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小说的修辞方式(2020年整理).pptx

上传人:摩西的****12 文档编号:146059914 上传时间:2020-09-25 格式:PPTX 页数:12 大小:55.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余华小说的修辞方式(2020年整理).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余华小说的修辞方式(2020年整理).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余华小说的修辞方式(2020年整理).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余华小说的修辞方式(2020年整理).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余华小说的修辞方式(2020年整理).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余华小说的修辞方式(2020年整理).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余华小说的修辞方式(2020年整理).pptx(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简析余华小说修辞方式 目录: 第一章余华小说两个时期的比喻手法简析与对比 第二章余华小说反讽手法简析 结论余华小说修辞的多样表达效果也随之细腻,并且随着时代变化 感谢 摘要:19871989 年是余华创作的第一个阶段,此期余华受西方现代派、后 现代派的影响,大量使用了象征、变形的手法,其创作也显示出怪异、荒诞的风格。 与这种创作风格相对应,余华这个时期的比喻也显示了怪诞、新奇的特点。 90 年代以后,余华转向现实主义,主要的作品有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 卖血记活着兄弟四部长篇小说。余华这一时期的比喻变化轨迹与他的 语言变化情况是一致的,都是一个逐渐去除怪异陌生化,达到一种简约平实风格 的过程。相似

2、点也不再是抽象不可捉摸的了,而是具体可感的多,从人物的视角出 发来建立比喻;喻体也多是从人物身边选取意象,所以意象简化为日常所见的事 物。 关键词:余华小说 修辞 比喻 对比 反讽 Abstract:1987-1989 is huas creation of the first stage, this period huas Western modernist and postmodernist, extensive use of the symbol, the distortion of practices, which also shows the weird, the absurd st

3、yle. With this kind of writing style corresponds, Huas parable of the period also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eird, strange. In the early 90 s, Huas steering realism, major works in Hong Kong or elsewhere of any in the drizzle shout simile is selected from the people around, so the image to se

4、e the daily thing. 一 余华小说两个时期的比喻简析与对比 (一)、前期小说中的比喻 1相似点趋于模糊和虚化 在传统比喻中,相似点都是实指的,可以落实到某一具体的点上,但在余华的 比喻中,相似点通常十分隐晦、模糊、虚化,作者似乎不太关注本喻体的相关性系 数有多大,作者的目的是传达一种感觉或联想式的体验。,1,以感觉作为相似点,具有强烈的主观化倾向。感觉化比喻中有一类是通 感式的比喻,作者完全凭借感觉的移位来沟通视觉、听觉、触觉等,本喻体通过感 觉巧妙地连接在一起。下面以声音为例来看一下不同感觉道之间比喻的巧妙。 听觉与视觉移位: (1)那时候有一群上学的女孩子从这里经 过,她们

5、像一群麻雀一样喳喳叫着,她们的声 音在这雨天里显得鲜艳无比。(世事如烟) 听觉与味觉移位: (2)她只是十分平常地说了一句很短的话,但是她的声音却像一股风一 样吹入了瞎子的内心,那声音像水果一样甘美,向瞎子飘来时仿佛滴下了几颗水 珠。(世事如烟) 听觉与嗅觉移位: (3)她的声音像一股风一样吹在了他的脸上,他从那声音里闻到了一股 芳草的清香。 (世事如烟) 听觉与触觉移位: (4)街上说话的是几个男子的声音,那声音使瞎子感到如同手中捏着一 块坚硬粗糙的石头。(世事如烟) 余华在小说创作中总是充分调动人的感官,使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 种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另外,作者还喜欢使用简单的模型

6、化的同感觉道比喻, 如用属于同一范畴的一种声音来比喻另一种声音:“她用尸体解剖刀像是刷衣服 似的刮着皮肤上的脂肪组织,发出声音如同车轮陷在沙子里无可奈何的叫唤。” (现实一种)有时,作品的描写中同时运用了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觉移 位,很像一个感觉的“大联欢”。 以联想为相似点,比喻显示了变形、怪诞、空灵等新异的特点。比喻的 心理基础是联想,余华经常借助联想来组织比喻,有时,两个表面上看似毫无联系 的事物,通过联想能创造出具有高度美感和艺术魅力的比喻。黑格尔将联想和想 象称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余华也正是用文学大家们推崇的思维方式对客观 事物进行改造和变异,创造出怪诞、变形的比喻。主要有这

