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教案:《题西林壁》教案2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6050826 上传时间:2020-09-25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3.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语文教案:《题西林壁》教案2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四年级语文教案:《题西林壁》教案2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四年级语文教案:《题西林壁》教案2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年级语文教案:《题西林壁》教案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教案:《题西林壁》教案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年级语文教案:题西林壁教案2 年级:四年级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课题: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十九课题西林 壁 教学目的: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 同,观察效果不同; 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重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课时:一课时 教具: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 教学步骤 一、场景设置 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 二、导入 1、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 哪些风景名

2、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放映庐山录 像)(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 认识。)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 颂的诗篇 - 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 题) 三、讲解 2、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3、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 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

3、的问题加以纠正。(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4、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 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 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5、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 请读一遍。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激励学生)好,现在 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如果遇到了难题可 以向老师,同学求助。(合

4、作学习)(课堂预计:自学过程中,学生 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办法: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 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 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 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情 况。西林寺。)播放庐山风景。 6、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师: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 生汇报。 师: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纠 正。) 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 7、巩固 师: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 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5、 生观看录像。 师: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判断一下黑板上 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 (引发感情: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 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 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 壁) 8、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 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但在 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 分- 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 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学生朗诵时出

6、示课件)(前两 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 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 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 全貌呢?(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 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 山的一个 - 部分) 9、背诵 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 师检查背诵情况 10、总结 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 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 子会不同。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 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11、结束 师: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 学习要求)生检查。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 要想了 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 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 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 侧成峰,观察的 远近/高低/ 各不同。实写角度不 不识/庐山/ 真面目,同,观 只缘/身在/ 此山中。明理效果察 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