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上传人:ahu****ng1 文档编号:146081009 上传时间:2020-09-26 格式:PPTX 页数:54 大小:515.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讲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第1讲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第1讲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第1讲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第1讲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讲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讲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教育部文件教师20049号,讲授:王杰文教授,本讲主要内容,一、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解读 二、关于信息素养 三、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四、教育技术概念,一、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解读,2004 年12月25日,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标准的研制和实施契合了基础教育信息化这一国际共识。它分别从“教学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等方面提出教育技术的能力要求并开展能力建设,将为教育技术在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普遍应用提供必要的师资基础和必要的政策保障。,由于面向教学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三个标准的整体结构相同,所

2、以, 下文将以面向“教学人员”的标准为例,解读标准的内容结构。,1、以“意识与态度”为动力,2、以“知识技能”为基础,4、以“社会责任”为价值导向,3、以“应用创新”为目标,标准要旨,1、以“意识与态度”为动力,“意识与态度” 既是能力建设的原动力,也是培养反思和持续发展能力的长期动力,意识到教育技术的重要价值是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这一系统的重要动力系统。,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英文字母与数字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14 15 16 17 18 19 20 2

3、1 22 23 24 25 26,HARD WORK,8+1+18+4+23+15+18+11=98,KNOWLEDGE,11+14+15+23+12+5+4+7+5=96,ATTITUDE,1+20+20+9+20+21+4+5=100,LOVE OF GOD,12+15+22+5+15+6+7+15+4=101,结论: 努力工作和知识只能让你接近目标; 而态度能让你达成目标;,(1)“重要性的认识”:从宏观到微观、从国家到个体,全面认识教育技术的价值。,标准在“重要性的认识”中,依次从“教育技术的国家价值”、“教育技术的教师专业发展价值”、“教育技术的人才培养价值” 等三个层次提出了要求,

4、引导教师从宏观到微观分析教育技术的实际价值,并最终落实到教育的最终目标人才培养上。,标准原文: 第一部分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一、意识与态度 (一) 重要性的认识 1.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重要作用。 2.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 3.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2)“应用意识”:从满足现有教学需求到促进教学改革、从关注教学到关注学习、从现有技术到技术发展多维度、分层次理解教育技术的价值。,标准原文: (二)应用意识 1.具有在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 2

5、.具有在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教学改革研究的意识。 3.具有运用教育技术不断丰富学习资源的意识。 4.具有关注新技术发展并尝试将新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意识。,(3)“评价与反思”:反思过程与反思结果相结合,通过反思促进应用实效。 标准在“评价与反思”中,要求教师形成对各类教学资源(广义的“资源”既包括技术设备,也包括各类资料;既包括现代信息技术,也包括传统教育技术)和教学过程中教育技术的应用过程及其应用实效的反思习惯,引导教师在实践的基础上反思,通过反思落实实效。,标准原文: (三)评价与反思 1.具有对教学资源的利用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2.具有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3

6、.具有对教学效果与效率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4)“终身学习”:从“学习对象”和“学习工具”两个角度审视教育技术在教师的专业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学习的终身发展过程,教育技术既是教师专业持续发展过程中的“学习对象”, 也是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有力工具。标准有关“终身学习”的规定,目的在于实现教育技术在教师专业终身发展中的双重价值。,标准原文: (四)终身学习 1.具有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以完善自身素质结构的意识与态度。 2.具有利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以实现专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意识与态度。,2、以“知识技能”为基础,要理解和建构教育技术的“知识与技能”,教师应该结合已有

7、知识和教学经验,建构面向实践的教育技术知识图式和富有认知灵活性的教育技术技能。,标准原文: 二、知识与技能 (一)基本知识 1.了解教育技术基本概念。 2.理解教育技术的主要理论基础。 3.掌握教育技术理论的基本内容。 4.了解基本的教育技术研究方法。,(二)基本技能 1.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 2.掌握常见教学媒体选择与开发的方法。 3.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 4.掌握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方法。 5.掌握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3、以“应用创新”为目标,从各类实际需要出发全方位、开放性地“应用”教育技术,在实践中谋求“创新”与突破

8、。 “应用与创新”是教育技术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随着教师由“教书匠” 向“终身发展的专家型教师”的转型,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也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在理解标准的“应用与创新”部分的相关规定时,应注意把握以下线索:,(1)课前与课中相结合:既包括课堂教学前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准备阶段的教育技术应用,也包括教学实施和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应用。 (2)教学与学习相结合:注意从单纯关注教学设计,到关注学生学习需求的学习环境设计和学习资源的提供与管理。,(3)课堂教学与泛在学习(即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学习方式) 相结合:从单纯地关注在课堂教学这一有限课时内和有局限的空间内

