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00字5篇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6107624 上传时间:2020-09-2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00字5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精编】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00字5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精编】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00字5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精编】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00字5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精编】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00字5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00字5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00字5篇(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00字5篇篇一:追风筝的人读后感(5000字) 苦难 救赎 希望 关于追风筝的人的思考 第一次看到追风筝的人是在亚马逊的畅销书排行榜上。它曾经连续十几个月位于排行榜第一的宝座,伴随而来的还有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世界主流媒体对于本书的一致好评。但在当时我对畅销小说的认识是像是西德尼希尔顿所做的假如明天来临这种类型的通俗小说,重情节而轻反思。而当我真正读完卡勒德胡赛尼所著的这本追风筝的人时,已完全改变了以前的认识,被作者笔下所流露出的悲悯所感动,似乎此刻我就是哈桑,是一位受尽苦难的阿富汗人。 一篇短

2、短五千字的文章是难以概括这部伟大的小说的,甚至无法就其某一部分进行评述,因为作者要表达的东西太多了,有令人潸然泪下的忠贞友谊,有背叛,有死亡,更有救赎,而始终穿插其中的是几十年来发生在阿富汗人身上的无尽苦难. 追风筝的人从大的结构上来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在阿富汗的童年时光,逃离阿富汗及之后在美国的生活和最后的重返阿富汗,而作者行文的一条主线是小说主人公阿米尔与仆人哈桑的友谊及阿米尔的内疚与自责。 1978年的阿富汗喀布尔,繁华的集市、成群的羊群、嬉闹的儿童.一只蓝风筝躺在天空上,贪婪地吮吸着鲜美的空气,一年一度的斗风筝比赛就要开始了,当地儿童流行的玩法是自己的风筝骤升急降用韧劲切断其他风筝的线

3、,切断风筝多者为胜,这算得上是孩子们在这个存在着阶级的地方最公平的游戏了。 主人公阿米尔是阿富汗富商的儿子,独生子。但玩伴哈桑是不幸的,他的母亲在生下他几天后就跟着江湖艺人跑掉了,身为哈扎拉人,面对着种族歧视,哈桑忍受着好多,天生的兔唇,以及哈桑的父亲阿里,常被人叫成吃人的巴巴鲁,对于一切,他都逆来顺受。每天早上,他会为阿米尔准备早餐,一杯加了三块方糖的红茶,烤好的馕饼,涂着甜果酱,然后趁着少爷在用早餐时,一边熨衣服,一边和少爷交谈两句。哈桑的弹弓打得很好,总是可以解救阿米尔。 阿米尔12岁那年, 他和哈桑参加了阿富汗传统的斗风筝比赛。阿米尔将对手通通打败,然而要赢得最终的胜利,还必须追到最后

4、被他割断的风筝。哈桑是当地最出色的追风筝高手,他替阿米尔去追。哈桑在路上拼命奔跑,要为阿米尔捡到切断的一只漂亮的风筝,阿米尔追随着他却没看到风筝掉落,怀疑地问哈桑:“你怎么知道风筝会落到这里呢?”哈桑淡定地回答:“我就是知道!我从没对你撒谎吧?”“我怎么知道?”阿米尔淡淡的说。哈桑回答:“如果有,我宁愿吃泥巴。” 阿米尔疑惑:“你真会那么做?” 哈桑坚定地说:“如果你要求,我会的。但是你真会让我这么做么?” 阿米尔笑了:“你疯了吗?你知道我不会的。” 哈桑说:“我知道!只要你要,我会付出所有去满足。那是因为我相信,你不会随便要求。” 阿米尔高兴时,会出钱带哈桑去看电影,两人最兴奋的就是和电影中

5、自己的偶像一起说出一段电影台词。看完后两人勾肩搭背蹦蹦跳跳,梦想去伊朗与偶像不期而遇。阿米尔高兴时,在树上刻字,刻上自己也刻上哈桑的名字“阿米尔和哈桑统治喀布尔的苏丹王”。阿米尔高兴时 会给不识字的哈桑念故事,念哈桑最喜欢的罗斯托马和苏赫拉布。阿米尔还会故意捣乱,让哈桑用弹弓射击正在睡觉的狗, 尽管不愿意,但哈桑还是照做。有一次,他俩出去玩,遇到了阿塞夫,一个身材高到面相彪悍的孩子,他仇视哈扎拉人,认为他们弄脏了阿富汗的血统,他要动手收拾阿米尔,因为阿米尔和哈桑做朋友,因为是阿米尔纵容了这些人还在他们家。哈桑举起弹弓,威胁阿塞夫放他们走,不然把它变成独眼龙。阿塞夫放弃了,他们逃掉了。 酷爱写作

