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际交往的语言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4607957 上传时间:2017-11-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3.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为国际交往的语言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作为国际交往的语言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作为国际交往的语言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作为国际交往的语言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作为国际交往的语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为国际交往的语言(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英语课堂教学实施有效教学的一些体会作为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把学生做为主体。作为国际交往的语言,英语的作用很大。英语是不可缺少的交际工具。在国际贸易中,英语也是最重要的媒介,连西德和日本的出口工业都要用它。在科技界,英语又是国际性语言。 说英语的人遍及五大洲。 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的地球变得“ 越来越小” ,全球化趋势将在二十一世纪更为凸显。世界已进入中国,中国已走向世界。人类彼此间的交往随着国际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方便,越来越频繁。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科技交流和信息交流已成为人类生活的一个须臾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如果说当今生活在这个“ 地球村”大家庭的人们有什么共同语言的话,那

2、么“英语” 是理所当然的。外语学习、外语教学特别是英语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正如不少已经考入大学的学子们所说,他们在整个大学的学习过程中百分之七十的精力不是用在自己的专业上而是在外语上。 诚然,语言的本质是工具,但人类在进步,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外语已从一种工具变为一种思想,一种知识库。没有掌握外语犹如缺乏一种思想,缺少了一个重要的知识源泉一样。多学一种外国语,等于在本来没有窗的墙上开了一排窗,你可以领略到前所未有的另外一面风光。十九世纪德国语文学家,现代高等教育奠基人洪堡特说过:“ 学会一门外语或许意味着在迄今为止的世界观领域中获得一个新的出发点。 ”这话是否说得过头,可以讨论;

3、但语言既是思想的外壳和载体,同时又确有思想模具作用的事实也毋庸置问。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会一门外语,不但是多了一双眼睛、一对耳朵和一条舌头,甚至还多了一个头脑! 从学习者的认知角度来看,因为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认识世界的工具,掌握一种语言也即掌握了一种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和习惯,而学习另外一种语言就意味着学习另外一种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和习惯。在当前人们津津乐道于素质教育的话从以上九条来看,一个成功的外语学习者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发展,身心健康,人格完美的人。这一点是和我们当前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理论不谋而合的。 题时,我们更应当看到,外语教学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必然产生重大影响。 谈起英语

4、教学的实际效果,我们的英语教师都有深切的体会。中国城市的孩子们常常从小学五年级就开始学习英语,直到大学,学习英语的时间近十年,而最终大多数收效甚微。原因到底是什么?可能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英语在中国只能算是 foreign language(外语)而不是 second language(第二语言) 。这是长期以来,一直被我国中、小学教师所忽视的一个问题。 那么,第二语言与外语究竟有什么区别?它们是同一概念不同风格的用语,还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它对英语教学的效果会产生怎样的作用? 其实,我们知道, second 1anguage 与 first language 相对,而 foreign

5、1anguage 和 non-native language 是与 mother tongue 和 native 1anguage 相对的。 first language 和 mother tongue 和 native 1anguage 的共同特点是:( 1)最早习得的语言,常常是在家庭环境中习;(2 )熟练程度高。语言直觉强。 second language,foreign language 和 non-native language 的共同特点是:(1)是一种双语现象;(2)在掌握的时间顺序上次于第一语言;(3 )熟练程度一般不如第一语言;(4)习得方式一般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或自学。

6、在我国,除了少数民族学习汉语和汉族入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时可以把对方的语言称作第二语言外,中国人在中国境内学习的其它国家的语言一般情况下都应称作外语。 首先,在语言环境方面,第二语言与外语有着根本的差别。第二语言学习者一般都有一个比较自然的语言环境。周围有众多的该语言的本族语使用者。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之间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联系。同时,由于该语言可能是“官方语言的一种(如英语、法语在加拿大,英语在印度等) ,新闻媒介、官方文件、广告等等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比较真实和自然的语言环境,而“外语 ”学习者一般来说则很难有这样的语言环境。 其次,从语言输入来看,第二语言学习者一方面有自然的语言环境,另一方面,

7、如果他通过课堂教学学习该语言,教师的语言程度、同学的语言程度等都给他提供了较理想的“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 ,其中包括“针对外国人的谈话” (foreigner talk) , “教师语”(teacher talk) 、 “同伴语”(peer talk)等;而外语学习者则不同,他一般不可能得到 foreigner talk 之类的输入,由于外语教师语言水平总体上不能与第二语言教师相比,teacher ta1k 的质量和数量都不如第二语言教学课堂, peer talk 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限制。例如,交际教学法在国外提出多年,我们应当如何看?关于这,除学术理论上

8、的解剖和辩论外,还有个可行性问题。几年前,北京外国语学院办过一个中学教师进修班,用交际法教学。在结业时,一位中学教师对授课老师说, “你的方法好是好,可是回到原校,我们决不能用同样的方法教自己的学生,原因是觉得自己的英语水平不高”。Peter Medgyes 也说,用交际法, “教师们必须有非凡的才能:是多面手,又懂得高技术,有神仙般的魔力,同时又是个有血有肉的凡人”。据他看,匈牙利的英语教师,由于语言能力有缺陷,已经自顾不暇,根本没有时间去考虑学生们除教材内容外还有什么别的需要。(Medgyes,Peter “Queries from a Communicative Teacher”, in

