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严下吏而不问上官贪益甚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6045563 上传时间:2020-09-2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严下吏而不问上官贪益甚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精编】严下吏而不问上官贪益甚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精编】严下吏而不问上官贪益甚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编】严下吏而不问上官贪益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严下吏而不问上官贪益甚(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严下吏而不问上官贪益甚严下吏而不问上官贪益甚 我们首先要把这句文言文白话一下,大概的意思就是:“严惩下级官吏贪赃,而不追究和问罪上级官员的贪赃,那么贪赃就越严重!” 这个话题有点沉重,涉及到政治,官场。治下先治上,正人先正己。良好世风的形成,虽然人人有责,但其关键不在下而在上。对此,先贤早已论之凿凿。管子中有“治官化民,其要在上”之说,孟子中有“君正,莫不正”之说,韩非子中有“圣人治吏不治民”之说。 实际上,“贪官”这个概念永远是“对上”而不是“对下”的,“治贪”的重点不应是放在基层工作人员身上,而应是放在一个部门的负责领导身上。上级的作风是下级的指南,领导的言行是普通公务员的仪范。一个贪婪的

2、领导在位,整个部门的行政作风都会趋向于贪,作为一个下属,他如果不与贪污同流合污,清正并积极而为,改变部门作风,他的命运是可想而知的。上贪而下乱,这是一种必然。 在古代,执法的最终效果决定于皇帝个人。“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法在君主眼里只是统治之工具而已,皇帝对于法可以“取舍在于爱憎,轻重由乎喜怒。爱之者,罪虽重而强为之辞;恶之者,过虽小而深探其意”。那时的贪官污吏认识到这一点,不畏法而畏皇帝,通过奉迎皇帝“苞苴或累万金,而赃止坐铢黍;草菅或数十命,而罚不伤其毫厘”。皇帝带头违法,上梁不正而下梁必歪,法律不能实行是理所当然的了。封建法律自身的特权性使执法效果大打折扣。众所周知,封建法律是特权法。

3、孟子曾告诉当权者“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巨室就是大贵族大官僚),因此各代对“巨室”采取的是八议、上请、官当、减、免、赎等特殊优待政策。这是因为统治者要求臣下首先是“忠”,其次才是“廉”,皇帝对于自己的亲信当然要网开一面,只有其对自己或本阶级利益有严重危害时,才动用法律这个专政武器把这些人的权利囿于一定范围内。在这种容忍贪污的条件下实施法律,即使惩贪有法,法律也只会产生更坏的结果。 近来,以周恩来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我们党和人民,开创了新时期廉洁公正的优良传统,广大人民称颂周恩来是“无私垂典范,磊落有谁伦?胸怀四海事,心贴八亿人”。“光明磊落玉无瑕,沥血勤躯为人民”。“鞠躬尽瘁死不

4、已,名垂青史万古传”。近些年来全国人民学习的孔繁森和河南省登封市公安局长任长霞,他们的浩然正气,光明磊落,浩然正气正应了孔子的:”夫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而正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 而号称建国以来查处的最大卖官案原黑龙江(正厅级)马德卖官受贿案。据中国青年报消息,此案涉案官员达265名,其中包括原国土资源部部长田凤山、黑龙江省原政协主席韩桂芝等众多高官以及绥化市下辖10个县市的众多处级以上干部,仅绥化市各部门的一把手就有50余人。这就是:“严下吏而不问上官贪益甚”的典型体现。 反腐倡廉,在于惩贪,“依法治贪”。利用法律严惩贪官污吏,对于包庇贪官污吏的大官,则更要严惩,如果执法的官员

5、有法不依,对下严,对上宽,则法令愈严,贪脏枉法者愈多,社会秩序就愈混乱。”屈原的“深思高举洁白清忠”。乃官清则民清。岳飞后背刺字“精忠报国”,乃官正则兵正。 现在,由于党员领导干部在党组织和全社会中所处的特殊位置,他们理应首先在作风建设方面起好表率作用。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正人须从正己开始。古人说得好:“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要切实按照小平同志关于“为了整顿党风,搞好民风,首先要从我们高级干部整起”的设想。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中有这样一条警句:“管涌如不堵,能决防洪之长堤;贪欲如不除,可毁为官之大志。”做为共产党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理应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常戒非分之想。要深刻学习胡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把搞好各级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当作推进整个党的作风建设的第一个重要环节,真正重视起来,落到实处。这样方可为做到官清,民清。官安,民安。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