6、的阿米尔写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人,他的眼泪可以变成珍珠,于是他杀了自己的太太,因为这样他就可以一直哭,就能够变得富有。哈桑忍不住问道:“为什么一定要杀自己的太太?”阿米尔说:“因为他的每一滴眼泪都可以变成珍珠啊!” 哈桑就问:“那他为什么不去闻洋葱就好?”然后阿米尔沉默了。 尽管哈桑有着阿米尔没有的善良和想象力甚至幽默感,却一直都是阿米尔忠实的崇拜者。当阿米尔否定怀疑自己时 哈桑说:“我喜欢看你写的故事,一点儿也不蠢。”低姿态的并一定是弱者,而是更在乎的那个人。可是为了给阿米尔追到那只掉落的蓝风筝,哈桑被曾用弹弓吓退过的男孩欺辱了。阿米尔碰巧看到,却无法克服内心怯懦而丢下哈桑自己跑开了.两人

7、再也无法回到亲密无间的从前,阿米尔曾试图激怒哈桑,所以曾经一起做梦一起读书的柿子树下成了他想要激怒哈桑的战场,“还手啊!哈桑你这个懦夫!”阿米尔喊道。可哈桑捡起柿子 抹在自己脸上径直走开。于是阿米尔只好想办法诬陷哈桑偷了他的手表,借此激怒哈桑,以缓解心内的愧疚。当被阿米尔父亲问道时,哈桑没有反驳,直接承认是他偷的。此后,哈桑被父亲阿里带走,两个朋友再也没能见上一面。 阿米尔的父亲一直认为阿米尔身上欠缺了某种东西,他认为一个不会挺身而出保护自己的男孩,长大后会变成什么都没法保护的男人, 可是他也知道小孩不是涂鸦书,没法总是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他永远都不会是第二个你。尽管如此,为了给阿米尔更安全的

8、环境和更好的未来,在苏联入侵后,父亲抛弃在祖国富裕舒适的生活,带着阿米尔来到巴基斯坦然后辗转去了美国。父亲以在跳蚤市场做买卖为生 攒钱帮助阿米尔完成大学,他希望阿米尔从事医生职业,而阿米尔一直都热爱文学,最终父亲尊重了他的选择,帮助他娶到喜爱的女人然后有了自己的家庭,最后积劳成疾患癌症去世。其实我们很难理解父亲的矛盾性格,他能够在1979年苏联军人调戏侮辱同车妇女时,冒着吃枪子儿的危险挺身而出,却一生都无法承认自己与哈扎拉族仆人阿里的妻子私通生下了的另一个儿子哈桑。 直到有一天,父亲曾经的好友拉辛汗给阿米尔打电话,要求他回去看看,说“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所以阿米尔决定回一趟阿富汗,当他到

9、达阿富汗时,他不得不伪装上做作的大胡子,穿过被战火销蚀的土地,一路向着儿时的回忆行进。终于到了阿富汗,阿米尔看到一对男女因为犯奸淫罪被乱石打死,看到以前郁郁葱葱的树木因为怕有狙击手都被俄国人砍光了,变得光秃秃的荒芜,孤儿院里好多拄着拐杖的小孩嬉笑着单腿奔跑。儿时的阿富汗成了恐怖主义活动的场所,塔利班惨无人道的统治,让人质疑这个民族还有没有翻身的余地!故地重游,阿米尔发现了许多秘密阿里是不孕的,只是因为爸爸和阿里的妻子睡过之后,才有了哈桑,所以哈桑是阿米尔的弟弟,终于明白爸爸为什么会在阿米尔提出换仆人后那么生气。 哈桑有个儿子叫索拉博,哈桑和妻子被杀害后只剩下这个小男孩,阿米尔决定赎罪,决定带走

10、索拉博,给他更好的生活环境。而关着索拉博的,又是阿塞夫,他们把这个孩子也欺辱的不成样子,在阿塞夫和阿米尔打斗的时候,索拉博救了阿米尔,武器仍是弹弓,铜球射到阿塞夫的左眼中,这一次果真成了独眼龙。阿米尔也终于将索拉博从残酷的生活中解救了出来,带他回到了美国。 带索拉博回家后,岳父担心邻居向女儿投来异样的眼光,但阿米尔坦然地说:“你就说我的父亲睡了仆人的老婆还生下了孩子,也就是我弟弟哈桑,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就是我侄子!” 他还在乖戾的岳父面前直言:“以后在我面前,不准再叫索拉博哈扎拉人!”这些都是阿米尔突破世俗遵循内心的成长,一个人的罪过需要加倍的偿还,这偿还除了鲜血的代价,更多是长久的心灵的折磨。

11、阿米尔的妻子因为年少时的冲动,一辈子无法拥有自己的孩子,阿米尔因为年少时的懦弱,辗转回阿富汗寻找侄子,头破血流历尽险阻才带回索拉博,而他还准备用更长时间和妻子一起努力弥补索拉博心中的创伤。 在我看来主人公的悲剧的种子恐怕从其父辈就已经买下,儿时的玩伴自己的仆人其实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而因为种族与习俗的偏见一个成为了少爷而一个只能充当仆人。但作为父亲却对两个儿子都报有炙热的爱,这使阿米尔有种被忽视的感觉。他渴望证明自己。而这机会恰好在追风筝比赛的那天到来,可阿米尔也同样在这天犯下了错误在自己心中种下了自责与后悔,为了自己他牺牲了哈桑,那个曾经说过:“为你千千万万遍!”的哈桑,因为懦弱因为自私更