9、应用教育技术,到通过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技术将教学拓展到课外、校外,甚至利用各类教育技术支持随时随地进行个性化学习和合作学习。,(4)教学与教研相结合:既包括各类教学活动中的教育应用,也包括教师校本教研和自我研修中的应用。 (5)教师的自我研修与同行互助、专家引领相结合:充分利用教育技术加强与校内教师同行和教育管理人员的交流互助,统整各类资源;借助教育技术与异地的教师开展专业研讨和合作教研;通过教育技术寻求专家答疑和专业支持。,标准原文: 三、应用与创新 (一)教学设计与实施 1.能够正确地描述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并能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 2.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10、,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 3.能为学生提供各种运用技术进行实践的机会,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4.能应用技术开展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学过程的评价。,(二)教学支持与管理 1.能够收集、甄别、整合、应用与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以优化教学环境。 2.能在教学中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管理。 3.能在教学中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管理。 4.能在教学中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管理。,(三)科研与发展 1.能结合学科教学进行教育技术应用的研究。 2.能针对学科教学中教育技术应用的效果进行研究。 3.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学习业务知识,发展自身的业务能力。,(四)合作与交流 1.能利用技术与学生就学习进行交流。 2.能

11、利用技术与家长就学生情况进行交流。 3.能利用技术与同事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广泛开展合作与交流。 4.能利用技术与教育管理人员就教育管理工作进行沟通。 5.能利用技术与技术人员在教学资源的设计、选择与开发等方面进行合作与交流。 6.能利用技术与学科专家、教育技术专家就教育技术的应用进行交流与合作。,4、以“社会责任”为价值导向,要内化并为学生示范应用教育技术的“社会责任”:面向每个学生公平有效地应用教育技术;引导学生健康、合法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教育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在为教育、教学和学习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各种各样的负面影响,需要教师在学习和应用教育技术时面向每个学生

12、公平应用,并以身垂范,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健康、合法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习惯。,标准原文: 四、社会责任 (一)公平利用努力使不同性别、不同经济状况的学生在学习资源的利用上享有均等的机会。 (二)有效应用努力使不同背景、不同性格和能力的学生均能利用学习资源得到良好发展。 (三)健康使用促进学生正确地使用学习资源,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四) 规范行为能向学生示范并传授与技术利用有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和伦理道德观念。,(1)“公平利用”:公平配置、平等利用教育技术,努力缩小数字鸿沟。 教育技术,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自然、自发应用必然在不同性别、不同家庭经济背景的学生之间产生数字鸿沟。教师在学校层面配置

13、和组织学生使用教育技术时,应有意识地为女童、家庭贫困学生以及有各类学习障碍的学生创造平等使用技术的机会,有意识、有目的地缩小数字鸿沟。,(2)“有效应用”:面向所有学生,兼顾个体差异。 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支持和教学管理等各个环节中规划和使用教育技术时,要充分考虑不同起点水平、不同学习能力、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必要时要尽量创设分层次的个别化学习环境,为不同学生利用教育技术开展学习创设合适的条件,并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下空间。,(3)“健康使用”:引导学生理性认识现代技术,形成健康的使用习惯。 注意结合教学中的教育应用实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思考、讨论等方式,辩证认识现代技术的利弊,逐

14、步形成适度应用现代技术的健康习惯。 避免学生过分沉溺于互联网等现代技术;同时逐步养成识别和主动远离不健康信息、合理防范自己信息安全和人身安全的意识和能力。,(4)“规范行为”:在教学活动中加强法律法规的内化和行为指导。 教师要结合教学活动中的教育技术应用,渗透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与讨论,促进学生的理解和内化;同时,要结合实际案例和具体活动指导学生以合乎规范的方式使用现代技术,通过行为指导和教师本身的示范逐步规范学生的行为。,第二部分管理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第三部分技术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略),附件:湖南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情况调查问卷,二、关于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从信息技术素养发展而来

15、的, 而信息技术素养又和技术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 技术素养是指一个人对与技术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应用以及评价的总体水平。它包括对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应用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对技术的意识、态度和对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的理解, 等等,技术素养的构成, 一般包括三个要素: 知识要素: 对与技术相关的陈述性知识( 名词、术语、概念) 和程序性知识( 技能、方法) 的掌握程度; 能力要素: 运用技术解决问题的才干; 情意要素: 对技术的意识、态度和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等。,信息素养是一个人应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生产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技术的意识、态度, 以及对应该承担的社

16、会责任的理解。 知识要素:包含了信息的内涵、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信息设备操作使用的程序和方法; 能力要素:包含了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表达、交流、合作的能力, 以及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意要素:包含了信息的意识、态度、道德和应该遵守的法律法规。,当前,在中小学普遍开展了信息技术教育,设置了信息技术课程。 但必须注意,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和网络的应用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进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这一目标的实现单靠信息技术课程是无法完成的,因此,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就显得非常重要。,三、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教师应该具备现代教育观念和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掌握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相整合的基本方法。 为了更好地胜任教师工作。应该学习教育技术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思想观念 掌握科学的、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新的教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