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十日谈读后感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6097916 上传时间:2020-09-2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十日谈读后感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精编】十日谈读后感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精编】十日谈读后感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精编】十日谈读后感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精编】十日谈读后感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十日谈读后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十日谈读后感(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十日谈读后感篇一:十日谈读后感 十日谈读后感 在一段并不短的时间内。我阅读了一本名著,那就是意大利作家 薄伽丘的十日谈。这本书说的是1348年,意大利佛罗伦萨发生了一场大瘟疫,从3月到7月的短短几个月内,就死了十万多人。有一个礼拜二的早晨,几个侥幸没有被瘟疫感染的青年男女(7女3男),在圣马利亚诺维拉教堂不期而遇,他们相约去郊区一座别墅居住以躲避这场瘟疫。他们带着7个男女仆人,每天在这座环境幽静、景色宜人的别墅里祈祷、散步、玩耍、唱歌跳舞。为了排忧解闷,在天气最热的时候,他们围坐在荫凉之处开故事会,约定每人每天讲

2、一个故事,10人10天共讲了100个故事,所以这本书取名十日谈。十日谈是一部故事集,但不是普通的汇集故事的作品。薄伽丘采用故事会的形式,别出心裁地以框架结构把这些故事有机地组成一个严谨、和谐的叙述系统。大瘟疫作为一个引子,借以引出10名男女青年,并点明自然祸害导致社会秩序、人际关系的堕落,为整部作品涂抹出时代底色。这段引子,作者的开场白、跋,和10名男女在别墅的活动,是一个大框架,巧妙地包容和串连了主人公们讲述的100个故事。这100个故事,除了第一天和第9天没有命题外,8天的故事各在一个共同的主题下展开,使这框架结构浑然一体。而故事中的人物也常常讲述故事。这样,大框架中套小框架,故事中套故事

3、,既可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情感、观念,又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庞大而活跃、复杂而有序。 薄伽丘在许多故事里把抨击的锋芒指向天主教会和宗教神学,毫不留情地揭开教会神圣的面纱,把僧侣们奢侈逸乐、敲诈聚敛、买卖 圣职、镇压异端等种种黑暗勾当,统统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值得注 意的是,在十日谈的头两个故事里,薄伽丘就以犀利无比的笔锋, 辛辣地嘲讽了教会的腐败堕落。一个作恶多端,丧尽天良的公证人, 临终忏悔时一通胡吹,死后竟被教会封为圣徒。十日谈第一天故事中 的第二个,讲一个犹太教徒改信天主教的故事,大概意思如下:巴黎 有两个很要好的大商人,一个名叫杨诺,信奉天主教,另一个名叫亚 伯拉罕,信奉犹太教,杨诺多

4、次热诚地规劝亚伯拉罕放弃原来的信仰 改信正宗的天主教,亚伯拉罕起初一口回绝,后来经不住好友的再三 游说,才答应到罗马去一趟,先亲眼看一看天主派遣到世上来的代 表如何生活和为人处事的,再决定取舍。亚伯拉罕到了罗马之后,便 暗暗查访教皇、红衣主教、主教以及教廷里其他教士的生活作风,发 现他们从上到下没有一个不是寡廉鲜耻的,没有一点点顾及和羞耻之 心;人人爱钱如命贪得无厌,非但把人口可以当牲口买卖,甚至连天 主教徒的血肉,各种神圣的东西,不论是教堂里的职位、祭坛上的神 器,都可以任意作价买卖,至于教士,则只知道奸淫、贪欲、吃喝, 可以说是无恶不做,坏到不能在坏的地步。教皇的住地神圣的京 城,原来是一

5、个容纳一切罪恶的大熔炉。亚伯拉罕从罗马归来,暗自 思量,教会虽然一片黑暗,罪恶累累,但不仅没有垮台,反倒屹然不 动,日益光大,显然是得到了上帝的支持,于是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礼。 这两则故事为整个作品定下了基调。薄伽丘也不止于对僧侣的个人品 质进行抨击。他的批判要深刻得多。他刨根究底,毫不留情,矛头直指教廷和宗教教义。他在一些故事中展示出,僧侣们道貌岸然,满口 仁义道德,骨子里却男盗女娼,是十足的伪君子。其根源盖出于教会 的教规,出于教规的虚伪性和反人性。薄伽丘对教会的批判,表达了 当时的城市平民阶级对神权的不满。十日谈还抨击了封建特权和 男女不平等。薄伽丘确信,人的高贵并不取决于出身,而是决定于