7、样三种情况。,2,3,一是本喻体关系的微妙、复杂:此期余华小说中很多比喻都有较大的跨度, 本体喻体之间关系微妙、复杂,不是那种一目了然的比喻。例如: (5)死者的遗像是用一寸的底片放大的,所以死者的脸如同一堵旧墙一 样斑斑驳驳。(世事如烟) (6)事实上露珠在最初见到东山时,她在内心已经扮演了追求的角色, 所谓抵制不过是一本书的封面。(难逃劫数) 例(5)中,死者的遗像是用一寸底片放大的,所以模模糊糊,况且是黑白照片, 不会很清楚,作者就把这样一张照片与一堵斑斑驳驳的旧墙联系到一起,这是一 种相似联想,读者在豁然明白之后,会发现作者的构思是如此巧妙。例(6)中, 将一个少女由最初见到爱人的矜持

8、到疯狂的追求,联想为书的封皮和内容的关系, 我们都知道,谁看书都是浏览一下封皮就直奔内容,时间很短,作者正是用此来描 写露珠与东山的交往关系。这样的相似点联想可谓匠心独具。 二是想象的新奇、怪异:余华在比喻的使用中,既然拂去了喻体对本体的依附, 就给予用喻以非常大的自由;喻体的选择有时看上去甚至匪夷所思。其中一个比 较重要的特点是,喻体呈现了审丑倾向。与传统文学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不仅用丑 陋的喻体来描写批判的对象,表达自己的否定情绪,在比喻中传达自己的顺向情 感;他甚至将丑陋的喻体放置在任何对象之上,不论其情感是褒扬、中性还是贬斥, 都将对象冠以丑陋的喻体,而且余华所用的喻体有更丑、更恶和更刺

9、激的倾向。 (7)中间的两个铁刺分别砍断了肺动脉和主动脉,动脉里的血“哗”地 一片涌了出来,像是倒出去一盆洗脚水似的。(死亡叙述) (8)所有的朋友都来了,他们像一堆垃圾一样聚集在东山的婚礼上。(难 逃劫数) 例(7)把“血涌出来”比作“泼出去的洗脚水”,虽然二者同属于液体,但 在性质上却完全不同,更何况是自己被人用铁刺砍伤流出的血。二者唯一的相似 点就在于一个“哗”字所表明的鲜血从动脉里喷涌而出的瞬间。虽然这样描写较 为形象真切,但在情感上实在难以达成一致,而且对暴力和血腥用肮脏的事物进 行如此细致的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强烈的刺激效果。例(8)把“朋友”比作“垃 圾”,二者差别巨大,二者的唯一

10、相似点可能是数量多。虽然此比不雅,但用在文,4,中却与其诡异衰败的氛围有相通之处,可见丑陋化意象对调节话语风格具有一定 作用,也说明喻体在小说话语的构建中已占有一席之地。 三是本喻体之间的反向化:感情的反向化也是余华用喻的一个特点。一个血 腥、恐怖的场景,作者使用一个美丽的喻体,给人的感觉是不伦不类,这其实也是 联想的奇特。 (9)他俯下身去察看,发现血是从脑袋里流出来的,流在地上像一朵花 似地在慢吞吞开放着。(现实一种) (10)柳生仔细洗去血迹,被利刀捅过的创口皮肉四翻,里面依然通红, 恰似一朵盛开的桃花。(古典爱情) 例(9)是四岁的皮皮无意中摔死了堂弟后看到血后的感受,例(10)是柳生

11、 看到小姐死后的伤口的感受,本来都是非常悲剧性的一幕,作者却用了极具美感 的花来描写残酷的死亡。余华用冷静的笔触描写人世间的血腥、暴力,这完全违 背了人正常的认知和感觉。像这样的描写,在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中,作家和读者 都是很难容忍的,在余华笔下却是“习以为常”的。 “物虽胡越,合则肝胆”,“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远, 则合得愈出人意表,比喻就愈新颖”。 按照现代修辞学理论,愈是那种符合“远 距异质”原则的比喻就越能够刺激想象,产生较大的艺术张力。在上述例句中, 余华悄然拉开了本体与喻体的距离,二者既是“远距”的,又是“异质”的,让人 感到精妙无比。这些比喻也非常典型地显示了

