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2单元 种群和群落 第1讲 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直击高考(必修3)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6082529 上传时间:2020-09-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2单元 种群和群落 第1讲 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直击高考(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2单元 种群和群落 第1讲 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直击高考(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2单元 种群和群落 第1讲 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直击高考(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2单元 种群和群落 第1讲 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直击高考(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2单元 种群和群落 第1讲 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直击高考(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2单元 种群和群落 第1讲 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直击高考(必修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讲 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一、选择题1(2015年江苏)血细胞计数板是对细胞进行计数的重要工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每块血细胞计数板的正中央有1个计数室B计数室的容积为1 mm1 mm0.1 mmC盖盖玻片之前,应用吸管直接向计数室滴加样液D计数时,不应统计压在小方格角上的细胞【答案】B【解析】每块血细胞计数板的正中央有多个计数室,A错误;计数室的容积为1 mm1 mm0.1 mm,B正确;盖盖玻片之前,将稀释后的酵母菌悬液,用吸管吸取一滴置于盖玻片的边缘,使菌液缓缓渗入,C错误;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边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固定的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D错误。2(2015年广东)如

2、图表示在一个10 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细胞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内竞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B可用数学模型NtN0t表示C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DK值约为120 000个【答案】D【解析】初始阶段酵母细胞数量少,酵母菌个体之间几乎不存在种内竞争;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酵母细胞的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而NtN0t为“J”型曲线增长的数学模型;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具体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由图可知,1 mL培养液中最多含12 000个酵母细胞,则10 mL培养液中的K值约为120 000个。3(2015年北京)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

3、地相邻的两个区域,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4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7个10m10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中设有均匀分布的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在开始实验后的第1天和第85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蚂蚁的出现率进行比较,结果见表。处理区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定时灌溉不驱走大蚂蚁增加35驱走大蚂蚁增加70不灌溉不驱走大蚂蚁减少10驱走大蚂蚁减少2对本研究的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表述错误的是()A小蚂蚁抑制大蚂蚁的数量增长B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C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D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答案】A【解析】根据图表数据,大蚂蚁抑制小蚂蚁的数量增长,A错误;由于在处理区

4、的多个观测点统计数据,说明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B正确;是否驱走大蚂蚁,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不同,说明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C正确;是否灌溉,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不同,说明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D正确。4(2014年福建)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低B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答案】B【解析】结合曲线图可知,19

5、72年样方中北点地梅的种子萌发数和幼苗数均比1975年多,说明北点地梅的种群密度在1972年较大,即生存斗争程度较高;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种群数量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即前一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后一阶段的死亡率;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采集数据后应取其平均值,不能去掉最大值和最小值;由图中曲线趋势可知,5年间该种群数量越来越少,并非呈“S”型增长二、非选择题5(2015年全国新课标)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年龄0123456789101112个体数921871217069626372645

6、54239264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回答下列问题:(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_。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_,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_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_。【答案】(1)增长型、衰退型、稳定型111保持稳定(2)活动能力(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解析】

7、(1)种群的年龄结构包括增长型、衰退型和稳定型三种类型。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幼年个体数为92187121400,成年个体数为706962637264400,老年个体数为554239264400,所以三个年龄段的个体数比例为111,则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该鱼种群数量将保持相对稳定。(2)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的特点。6(2013年山东)稻田中除水稻外,还有杂草、田螺等生物。(1)调查稻田中田螺种群密度时可采用样方法,选取样方的关键是_。根据下面的取样调查表可估算出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为_只/m2。样方编号1

8、23456样方面积(m2)111111田螺数量(只)151815191514(2)稻田中经控制后的有害生物密度与所需的防治成本有关,并影响作物的价值。图中曲线_(选填“”或“”)表示将有害生物控制在不同密度时的防治成本。若将有害生物密度分别控制在图中A、B、C三点,则控制在_点时收益最大。(3)如在适当时间将鸭引入稻田,鸭能以稻田中的杂草、田螺等有害生物为食,从而可以减少_的使用,减轻环境污染。稻田生态系统中的_能将鸭的粪便分解成_以促进水稻的生长。【答案】(1)随机取样16(2)B(3)农药分解者(或细菌、真菌等)无机物【解析】(1)样方法中选取样方的关键是随机取样;分析取样调查表可知,该稻

9、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为(151815191514)/616(只/m2)。(2)该图中的2条曲线,一条是防治成本,一条是作物的价值,对于害虫的防治需要一定的成本,害虫密度越低,所需要的成本越高,作物的价值也高,但作物的价值是有一定限度的,而防治害虫的成本与作物的价值相比是无限的,因此表示将有害生物控制在不同密度时的防治成本,表示不同害虫密度下的作物价值;收益量是价值量减去成本量,在A、B、C三点中,B点价值与成本之差最大,因此将害虫控制在该密度下收益最大。(3)通过生物防治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减轻环境污染;稻田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能将鸭的粪便分解成水稻生长所需的无机物。7(2013年重庆)某山区坡地

10、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根据不同坡度,分别采取保护性耕作、经济林种植和封山育林对其进行了治理。(1)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_。图中,Oa,物种密度上升,原因是在适宜条件下,物种的_;bc,物种逐渐消失,物种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状态,原因是物种能耐受_;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物类型将是_。(2)该坡地经治理后,既扩大了植被覆盖面积、增加了对大气中_的固定,又提高了经济产出,初步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答案】(1)样方法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弱光乔木(2)碳元素(CO2)【解析】根据图示及文字信息可知物种代表一年生草本植物,物种代表多年生草本植物,物种代表灌木。(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图示Oa阶段,物种种群密度上升是因为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图示bc阶段,物种代表的灌木占据优势,物种代表的一年生草本植物逐渐消失,而物种代表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状态,原因是相对物种而言,物种更能适应弱光照环境;依据群落演替规律可知,适宜条件下在灌木之后占据群落中主导地位的是乔木。(2)植被覆盖面积的扩大,增加了对大气中CO2的固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