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解读

上传人:猪子****y 文档编号:146045677 上传时间:2020-09-25 格式:PPT 页数:141 大小:30.8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41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41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41页
亲,该文档总共1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解读(1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 三年级上册,教材解读,郫筒一小 -韩兴萍、魏强、景瑶,一、教材对比分析:(韩兴萍),数与代数(1、2、4单元)韩兴萍 (5、6、8单元)魏 强 二、板块解读 空间图形 (3、7单元) 景 瑶 综合实践 (2、4单元) 景 瑶,本册教学目标,使学生: 1能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笔算三位数的加、 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 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 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 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含义,并能应用其

2、含 义解决问题。 5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 形、正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 方形的周长。,6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初步 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观念, 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 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 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 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 有关长度、质量和时间的简单计算。 7初步了解集合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 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 中的作用,初步形

3、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 解决问题的能力。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 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计算教学的主要变化,调整例题设计,使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更为合理。 对部分内容的教学进行调整,更利于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也更有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形成。 体现数学学习的过程,既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又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思路。,第一单元 时、分、秒,数与代数: (一、二、四、五、六、八单元),一、教学内容 1时间单位“秒”的认识 2对于一段时间的感受和体验 3简单的时间计算: 时间单位的简单换算及计算经过时间,三、编排特点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加

4、深学生对时间 概念的理解。 2.设计丰富的、形式多样的活动,逐步培 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3.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注重基本思路的 展示和模型思想的建立。,四、具体编排,唤醒学生已有的关于时间的生活经验,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同时为建立时间观念提供素材。 灵活运用主题图。, 主题图,时间单位“秒” 认识秒针 钟面上刻度的含义 时分秒的关系 计量秒的工具 体验1秒的长短,仅限于在相邻两级之间的由大单位化成小单位,且能够用加法解决的问题。 要注意紧密联系时间单位间的进率,使学生明确1时是60分,求2时是多少分,就要把2个60加起来。,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 多种解题策略 要使学生分清时刻与时间段。, 解决

5、问题: 计算经过时间,五、教学建议 1.关注学生认识需求,切实开展体验活动, 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体验15秒的时间究竟有多长,渗透估计的方法。 借助标准计时工具钟表,让学生跟秒针的节奏计数,体会1分的标准时间有多长; 借助学生熟悉的活动,将1分的时间具体化。, 加强对时间长短的体验,五、教学建议 1.关注学生认识需求,切实开展体验活动, 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2.充分发挥钟表模型等直观教具的作用, 突破教学难点。,五、教学建议 1.关注学生认识需求,切实开展体验活动, 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2.充分发挥钟表模型等直观教具的作用, 突破教学难点。 3.注意课内外结合,适当挖掘和拓展教材 资源。

6、,第二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一、教学内容 1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和在100以内) 2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3. 用估算解决问题,三、编排特点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 2.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 3.重视估算能力的培养,突出估算方法。,四、具体编排,为单元教学提供现实背景,同时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提供数据支持。 灵活运用主题图。, 主题图,体现算法多样化 增加思路图 提示:怎样才能改成已学过的口算呢?, 两位数加两位数,体现算法多样化 放手让学生探索 不要强求速度,让学生说一说口算的步骤, 两位数减两位数,算法

7、多样化 小精灵提示笔算应注意的问题 点拨:能不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方法来解答?,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未学精确计算 两种方法,都估小,但选择的单位不同 推理 反思:合理性及估算的优势, 解决问题,合理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提供丰富而可操作的案例,五、教学建议 1.通过迁移类推学习新知识。 2.注意把握好计算教学的要求。 3.加强方法指导,培养估算能力。,第四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一、教学内容 1.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加减法的验算 3.解决问题,三、编排特点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计算,使学生 体会计算的作用。 2.加强对计算法则的归纳与概括。 3.将“

8、验算”分散编排。 4.突出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解决问题 的策略。,四、具体编排,提供信息 拓宽知识面,主题图,新增加的例题 明确竖式的写法 从哪一位加起?, 例1:不进位,新增加的例题 自主探索, 例2:进位,小组讨论,总结加法计算法则 注意与两位数计算对比,算法多样化 验算方法 验算的习惯 三次连续进位加迁移类推, 连续进位,新增加的例题 明确竖式的写法, 例1,不退位, 例2,退位,新增加的例题 自主探索, 主题图,小组讨论,总结加法计算法则 注意与两位数计算对比 体会数学方法的抽象性和概括性。,独立解决 借助计数器讲解 分散难点 验算方法, 连续退位减,中间有0,估算与精算的适用情境 根

9、据需要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 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五、教学建议 1.关注前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迁移类 推中自己探索完成计算任务。 2.重视错题,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3.注意培养验算的习惯。 4.注重算理,对计算速度不作过高要求。,第五单元 倍的认识,一、教学内容,三、编排特点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多次感 知建立“倍”的概念。 2.注重方法指导,通过解决问题建构数学 模型。 3.注重几何直观,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四、具体编排,突出两个量的比较 引出“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由旧知“几个几”转化为新知识“倍”的含义, 主题图,判断倍数关系 加深对倍的含义的理解 通过操作建