9、 ELT Journal 40/2(1986):107) 再者,第二语言学习者和外语学习考在影响学习过程的情感因素方面也有着本质的区别。在第二语言学习环境中,由于第二语言在本语言社团的特殊地位,学习者往往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动机。如由于英语在印度和一些非洲国家是一种影响择业和晋升的重要因素,学习者的工具性学习动机就很强;再如,在美国和德国,这些国家的语言成为移民和客籍工人减少种族歧视、争取同等社会待遇和机会的工具,因此他们学习这些语言有着强烈的综行性动机。所有这些人与中国学生在本国学习外语有根本的差别。这并不是说中国学生缺乏学习外语的动机,但中国学生很少会有对外语学习有更大促进作用的综合性动机,

10、而且就整体而言,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工具性动机也不十分明确。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外语教学的一个严重的缺陷。就情感因素的其它方面而言,如态度、个人性格等,由于语言学习环境的制约,其潜在的对外语学习过程的促进作用也受到极大的限制。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第二语言、外语与母语之间的关系的不同,母语知识对另一种语言知识的习得的影响也不一样。大家知道,母语交际能力在学习另一种语言时会发生正负迁移现象。在欧美国家,由于学习者所要学习的第二语言一般都是与他们母语有着同源关系的语言,相近的文化背景和相似的语言特征使得他们语言能力的正迁移远远超过负迁移。与此根本不同的是,中国学生由于所学外语一般是与母语分属不同语系,文化

11、传统、语言特征,包括语音、语法和文字系统迥然相异,他们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远远超过欧美学生。 最后,由于以上种种原因,第二语言和外语学习者所能掌握的语言熟练程度就大不一样。第二语言学习者往往能达到 native like(与本族语者相似)的程度,特别是在言语表达方面,而外语学习者就很难达到相同的程度。 这样看来,外语教学有着与第二语言教学完全不同的自身的特点,中国学生学习外语更有其特殊的地方。我们要问:尽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与世界的交往越来越多,英语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然而我们的学生中到底有多少人真正是对外语感兴趣的,有强烈的自我动力的;他们尽管一周有 4-6 节的外语课,总数加起来,

12、不过 4-5 个小时,这点时间的外语接触够吗?在 45 分钟的英语课上,老师用外语授课的时间到底有多少,学生能开口说外语的时间又有多少?有多少学生的家庭有外语环境,有多少学生父母懂外语,学生在课余时间主动或被动接触外语的机会又有多少?学生在初、高中阶段 6 年中只学习12 本英语教材,而他们课外英语阅读量又有多少?我们尽可以看到一些十分成功的外语教学观摩课,在这些观摩课上英语教师和学生配合的天衣无缝,听说读写的操练样样俱全,加上朗诵,短剧,多媒体演示,教学者为之兴奋,听课者为之激动。然而,在一年 365 天的外语教学中,这样的课又有多少呢?这本帐,从事英语教学的一线教师心中应该是明白的,说到底

13、,我们中、小学的英语教学至今大多数仍随着升学考试指挥棒在转,跳不出“应试教育 ”的模式。 中国学生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不泛姣姣者,那么他们学好外语的秘诀是什么呢?从近年来上海外国语大学附中的毕业生情况来看,他们外语基本功非常扎实,进入大学后与普通中学的学生相比,其整体外语能力远胜于普通中学的毕业生。虽然外语附中对外语教学有着特殊的要求,课时较多,但学生的其它各门功课成绩不但没因为在外语上化的时间多而受到影响,反而超过了其它重点中学的学生,前几年上海外国语大学附中曾出了一批上海市文理科高考总分的状元。这当然是多方面因素的作用,但其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深思。这种外语好,其它功课也差不了;其它功课好,外

14、语却不一定好的现象,更值得我们去探讨。 反思之四:外语教学必须“以人为本 ” 树立主体意识,造就独立人格,已成为现代国际教育思想变革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各个教育领域,人们越来越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人们意识到,对学习的最终结果起决定作用的是学习者本人。任何成功的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到学习主体的个性特征。 在外语教学中,在理论上“无懈可击 ”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但在真正广泛运用时却常常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要想真正搞清其中的原因,必须研究学习主体,研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素质教育上寻根求源。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习者之间存在着差异。学习者并非可塑的泥土,可由老师任意捏成其它的东西。他们各自有独

15、特的性格、动机和学习风格,所有这些特征都会影响学习者在课堂上的表现。 现在,我们的外语教师终于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外语教学中考虑的重点不再应该是“我们该教些什么?让我们设计一个大纲、一套教材来教这些内容”,而应该是:(1)促进外语习得的条件是什么?(2 )我们如何在外语教学课堂中创造这些条件? 教师的职责一是教给学生知识,二是教给学生如何获取知识的知识,即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一是“鱼”,二是“渔”,授之于鱼,不如教之于渔,外语教学的过程中, “渔”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外语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这远比简单地“授之于鱼” 要重要的多,对学生也有用的多。

16、反思之五: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文学,可以视为从文化中升华出来的理想的结晶,它象黑暗中的灯火一样引导人们摸索前进。 一个人,一个民族对文学的亲疏态度,是衡量其文化素质的最高一段标尺。 当然,这里所说的文学,是指通常意义上的“纯文学” ,即闪烁着理想光芒的文学。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词汇是文化信息的浓缩。对外语词义的准确理解,需要对外族文化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外族文化知识的获得,一是通过对该族历史文化的研究和学习,二是通过对该族语言文学作品的研读,三是通过对该族文化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等的了解。而通过读原版英文经典著作,是达到这三条的捷径。 凡是学习过许国章英语的人决不会忘记,在传统外语教学中,文学占有相当的比重。60 年代至 70 年代,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特殊用途英语)兴起并很快成为一种普遍趋势。有人曾责问,学习 Dickens 和 Shelley 等人的作品,对阅读科技文献何用之有?70 年代后期,文学内容几乎从外语课中消失。80 年代,人们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