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考研政治背诵笔记(完整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6079116 上传时间:2020-09-26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考研政治背诵笔记(完整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精编】考研政治背诵笔记(完整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精编】考研政治背诵笔记(完整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精编】考研政治背诵笔记(完整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精编】考研政治背诵笔记(完整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考研政治背诵笔记(完整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考研政治背诵笔记(完整版)(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研政治背诵笔记(完整版)篇一:2020考研政治串讲笔记(打印版) 2020考研政治系列教材 考研政治串讲笔记 (串讲班专用) 成功在于坚持,优秀是种习惯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哲学部分总图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考点群1:导言,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伟大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社会历史条件: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社会根源)(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

2、3)马、恩的革命实践及批判地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思想渊源) 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其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其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3、前言问题+唯物论 考点群2:哲学基本问题及哲学派别的划分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 (1)意识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1)根据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可划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根据世界是否能认识的不同回答,可划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根据对世界是怎样存在问题的不同回答,可划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考点群3:唯物论马克思的“物质”指什么 马克思主义物质: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唯一特性)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

4、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起源:(1)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起决定性作用。 本质: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 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不显著的运动)。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

5、的相对静止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 时间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 (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有意识作指导,但仍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物质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内容: (1)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2)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3)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考点群4:物质的一种实践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

6、客观物质性活动。 基本特征:(1)直接现实性;(2)自觉的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 基本形式:(1)生产劳动实践。(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3)科学实验。(4)教育;艺术。 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1)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2)实践集中表现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3)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与统一 关系: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 人与自然的关系:(1)自人类产生后,自然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以新的形式延续自己的存在和发展。 (2)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实践使人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使之依赖于自然和社会的

7、物质运动规律。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辩证法部分 考点群5:世界的总状态“联系发展”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特点:(1)客观性(2)普遍性(3)多样性 方法论意义: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 (1)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8、 (2)新事物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考点群6:事物是如何联系的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实质和核心。 是否承认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 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和逻辑矛盾区分)。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矛盾着的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 (2)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3)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

9、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意义: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同一性的作用表现: (1)矛盾双方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 (2)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 (3)矛盾双方可向自己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事物发展的方向。 斗争性的作用表现: (1)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构成事物的量变。 (2)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事物发展不仅相反相成而且相辅相成。说明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它是事物发展的根

10、本原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例如,“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一切科学认识的首要前提。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具体表现:(1)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3)构成事物的诸矛盾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其不同

11、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解决的形式: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矛盾双方同归于尽;矛盾双方形成协同运动的新形式;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矛盾分析法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的认识方法。 考点群7:事物是如何发展的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事物渐进过程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

12、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事物内部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5)要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对其批判的继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事物的辩证发展经过“肯定一否定一否

13、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 考点群8:基本范畴弥补三大规律的空白 原因与结果。特点:前后顺序;必然联系。区分:“有因必有果”和“有其因必有其果”。 可能性与现实性。区分:可能与不可能;抽象的可能与现实的可能;好的可能与坏的可能。 现象和本质 必然和偶然 内容和形式 考点群9:人们了解辩证法得到的思维主观辩证法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及其关系 唯物辩证法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关系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考点群10:客观规

14、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区别:前者自发、盲目的;后者是有一定目的人有意识的活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表现: (1)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2)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4)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1)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2)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3)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

15、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3)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第三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笔记: 主体=人=主观+肉体 客体:实践认识的对象篇二:2020考研政治课堂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总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组成。 2.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3. 最根本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即与时俱进;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第一部分、哲学 二、唯物论 (一)物质观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1 3马克思在哲学史上的两大历史贡献:马克思在哲学史上的两大历史贡献就是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4.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