10、立“第一行几根,第二行有多少个同样多的几根,就是几的多少倍”的表象,然后得出可以用乘法计算的结论,同时建立倍的直观模型。 不同的排列形式(散乱的和有规律的) 渗透比例思想(3:1),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画示意图和用除法计算) 画图(直观示意图)策略(一一对应) 检验方法(回顾与反思) 指导画图的方法, 求一个数是另 一个数的几倍, 求一个数的几 倍是多少,画图(线段图)策略 检验方法 指导画图的方法 建立数学模型,鼓励学生从比较倍数关系的角度提出问题 结果可能是不能整除,有余数的;也可能比1小 明确标准量和比较量, 开放性题目,五、教学建议 1.重视意义理解,多角度、循序渐进建立倍 的概念。

11、2.重视多元表征及其之间的转化,建立倍的 模型。,2.重视多元表征及其之间的转化,建立倍的 模型。,五、教学建议 1.重视意义理解,多角度、循序渐进建立倍 的概念。 2.重视多元表征及其之间的转化,建立倍的 模型。 3.重视主体参与,培养几何直观。,第六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一、主要内容 1口算乘法 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 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2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 3解决问题,三、编排特点 1.在具体情境中教学计算知识,培养学生 对数学的兴趣。 2.突出算理教学,注意借助直观操作,让 学生在明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 3.为学生留出自主探索和迁移类推的空间,加强了对计算法则的归纳与概括。

12、(教材未给出完整的计算法则) 4.口算、估算、笔算教学相互配合,突出 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四、具体编排,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 充分运用主题图, 主题图,借助小棒图,直观地认识3个20是60 体现算法多样化, 整十数乘一位数,教材修订后增加的例题,为笔算乘法和除法试商作准备。 通过小棒图展示算理 体现算法多样化, 两位数乘一位数,算法多样化 第一次出现乘法竖式 说明计算过程中每一个数的含义 三位数乘一位数,利用迁移类推, 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增加小棒操作,帮助理解“满十进一”的道理 增加未简写的乘法竖式 “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结合操作

13、特别关注满几十进几这一难点, 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提高两种估算方法估算积的范围,再精确计算 自主探索计算方法 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两次连续进位和三次连续进位,迁移类推解决,两位数乘一位数,两次连续进位,通过讨论交流,逐步归纳计算法则。 增加说明“在乘法里,乘数也叫做因数。”为第二学段教学“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作准备。,为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作准备 利用乘法的意义得出结论(0X0在数学理论上只是一种补充规定,不宜过多解释) 注意区别0的加法和乘法的不同, 有关0的乘法,用估算判断精算结果 类推出计算方法,注意个位不满十时,十位要用0占位,加强对比练习。 数感的培养, 因数中间有

14、0,简便书写方法 注意一位数的书写位置,积末尾0的个数。 渗透了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 因数末尾有0,估算的意识 估算的方法 第一次出现约等号, 用估算解决问题,数形结合,分析信息 呈现分步计算和列综合算式两种方法 对比例8和想一想,建立数学模型,掌握解法 渗透正比例思想, 解决问题 (归一),数形结合,分析信息 出现综合算式 建立数学模型 渗透反比例思想, 解决问题 (归总),五、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采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的学习方式,经历探究计算方法的过程。 2.注意各种计算方法的结合,在日常教学中 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选择合适的 算法的意识和能力。 3.重视基础知识的

15、教学,保证一定的训练量。,第八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教学内容 1.分数的初步认识 2.分数的简单计算 3.分数的简单应用,三、编排特点 1.合理确定认识分数的起点,逐步加深对 分数的认识。 2.加强用分数解决问题的教学。 3.结合生活经验,借助直观和操作认识分数。,四、具体编排,体现分数的产生源于生活实际的需要 引出对单元内容的学习,为例题教学提供现实情境, 主题图,分数概念的基本要素 “分的对象”“平均分” 借助面积模型(加强) 初步认识分数 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在理解产生的分数时,可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折一折,画一画来体会分数的具体意义。, 认识几分之一,用“形”表“数” 进一步巩固分

16、数的意义, 用不同的方式表示1/4,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进一步巩固分数的意义 通过小精灵的提问引导学生发现分子是1的分数的比较方法,认识四分之几 认识十分之几 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渗透分数单位 完善学生对分数的认识, 认识几分之几, 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进一步巩固分数的意义 出现6/6,为学习1减去几分之几作准备 指导体会同分母分数的比较方法,加强分数含义 借助直观 说理的方式, 分数加法,加强分数含义 借助直观 说理的方式, 分数减法,直观展示算理 自主探究 加强观察 发现规律, 1减去几分之几,多个同一事物组成的集合作为单位“1”,集合中部分元素与整个集合的关系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进一步认识分数,在具体活动中直观感受 加强活动前的准备和指导 用数学语言描述动作过程和结果,解决问题的前提 利用分数的含义 借助直观图进行分析 应用整数除法计算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五、教学建议 1.注意通过多元表征之间的转换,逐步加 深对分数的认识。 2.借助多种直观模型和操作,理解分数的 含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