12、余华等新时期作家设喻的特点,驰 骛想象,打破各种界限,让想象向四面八方辐射,在广谱搜寻中确定最佳构合。“人 的联想本无拘禁,新时期以前传统现实主义作家的感觉和想象应当也是活跃的、 跳荡的,在天地之间自由地驰骋来往;但是传统创作方法和美学观一方面多少抑 制了这种想象,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它使家不敢违背常理,在相似点较弱或有着 情感背离的事物之间大胆地勾连。传统形成了一种思维的定势,而这种定势在某 种心象形成之初就进行了一种分拣,它挡住了那些大胆的、不合时宜的思绪,而放 出的则基本上是被文化和流俗认可的东西。” 2喻体的意象复杂化 在比喻的基本结构“A 像B”中,B 通常被认为是用来说明A 的,自己

13、不具有 独立性。因为A 的存在,B 才具有价值,B 通常被看作附属品,A 才是信息的焦点。,5,而余华小说这一时期的比喻中,打破了这种传统的本喻体关系,喻体不仅不再受 制于本体的统辖,而且逐渐获得了独立性,具有了复杂多变的意象,主要体现在以 下两个方面: 2.1 喻体的叙事化倾向 传统喻体的意象通常是很单一的,一个词语一件事物来充当喻体足矣,只要 使本体形象具体就算完成任务,而在余华小说中喻体远远超出了一般的说明本体 的功能,不再是本体的附属品,获得了一定的独立性,具有了叙事的功能。例如: (11)聚集在东山婚礼上的那群人像是被狂风吹散似的走了。沙子是第一个出门 的,他出去时晃晃悠悠像一片败叶

14、,而紧随其后森林那僵硬的走姿无疑是一根枯 枝的形象。他们就这样全都走了。东山感到婚礼已经结束,所以他也摇晃地站起 来,朝那扇半掩的门走去。他走去时的模样很像一条挂在风中的裤子。(难逃劫 数) 例(11)中的三个喻体“一片败叶”“一根枯枝”“一条裤子”与本体关系 松散,跨距较大,它们各自都有鲜明的意象,独立性很强,作者的意旨好像不是用 喻体说明本体,倒是迫使本体向喻体靠拢,使本体屈居于一个从属的地位,本体只 是一个话题,其作用似乎只是诱引出这些鲜亮的意象。在这段话中,作者设置了一 个狂风大作的氛围,沙子是这恶劣天气中的一片摇摇欲坠的败叶,森林则是寒风 中一根孤立无援的枯枝,而在这一衰败的场景下的

15、东山,则像一条风中的裤子。几 个意象接连使用,起到了很强的叙事效果。 2.2 喻体的多边性倾向 钱钟书先生指出:“比喻有两柄而复具多边。盖事物一而已,然非一性一能, 遂不限于一功一效。取譬者用心或别,着眼因殊,指同而旨异;故一事物之象可以 孑立应多,守常处变。”也就是说,同一事物由于其性能作用不是单一的,用以 比喻的人的着眼点目的也皆不相同,所以可以构成性质不同的多种比喻。余华充 分利用了事物的“多边性”,深入挖掘同一事物的多个侧面来进行比喻。下面以 “水”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12)于是他陷入了与人群一样广阔的恐怖与绝望之中,台下的人像水 一样流上台来,完成了控诉之后又从另一端流了下去。(

16、往事与刑罚),6,(13)他站在桥上凝视着小城烟,他在离开时说他看到了像水一样飘洒 下来的月光。(此文献给少女杨柳) (14)山岗看到很多自行车像水一样往前面流去了。(现实一种) (15)死亡在她腹部逗留了片刻,以后就像潮水一样涌过了腰际,涌过腰 际后死亡就肆无忌惮地蔓延开来。(现实一种) 例句本体喻体相似点 人水气势汹涌 月光水清冷洁白 自行车水数量巨大 死亡水不可阻挡 通过上表,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无论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是有形 的,还是无形的,余华笔下的水就如同橡皮泥一样,可以随心所欲地捏造成想象的 状态去描写各种各样的本体,生动形象自不待言。在小说中“风”“雨”“树叶” 等也具有多边性的特点,而且这些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联系是很微妙的, 只有细致的观察生活才能把握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从而建立本喻体之间的相似 点,达到“一物多喻”的功能,继而创造出如此出奇制胜的比喻。这正是“美事多 端而言亦多方也”。 二、后期小说中的比喻 。 1相似点具体可感 这一时期比喻的相似点不再是虚化模糊不可把握的了,因为作者是就近取譬, 本体和喻体的距离很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