6、人 的才智。即便是伺候国王的马夫,其仪表和聪明同国王相比,毫不逊 色。不少故事叙述了在争取幸福的斗争中,出身微贱的人往往以自己 的智慧、毅力战胜封建主和贵族。薄伽丘揭示了这样一条真理:“贫 穷不会磨灭人的高贵品质”,穷人家往往出现圣贤,倒是“高贵叫人 丧失了志气”,帝王家子弟只配放猪牧羊。他还摒斥中世纪僧侣主义 污蔑女人代表罪孽的陈腐观念,赞美妇女是自然的美妙造物,主张妇 女应该享有跟男人平等的地位。关于全面发展的人的观念,在十日 谈里也得到体现。在薄伽丘看来,人应当接受良好的教育,多才多 艺,和谐发展,既健康、俊美,又聪明勇敢。这是文艺复兴时期对于 人的理想。十日谈的行文以朴素的口语为特色,

7、叙述简洁明快、 生动紧凑,没有繁文虚饰,开创了欧洲短篇小说的独特形式,对欧洲 当时的文艺复兴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这本书十天故事中每一天各有一个主旨,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思想 和写作手法的巧妙。第一天,作者以讽刺的手法描述了上流社会的丑 陋和罪恶。像第一则故事的切帕雷洛,一个靠编造假文书发财的公证 人,最后通过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和无耻之心,骗取了神父的信任反 而成为了“圣切帕雷洛”。第二天,作者先是了命运对人们的束缚。像第三则故事开始女郎说的“如果要探明运作弄人这个题目,那真是越谈越有话说。第三天,作者认为人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智慧来战胜命运。像第九则故事中,吉莱塔的命运,虽然自己和心爱的男人

8、节了婚,但是丈夫不爱她,而是其他女人,吉莱塔却不屈服命运,利用了骗局使自己怀孕,从而重新赢得了丈夫的心。第四天和第五天,作者强调了爱情的悲欢。像入狱,情人去世,但是我们看到最后结局都是大团圆。第六天,强调了智慧的重要性。像第二则故事奇斯蒂的那句“找阿诺河啊”,第三则故事诺娜夫人的反唇相讥,都是辩论的技巧典范。第七天和第八天,说的是人们之间相互捉弄。第九天没有固定的主题。第十天则宣扬人们的宽容和忍耐等等。像第二则故事中基诺十个臭名昭著的残暴强盗,但是得知院长有胃病时基诺盛情款待并只好了病。院长也非常高兴向教皇说情。值得一提的是,在每个故事的开始作者都有通过十个人的话语表达自己对人生的哲理和思考。

9、可以说是故事的主题思想的最佳归纳。 关于本书的最大特色,我总结了三点。第一。此书肯定了人性,宣扬了人文主义,反对禁欲主义,痛批了当时欧洲教会的阴暗面。欧洲在专制和教会的统治下,“人性”受到摧残,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和性欲之事,也被视为是亵渎上帝和神的行为而打压。而十日谈中,却随处可见青年男女为了忠贞的爱情,克服了种种磨难,摆脱了种种障碍,终于获得了自由和幸福。而对宗教的批判和讽刺,则更加辛辣和厉害。第二。作者薄迦丘尊重女性,维护女权,提倡男女平等,这在之前是无法想象的。在男性作为社会主导的中世纪,薄迦丘的这种女权思想却是很另类。在本书的序中,作者就开门见山地说:“有谁能够否认,把这样一本书献给美

10、丽的女郎们,比先给男人们更合适呢?女人们因为胆怯、害羞,只好把爱情的火焰埋藏在自己柔弱的心房里,这一股力量比公开的爱情还要猛烈的多,凡有切身体验的人,对此都一清二楚。此外,她们又得听从父母、兄长、丈夫的意志,顺他们的心,受他们的管教。他们大部分时间总是带在闺房的小天地里闲坐着,百无聊赖,情思撩乱,老是怏怏不乐。”又说:“对于像柔弱的女郎那样更加迫切需要安慰的人,命运女神却偏偏显得特别吝啬;为了部分的弥补这一缺陷,我打算写着一部书,给怀着相思的女人们一点儿安慰、帮助和消遣。”由此可见,作者对妇女们的同情,而十日谈这部书,主要是为了妇女而写作的。第三。可以说,十日谈是欧洲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在一定

11、程度上可以说推动了整个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发展。薄迦丘的十日谈第一次运用了现实主义手法,绘声绘色的勾勒出一幅庞大而壮丽的社会生活图景。记得老师上课说过十日谈与神曲相媲美,被誉为“人曲” (或是“人间喜剧”)。可以说爱和智慧是整部书的两个基本中心思想。 十日谈这一百个故事,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薄伽丘的笔下,一批新资产阶级和下层人民的形象被他塑造出来。书中的人物机智勇敢让我明白了遇到困难不要怕,要多动脑筋,战胜困难,胜利属于勇敢的人。每一个故事就象我们在山区旅行一样,千辛万苦地爬过一座凶险的山峰后,眼前就会展现出一片美丽的风景。感受十日谈,谈尽了兽性的人的假丑恶,谈尽了精神的人的真善美。人的天性,被篇

