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课后习题答案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6091427 上传时间:2020-09-26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38.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课后习题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课后习题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课后习题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课后习题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课后习题答案(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上册生物课后习题答案(RJ)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认识生物第一节生物的特征P3想一想,议一议机器人本质上是“机器”,它不具有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遗传和变异,能生长和繁殖、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等生物的特征,所以说它不是生物。P3观察与思考1.生石花能开出黄色的花朵,说明生石花能繁殖,具备生物的特征,所以说它是生物。2.钟乳石慢慢长大是由于碳酸钙逐渐沉积形成,但钟乳石不具有呼吸、排泄等生物所共有的特征,所以说钟乳石不是生物。3.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有生命,关键是看它是否具备生物的特征。若具备生物的特征则说明该物体具有生命,若不具备生物的特征则说明该物体不具有生命

2、。生物的特征包括: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等等。P4旁栏问题答案植物体在白天能进行光合作用,它制造的氧气大于它消耗的氧气,它不需要从外界吸收氧气;植物体在夜晚进行呼吸作用只消耗氧气不制造氧气,需要从外界吸收氧气。P8练习1.(1)能运动不是生物的共同特征,因此,能否运动不能作为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生物的依据。(2)植物属于生物,也需要呼吸。(3)“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说的是亲代与子代以及子代不同个体间总有一部分特征并不相同,属于变异。(4)病毒也属于生物

3、,但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2.进行呼吸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长和繁殖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狗喘气小狗撒尿人手不小心被针扎会立刻缩回蝌蚪能发育成成蛙,成蛙能产卵繁殖下一代一只雌鸽孵出多只小鸽,小鸽羽色各不相同3.(1)珊瑚不是生物,珊瑚是珊瑚虫分泌的外壳堆积在一起慢慢形成的,不具有生物的特征。而珊瑚虫是生物,因为珊瑚虫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繁殖,具有生物的特征。(2)浅水区可获得较多的阳光,且温度适宜,有利于藻类的生长,从而为珊瑚虫提供更多的氧气。因此,珊瑚虫一般生活在温暖的浅水区。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想一想,议一议文中提到的植物,有的是具体的植物名称,如皂荚树、菜花、桑椹

4、,有的是一类植物的总称,如菜、树、草。文中提到的昆虫及其栖息环境是:蝉(树上)、黄蜂(伏在菜花上)、油蛉(泥墙根处)、蟋蟀(泥墙根处)。文中提到的鸟类及其栖息环境是:叫天子(云雀)(草丛中)。调查提示 根据实际调查情况跟全班同学进行交流,注意一定要实事求是。练习第1、2题请根据实际情况回答。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想一想,议一议野外生活的大熊猫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四川西部和北部、甘肃南部、西藏东部及陕西西南部。这些地区气候温凉潮湿、隐蔽条件好、有竹类植物且水源充足,适于大熊猫生活。旁栏问题答案农作物的生长需要从土壤中吸收各种无机盐,施肥是为了补充土壤里没有或缺少的无机盐,保证农作物生

5、长对无机盐的需要。给农作物施肥说明农作物除了受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影响外,还受土壤中的无机盐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探究1.这个实验所探究的非生物因素是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也对该动物有影响。2.采用对照实验,可以保证除了所研究的因素不同之外,其他因素都保持相同,这样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单一变量引起的。3.本实验用10只鼠妇做实验,可以减小误差。当然,用更多的鼠妇做实验更好,但会增加实验的难度。如果只用1只鼠妇做实验,结果偶然性较大,会产生很大的误差。4.一个组的平均值容易出现误差,不一定能反映真实情况。假设全班有6个组,则相当于又做了5次重复实验,计算这6次实验的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可以

6、减小误差,得出可信的结论。旁栏问题答案在河流中生长的鱼不能在海洋中生活。资料分析1.骆驼失水很少,且骆驼一次能喝大量的水,并且能将水储存在胃里,适应缺水环境;骆驼刺的根系发达,地上部分植株矮小是对干旱环境的适应;海豹的皮下脂肪很厚是对寒冷环境的适应。2.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提高土壤的通气和排水能力,它的排出物还能提高土壤肥力。3.旗形树树冠的形状是对多风环境的适应;生活在寒带的雷鸟的羽毛在冬季是纯白色,到了夏季就变成棕褐色,是对生活环境的适应;候鸟迁徙是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是蚂蚁对环境的影响,“大树底下好乘凉”是植物对环境的影响。练习1.(1)生物的环境包括影

7、响其生活的非生物因素和其他生物。2.(2)非生物因素不仅包括阳光、温度和水,也包括空气、土壤等其他因素。(3)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生物既受环境的影响,也能影响环境。(4)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斗争和种内互助,竞争是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一种关系。2.这句诗描写的是气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由于在同一季节山上气温相对较低,桃树生长迟缓。生长在平原地区的桃花,4月就已经凋谢,而山上的桃花才刚刚开放。3.(1)(2)假如猫少了,田鼠由于缺少天敌而大量繁殖;田鼠以土蜂和幼虫为食,并破坏它们的巢,因此,土蜂数目随之减少;三叶草由于得不到土蜂的及时传粉而减少;三叶草是牛的食物,牛由于缺少食物

8、而受到影响。4.图中蝴蝶的体色与周围落叶的颜色基本一致,这是一种保护色。这样,它就不易被敌害发现,从而增加生存下去的机会。5.山羊因为啃食草根,影响了草的生长。如果饲养的山羊过多,管理不当,就会破坏草场植被。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想一想,议一议试验区被网罩起来,虽然可以防止鸟吃草籽儿,但同时也阻止了鸟捕食虫,最后草的叶子被虫吃光了;在未加罩网的天然草原,虽然鸟吃了一小部分草籽,但同时鸟还能大量捕食虫,减少了虫对草的危害,所以未加罩网的天然草原,牧草生长良好。这个实例说明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各种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资料分析1.从啄木鸟在树干上找虫吃可以看出,树、昆虫幼虫和啄木鸟之间

