西班牙和葡萄牙一带的莫扎拉比克圣咏等格里高利圣咏形成于 8、9 世纪,它以罗马教义为基础,融合了高卢地区的礼仪因素,最后逐渐影响到欧洲其它地区的圣咏,成为罗马天主教圣咏礼仪的统一规范和最高权威罗马教皇格利高利一世曾致力于制定统一的教会礼仪,但格里高利圣咏的形成不能安全归功于他的贡献,也有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格里高利圣咏是罗马教会和世俗王权相互利用的结果,它不过是政教联姻在音乐上的一个产物格利高利一世圣咏手稿图片返回(二)格里高利圣咏的基本特征情绪:情绪肃穆、超脱,采用无伴奏的纯人声(男声) ,排斥人世激情旋律:音调平缓,以级进、三度进行为主,是歌唱性(或吟诵性)的,和语言的抑扬顿挫有着密切的关系节奏:自由而无固定节拍,依照歌词韵律长短抑扬而定织体:和希腊音乐一样,单声部音乐歌词:以拉丁文为歌词,歌词主要来自圣经和诗篇演唱方式:大致有独唱、齐唱、交替歌唱(唱诗班分成两部分,诗篇每节的上下两句分别由两个合唱队交替演唱 ) 、应答歌唱(由一个或多个独唱者领唱,唱诗班应合,独唱咏唱完一节诗篇后,唱诗班重复着一节的前一半。
)四种较固定的音乐形式:诗篇歌调、交替圣歌、应答圣歌、赞美诗调式体系:教会调式返回第二节、圣咏在礼拜仪式中的运用罗马教会的礼拜仪式分为日课和弥撒两大类日课是修道院规定每一个僧人每天必须要做的宗教功课,主要内容包括祈祷、诵经、唱赞美诗等,在日程和进行顺序上都有着严格的规定罗马天主教规定日课每天有 8 次:包括:晨祷(午夜与天亮之间,凌晨 2-3 点)、早祷(拂晓,在晨祷之后) 、第一课(早上 6 点左右) 、第三课(约 9 点左右) 、第六课(中午前后) 、第九课(下午 3 点左右) 、晚祷(日落时) 、夜祷(就寝前)同时还规定了一年中每天每次日课应唱的圣咏弥撒是基督教的圣餐仪式据《圣经》记载,耶稣在被害前和他的门徒一起举行最后的晚餐,与众门徒分食象征着自己身体和血的面饼及葡萄酒后来基督教徒为纪念耶稣受难,举行弥撒仪式,在仪式上也向教徒分发面饼和酒以重演最后的晚餐在进行的过程中可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以诵读福音书为核心,后半部分领圣体礼仪,在分发面饼和酒的过程中达到弥撒的高潮弥撒一般在星期天或特殊的宗教节日举行弥撒仪式中的条目分为专用弥撒和常规弥撒,专用弥撒随年历的不同时节具体歌词内容可发生变化,如安魂弥撒、主教弥撒等;而常规弥撒的歌词一般不发生变化,常规弥撒分慈悲经、荣耀经、信经、圣哉经、羔羊经五个部分。
返回第三节、教会音乐理论(一)记谱法在很长时间里,格里高利圣咏的歌唱完全依靠记忆从 8 世纪开始,为了使那些不常用的圣咏不至于间隔时间太久而被遗忘,抄写圣咏的人就在歌词的上方标上了一些简单的符号,简明扼要地指示上升或下降的语言声调变化,这种简单的符号也称为“纽姆谱” (neumes ) 纽姆谱只能简单地提示歌唱者回忆已经熟悉的旋律轮廓继纽姆谱之后,记谱法方面出现了以“线”来显示音的相对高度的记谱方法据说当时中世纪的有些僧侣为了容易辨认,在抄写纽姆谱时总是把一些在同一高度上反复出现的音尽可能地在同一水平高度对齐,这种方式导致了“线”的运用开始用一根红线表示F音,前面管以字母F,根据纽姆音符落在这条线的上方还是下方,就有了一个大致的音高标准后来在其上方又加了一根黄线表示C音,前面冠以字母C到 11 世纪下半叶,意大利的僧侣规多在前人基础上又增加了两条黑线,纽姆谱符号也演变成了方形音符,成为四线谱,为今天五线谱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规多还发明了六声音阶唱名法(ut 、re 、mi 、fa 、sol 、la )及“规多手”的视唱教学法 (二)教会调式中世纪的调式概念与今天的调式意义很不一样,它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