12、二:十日谈 读后感 十日谈读后感 十日谈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主要代表作家卜伽丘的短篇小说集。全书近万字。其主要内容是抨击世纪意大利的黑暗先是。主题是揭露教会、僧侣的腐败和虚伪。还有很多一部分故事提倡人性、人道,反对禁欲主义,同时也有小部分作品赞扬商人、手工业者的才干、智慧和进取精神。这些优美动人的故事,体现了作者对尘世欢乐的追求和对生活得无比热爱,既鞭挞了禁欲主义,又揭露了教会上层人士的奸诈和虚伪,闪耀着人文主义的光彩。 这本书说的是1348年,意大利佛罗伦萨发生了一场大瘟疫,从月到月的短短几个月内,就死了十万多人。有一个礼拜二的早晨,几个侥幸没有被瘟疫感染的青年男女(女男),在圣马利亚诺维拉

13、教堂不期而遇,他们相约去郊区一座别墅居住以躲避这场瘟疫。他们带着个男女仆人,每天在这座环境幽静、景色宜人的别墅里祈祷、散步、玩耍、唱歌跳舞。为了排忧解闷,在天气最热的时候,他们围坐在荫凉之处开故事会,约定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10人10天共讲了100个故事,所以这本书取名十日谈。 十日谈对十六、十七世纪西欧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例如,纳法尔七日谈,贾姆巴蒂斯塔的五日谈。莎士比亚的辛白林和善始善终、莱辛的指着纳旦等都受到其写作格局和写作思路的影响。 这本书十天故事中每一天各有一个主旨,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思想和写作手法的巧妙。第一天,作者以讽刺的手法描述了上流社会的丑陋和罪恶。像第一则故事的

14、切帕雷洛,一个靠编造假文书发财的公证人,最后通过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和无耻之心,骗取了神父的信任反而成为了“圣切帕雷洛”。第二天,作者先是了命运对人们的束缚。像第三则故事开始女郎说的“如果要探明运作弄人这个题目,那真是越谈越有话说。第三天,作者认为人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智慧来战胜命运。像第九则故事中,吉莱塔的命运,虽然自己和心爱的男人节了婚,但是丈夫不爱她,而是其他女人,吉莱塔却不屈服命运,利用了骗局使自己怀孕,从而重新赢得了丈夫的心。第四天和第五天,作者强调了爱情的悲欢。像入狱,情人去世,但是我们看到最后结局都是大团圆。第六天,强调了智慧的重要性。像第二则故事奇斯蒂的那句“找阿诺河啊”,第三

15、则故事诺娜夫人的反唇相讥,都是辩论的技巧典范。第七天和第八天,说的是人们之间相互捉弄。第九天没有固定的主题。第十天则宣扬人们的宽容和忍耐等等。像第二则故事中基诺十个臭名昭著的残暴强盗,但是得知院长有胃病时基诺盛情款待并只好了病。院长也非常高兴向教皇说情。 值得一提的是,在每个故事的开始作者都有通过十个人的话语表达自己对人生的哲理和思考。可以说是故事的主题思想的最佳归纳。 下面就以第一天第二则故事为例介绍一下。 亚伯拉罕和贾诺托:巴黎有个善良正直的大商人贾诺托,他有个忠诚老实的好朋友犹太人亚伯拉罕。因为亚伯拉罕不信天主教,贾诺托担心他死后会入地狱,就劝他抛弃犹太教,改信正宗的天主教。但亚伯拉罕认

16、为世上只有犹太教才是最正宗最神圣的,坚持自己的信仰。最后,亚伯拉罕经不住好朋友苦口婆心的劝说,只好答应先去罗马看一看再说。亚伯拉罕到了罗马,经过一段时间的细心观察和调查研究后得出的初步结论是:教皇、红衣主教、主教等一伙,从上到下,无一不是寡廉鲜耻男盗女娼的家伙,全是一群酒囊饭袋。进一步观察和调查研究后的结论是:这伙人嗜钱如命,贪得无厌,什么都可以拿去卖钱人口、天主教徒的血肉、教堂上的职位、祭坛上的神器其贸易之大,手下经纪人之多,连巴黎的巨商大贾也望尘莫及!他非常吃惊,非常纳闷,同时也非常神往。回到巴黎后,好友贾诺托问他对天主教的感觉。他说,照他看来,罗马已经成了一个藏污纳垢之地,它容纳了一切的罪恶:奸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作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