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3单元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第1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直击高考(必修3)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6082543 上传时间:2020-09-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3单元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第1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直击高考(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3单元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第1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直击高考(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3单元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第1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直击高考(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3单元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第1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直击高考(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3单元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第1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直击高考(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3单元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第1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直击高考(必修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一、单选题1(2015年海南)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泥巴”。某同学据此设计了一个水池生态系统。下列属于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是()A小鱼吃的小虾B吃小鱼的大鱼C泥巴中的藻类 D泥巴中的大肠杆菌【答案】C【解析】小鱼吃的小虾属于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A错误;吃小鱼的大鱼属于三级消费者,为第四营养级,B错误;泥巴中的藻类属于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C正确;泥巴中的大肠杆菌属于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网)的成分,D错误。2(2015年四川)下图表示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和个体的从属关系。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乙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

2、后不再发生波动C丙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D丁多样性的形成受无机环境影响【答案】D【解析】由图示的从属关系可知:甲是个体、乙是种群、丙为群落、丁为生态系统。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乙),A错误;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后,仍会围绕K值上下波动,B错误;依据群落的定义可知群落包含了一个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错误;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其生活的无机环境构成,因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的形成受无机环境的影响。3(2014年海南)关于土壤微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A土壤微生物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C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后可被农作物再利用D土壤中的硝化细

3、菌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者【答案】D【解析】土壤微生物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A正确;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B正确;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为无机物后,可被农作物再利用,C正确;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化能自养需氧型微生物,因此属于生产者,D错误。4(2013年广东)如图所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A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B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D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答案】A【解析】由于鲈鱼处在土著鱼的下一个营养级,而能量在食物链中的传递是逐级递减的,所以鲈鱼的产

4、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A项正确;鲈鱼和土著鱼为捕食关系,不存在竞争,B项错误;鲈鱼引入会导致土著鱼先减少后增加,间接导致浮游动物先增加后减少,C项错误;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浮游植物的变化为先减少后增加,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5(2014年全国大纲)现有A、B两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其生物组成和光照条件见下表。一段时间后,发现A瓶的生态系统较B瓶的稳定。生态瓶编号光照含微生物的泥沙浮游藻类水草浮游动物AB注:“”表示有,“”表示无。请回答:(1)A瓶中微生物、浮游藻类、水草和浮游动物共同组成了一个_,浮游藻类和水草的种间关系为_。(2)一段时间后,B瓶中浮游藻类的种群密度_,原因是_ _;浮游动物

5、的种群密度_,原因是_。(3)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_。【答案】(1)生物群落竞争(2)降低没有光照,藻类无法进行光合作用降低氧气与食物不足(3)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最终分解成无机物【解析】(1)一定区域中全部生物的总和构成生物群落,因此A瓶中的微生物、浮游藻类、水草和浮游动物共同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浮游藻类和水草都为生产者,会争夺光照、生态瓶中的无机盐等,因此两者为竞争关系。(2)B瓶缺乏光照,藻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一段时间后浮游藻类的种群密度将降低;藻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但其数量减少,也会导致瓶内氧气含量减少,而浮游动物以植物为食,因此浮游动物会因食物和氧气不足导致其种群密度降

6、低。(3)在生态系统中,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最终分解成无机物,重新供生产者利用。6(2014年全国新课标高考)某陆地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仅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调查得知,该生态系统有4个营养级,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且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一年内输入各种群的能量数值如下表所示,表中能量数值的单位相同。种群甲乙丙丁戊能量3.5612.8010.300.48226.50回答下列问题:(1)请画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_(2)甲和乙的种间关系是_;种群丁是该生态系统生物组分中的_。(3)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_、_,此外还具有信息传递等功能。

7、碳对生物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碳在_和_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答案】(1)戊乙甲丁丙(2)捕食(三级)消费者(3)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生物群落无机环境【解析】(1)根据能量传递效率的规律,戊的能量最多,为生产者,其次是乙、丙,因两者能量值相近,所以两者处于同一营养级,为初级消费者,甲为次级消费者,丁为三级消费者。(2)从食物网可知甲与乙的种间关系为捕食,种群丁为消费者或三级消费者。(3)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碳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7(2014年江苏高考)机场飞行跑道及场内小路旁多是大片草

8、地,有多种动物栖息。如图是某机场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主要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1)此食物网中,小型猛禽分别处于_营养级。(2)机场内的小鸟初遇稻草人十分惊恐,这种反应属于_反射。(3)工作人员根据生态系统中_信息传递的特点,释放训练过的猎鹰来驱赶小鸟。(4)为了进一步驱鸟,某机场先铲除原有杂草,而后引种了虫和鸟都不爱吃的“驱鸟草”,机场内小鸟大为减少。以后“驱鸟草”逐渐被杂草“扼杀”,这种生物群落的变化过程属于_演替。(5)为了解机场内蜗牛密度,三个调查人员各自随机设样方如下图所示(图中阴影带为水泥小路,其他处为草地),其中最合理的是_(填序号)。调查中某个样方内蜗牛分布示意图如下,该样方的蜗牛

9、数应计为_个。【答案】(1)第三、第四、第五(2)条件(3)行为(4)次生(5)6或7【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1)在该机场生态系统食物网中,小型肉食动物在不同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不同,如:在“草昆虫小型猛禽”中位于“第三营养级”;而在“草昆虫杂食性小鸟小型猛禽”中位于“第四营养级”;而在“草昆虫杂食性小鸟蛇小型猛禽”中位于“第五营养级”。(2)小鸟对稻草人感到惊恐,是因为小鸟曾经受到人类的驱赶,这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的条件反射。(3)猎鹰的捕食行为(包括飞行的姿态、方向、鸣叫等)可以向小鸟传递信息,这属于行为信息。(4)铲除杂草后,原来的土壤条件以及土壤中的繁殖体等仍然保留,在这样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5)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取样范围应包含蜗牛生存的全部环境,不应该仅在水泥小路的一侧取样。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计数的方法是,计数样方内的个体和任意相邻两边及其夹角上的个体,按此方法,结果为6或7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