12、因为普什图族对于哈扎拉族的统治。罪恶的种子已然种下主人公最终逼走哈桑。这令他失去了勇气,失去了追逐心中那条风筝的勇气。 而阿米尔的阿富汗生活因苏联军队的入侵戛然而止,对于这场战争作者并未触及其战事的惨烈而是通过主人公的逃难经历来映衬出大时代下阿富汗所遭受的创伤及战争带给人们的巨大苦难。而几十年来阿富汗的痛苦之源很大一部分也正是来源于这次入侵,从此阿富汗便陷入一场又一场的战争,沦为人间地狱。而通过描述逃难路上所目击的种种悲剧,作者表达出了对于侵略行为的极大痛恨。在这场可怕的逃难之路中作者以悲悯的人文关怀仔细叙述了陷入这场战争中每个普通平民的痛苦与那种普通人对于生存的渴望。 对于主人公来到美国之后

13、的生活作者的切入点更多的在于普通阿富汗移民在美国的生存方式,和阿富汗人的民族性格与习俗。可以说正是这样的民族传统与性格造就了今日的阿富汗,包括其苦难与荣誉,失落与自豪。对于这样的民族性格作者更像是一位中立的诉说者,没有偏袒更没有诋毁,有的只是对于阿富汗千百年来形成的习俗的静静的诉说,使人们了解到真正的阿富汗及其独有的生活方式。其次作者寄托的是希望,对于阿富汗被理解,被接纳,能重新站上国际舞台的希望,对阿富汗移民在美国被接纳的希望。为此作者不惜笔墨着重描写了阿富汗社区的市场,阿富汗传统的求婚仪式。能做到平静的诉说正是由于作者对于自己祖国深深的爱,他在尽自己的义务使在阿富汗发生的一切被了解,使阿富

14、汗人民的苦难被重视,使阿富汗的文化不至消亡。 小说最后的重返阿富汗是一场救赎之旅,不仅是为了救出已成孤儿的哈桑的儿子索拉博,更是祈求自己的灵魂救赎,来弥补自己几十年前所犯的错误。当索拉博为了救出阿米尔而拿出弹弓瞄向曾经伤害过自己,同样伤害过自己父亲的阿塞夫时最终的救赎来到了。阿米尔完成了自己本该在几十年前做到的事情与阿塞夫完成了搏斗,而本该哈桑做出的反抗最终由他的儿子完成。阿塞夫与阿米尔及其哈桑一家之间所发生的悲剧反映了存在于阿富汗社会已久的种族问题,占统治地位的民族与被奴役民族之间的矛盾。而种族歧视与种族屠杀在塔利班执政之后加剧。事实上阿富汗真正的悲剧在于种族之间的奴役与仇视,类似主人公所遭

15、遇的事情曾不止一次的发生在阿富汗的土地上。今后还将继续上演,因为古老的生活方式与信仰仍然顽强地存在于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单位,同时也是整个社会的缩影。阿米尔家庭内部的这种不平等关系,隐含了阿富汗社会民族关系的等级,而阿富汗社会的阶层关系又根植于不平等的民族关系之上。从小说其他人物关系中,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到这种以民族为中心的社会等级秩序。阿塞夫是小说里的头号反面人物,同样出生于一个富裕的普什图家庭。他认为阿富汗一直并永远是普什图人的地盘,普什图人才是真正纯种的阿富汗人;而“塌鼻子巴巴鲁”哈扎拉人应该被清除出阿富汗。阿塞夫无疑是阿富汗等级观念的代言人。不仅如此,小说中的一些小人物在

16、提到哈扎拉人都同样表现出一种蔑视和优越感。无论是文章开头羞辱哈桑的士兵、阿米尔的老师,还是风筝大赛后阿米尔向其询问哈桑下落的路人,亦或阿米尔重返阿富汗时遇见的各色人物,提到哈桑或索拉博时都是称呼为”哈扎拉人”。“幸运的哈扎拉人,有这么关心他的主人。他的父亲应该跪在你跟前,用睫毛扫去你靴子上的灰尘”,“他们会想知道为什么有个哈扎拉男孩住在我女儿家,我怎么跟他们说”。 作家的成功之处在于从人物言行的细微之处揭示深入阿富汗社会意识的民族和阶级观念。这种观念经过历史的沉淀已经深深扎入了阿富汗少年的灵魂,进而影响和决定人物之间的关系。少年阿米尔和哈桑的故事告诉我们的是,在阿富汗和平时期社会安定的表象下,主要民族和少数民族之间隐藏着深刻的裂痕和冲突。 对于古老的阿富汗这片被遗忘的土地作者无力改变,对于发生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悲欢离合作者则尽其全力展示给我们,使更多的人了解并帮助阿富汗可能是作者书写这篇小说的最大动力。在小说最后对于迟迟无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作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