9、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即昆虫的幼虫以树木为食,啄木鸟以昆虫为食。2.插图中已死亡的树桩,会被腐生细菌和真菌分解成二氧化碳、水、无机盐等,成为可被植物重新利用的物质,腐烂的树桩最终会在自然界中消失。3.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腐生动物除外)和真菌依次扮演着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角色。旁栏问题答案不认同。消费者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如果没有消费者,就不会形成食物链和食物网。观察与思考1.图中共有9条食物链。即草鼠蛇猫头鹰;草鼠猫头鹰;草鼠狐;草兔狐;草兔猫头鹰;草食草昆虫吃虫的鸟猫头鹰;草食草昆虫蜘蛛吃虫的鸟猫头鹰;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

10、猫头鹰;草食草昆虫青蛙蛇猫头鹰。这些食物链之间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2.从理论上分析,如果蛇的数量大量减少,由于猫头鹰处于多个食物链中,可通过捕食其他生物来生存,猫头鹰的数量变化不大;青蛙、鼠的数量会增加导致蜘蛛、食草昆虫的数量减少;食草昆虫的数量减少会使草的数量增加,因此,鸟的生活也受到影响,鼠的数量增加会使草的数量大量减少,草的数量减少了,兔的生活受到影响,所以各条食物链之间是密切联系的。资料分析1.这些有毒物质会在人体内积累,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2.一些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比较稳定、不易分解,而且是生物体无法排出的,这些有毒物质随着食物链不断积累,所以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

11、累的有毒物质越多。练习1.(1)一个生态系统不仅包括一定空间内的生物,还包括生物生存的环境。一块农田才可以看做是一个生态系统。(2)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只是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包括非生物部分。(3)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不是无限的,而是有一定限度的。2.D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箭头指向捕食者,以最高级消费者为终点,其中不出现无机环境和分解者。3.野生青蛙以昆虫为食,而大多数昆虫如蝗虫、蚱蜢等都是以植物为食的,对农作物有一定危害。因此,捕食青蛙会使有害昆虫因失去天敌而大量繁殖,从而导致粮食减产。4.生物实验室里的水族箱可以看做是一个生态系统。因为它大体上符合生态系

12、统的特征,具有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第三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想一想,议一议人们在施用DDT后,DDT进入当地的大气和水体,由于大气和水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地有规律环流,DDT便随着大气和水的环流,到达南极地区,经食物链或呼吸进入南极洲动物的体内。资料分析河流生态系统中的龟、鳄等可爬到岸边的树林中,所以它与森林生态系统有联系;一些鸟在水中取食,到树上筑巢,陆地上的动物到河边喝水,这又进一步说明它与陆地上的生态系统相联系。另外,阳光、空气是各个系统所共有的,降水可把别处的水分带来,河水可以饮用,也可以灌溉农田,所以说河流生态系统与许多生态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旁栏问题答案能

13、,海洋中的水经蒸发形成水蒸气,进入到大气中,经大气环流来到陆地上空,大量水蒸气形成云,最后以降水的形式返回陆地。练习1.D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由地球上所有生物以及它们所生活的环境构成。2.猞猁扬子鳄疣鼻天鹅鸬鹚黑斑蛙鳗鲡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3.根据当地情况回答。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一章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想一想,议一议观察材料应放在反光镜上面的架子上;镜筒上的凸透镜可以将观察材料放大。实验1.显微镜的使用步骤一般包括: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整理等。2.下降镜筒时眼睛必须从侧面注视物

14、镜,目的是为了避免物镜与玻片标本相撞。同样,观察时只能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上移镜筒,也是这个道理。3.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时,光线在显微镜中经过的路线是:反光镜通光孔物镜镜筒目镜。练习1.(1)对光时以通过目镜看到明亮的圆形视野为宜。(2)通过显微镜看到的像呈倒像,物和像左右相反、上下颠到,英文字母“p”在显微镜视野中应为“d”。(3)用显微镜观察时,一只眼睛观察目镜内物像,另一只眼睛睁开,以便于绘图。(4)反光镜的凹面具有聚光作用。2.几个同学围看一台光学显微镜时,可能会遮挡进入反光镜的光线,因此,显微镜视野有时会变暗。3.不能。困为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时,必须使反射的可见光穿过被观察物体才行。

15、因而,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清写在不透明纸上的“上”字。4.小熊的操作有三处明显错误。第一处“用一块洁净纱布擦拭目镜”改为“用专用擦镜纸擦拭目镜”,第二处“将玻片标本放在显微镜载物台正中央”改为“将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使玻片标本正对通光孔中央”,第三处“转动细准焦螺旋,缓缓上升镜筒”改为“转动粗准焦螺旋,缓缓下降镜筒”。5.3号显微镜;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被观察的细胞在视野中就越小,在同样大小的视野中细胞的数目会越多,反之则会越少。6.可先转动目镜,看看视野中的污点是否随之移动,若随之移动,则该污点就在目镜上,若不移动,污点可能在物镜或玻片标本上。污点若在物镜上,则移动玻片标本时,污点不动。第二节植物细胞想一想,议一议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的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菠菜的叶片太厚,光无法透过,所以在显微镜下看不到菠菜细胞。想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菠菜细胞,应从菠菜叶上切取薄片,将其制成玻片标本,再用显微镜观察。实验1.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和黄瓜表层果肉细胞在结构上都具有细胞壁、细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