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段朗读教学研究文章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4604074 上传时间:2017-11-0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3.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低年段朗读教学研究文章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低年段朗读教学研究文章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低年段朗读教学研究文章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低年段朗读教学研究文章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低年段朗读教学研究文章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低年段朗读教学研究文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低年段朗读教学研究文章(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低年段朗读教学应该怎么教朗读应达到的要求:(1)正确读准每一个字,尤其是前鼻音、后鼻音、平舌音、翘舌音,或根据地方方言特点指导容易读错的音。还要读准轻声、儿化、变调。(2)读通句子。包括不多字、不少字、不错字,不颠倒、重复字句;读准标点符号的停顿和表达的语气;读好长句子中词语间的停顿和难读的句子。(3)流利朗读,并有一定语气。低年级读书是应该有个层次的,大体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正确读流利读理解读(或有感情读)。对于低年级来说,朗读的要求不是很高,能正确读是最基本的要求。在正确的基础上,逐渐达到流利,有感情。这个“有感情”也只是“读出合适的语气”“把句子的意思读出来”。这个要求对低年级学生来说,

2、还是有些难度的,需要老师的示范和点拨指导。所以指导低年级学生朗读课文,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举几个成功的例子:例一:画家和牧童师:戴嵩听了牧童的话是怎样说的?请你们读读课文,画出他说的话。谁来读读?生:读“小兄弟,我很愿意听到你的批评,请你说说什么地方画错了?”师:如果去掉几个字,你们再读读,感觉有什么不一样?生:读“我愿意听到你的批评,你说说什么地方画错了?”生:这样说,好像戴嵩没有礼貌。生:我觉得少了“很”字,好像戴嵩不是特别真心愿意听到批评。师:那戴嵩真的愿意听到批评了?生:是啊!师:那好,请读读他的话,看怎样说也让牧童知道他很愿意听到批评,面对批评一点也不生气呢?例二:画家乡生:读“他画

3、的海那么蓝,那么宽。”师:我们看看他画的画,看他家乡的海到底有多宽有多蓝?生:他家乡的海看不到边,非常非常宽。生:大海像蓝天一样。生:大海非常蓝,像蓝色的宝石,还好像透明呢!师:所以课文中说:生:读“他画的海那么蓝,那么宽。”师:你们读出了海的蓝,海的宽。能再读一遍吗?让我们再欣赏一下他家乡的大海的美丽吧!例三:三个儿子生:读“谁也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师:妈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呢?生:说他嗓子好。师:好到什么程度呢?生:谁也比不上他。师:你是这样读的,“谁也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想听听老师怎样读吗?看看我们谁读出了她妈妈要说的意思。师:“谁也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怎样读是夸他?生:老师这样读是

4、夸他,说他谁也比不上。低年段古诗教学三法提要古诗因其语言精炼跳跃,意蕴深远,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低年级学生阅历浅,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因此在第一学段的古诗教学中应注重整体感悟,体验情感,以中心字辐射全诗,以全景图贯穿全诗,以想象点激活全诗,如果过早强调抽象的“透彻领会”,超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将扼杀其学习兴趣。古诗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一部分,与其他体裁的作品一样,都是披文得意、缘意学文的过程。但古诗没有让人一目了然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外在形式,是以语言文字塑造意象,进而以意象传达情意。而古今语言的差异,诗人生活阅历背景与学生思想感情的距离,给学生尤其是低龄学生的古诗学习带来一定难度。新课标指出“

5、第一学段: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清晰地表明,第一学段古诗教学应重在积累、熏陶感悟,而非透彻地领会。第一学段共有古诗 15 首,其中第一册一去二三里画静夜思,第二册春晓村居所见小池,第三册赠刘景文山行回乡偶书赠汪伦,第四册草宿新市徐公店望庐山瀑布绝句,以写景诗居多。这类诗歌,或勾勒意境,或写景言志,或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意境隽永优美,语言清丽洗练,风格恬静淡雅,多用

6、白描手法,简单质朴易于描摹。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知觉经验具有整体性。因此,在教学古诗时,我们要从整体入手,紧扣关键字词,在诗画中走一个来回,巧妙利用句中的留白创设情境,开展想象说话训练,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对意境的体悟。一、以中心字辐射全诗诗歌的语言不同于其他文体的语言,更偏重于韵味和灵性,其中重要的字词堪称诗歌的眼睛,抓住这些字词,采用反复诵读体验的方法,感受和再现诗中描绘的形象,走入诗歌的情境之中。回乡偶书是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名作,诗中抒发了久客伤老之情,充满久别回乡的亲切感,富有生活情趣。诗中“客”既是一个生字,又是牵动全诗的灵魂。教学这首诗时,紧扣“客”字展开,先出示日常家中来客的场景,激

7、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对做客、客人等词有感性认识,并穿插识记“客”字。再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在诗中找到带有“客”的句子笑问客从何处来。这个“客”是“客人”吗?请学生仔细读诗、观察插图,去寻找答案。孩子们马上从“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发现诗人并不是客,他只是小时候离开了家乡,年纪大了才回来,家乡口音没变。那为什么别人以为他是“客”呢?学生再次回到诗歌中与文本对话。就这样,课堂摈弃了逐字逐句理解诗意的传统模式,而是由点到面,牵一字动全诗,在依托文本,有的放矢的自主探究中,自然而然地了解了全诗含义。二、以全景图贯穿全诗研究表明,对低幼儿童插图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儿童字词识别的困难,阅

8、读技巧缺乏,插图可帮助儿童提取阅读需要的知识,整合阅读内容,提高阅读兴趣。第一学段的语文教材中,每首古诗都配有一幅勾画精美的插图,这成了学生走近瑰丽古文化的金钥匙。由画入诗,以画解诗,由诗及画,诗画一体,在诗与画间走一个来回。1. 入画第一册画是一首五言谜语诗,语言浅显,音调流畅,颇有情趣。要猜出谜底不难,要读背全诗不难,难的是了解画面景物及特点。在这首注音诗的左侧描绘了一幅卷轴画卷,上面有连绵起伏的山脉,有潺潺流动的溪水,有迎风怒放的花朵,有在枝头吟唱的鸟儿。上课伊始,请学生仔细观察插图,说说看到了什么,学生便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开始是看到一处说一处,只要是完整的句子,我都给予鼓励,再请他们按

9、照一定顺序,如从上到下,从中间到两边等,把整幅图描述一下。这样既培养学生有序观察、完整表达的能力,又为入诗做好准备。2.入诗在充分入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图文对应着学习,饶有兴致地循图读文,感悟诗中所描绘的一派鸟语花香的美景,从而受到美的熏陶。找找诗中写了哪几种景物?学生找到“山、水、花、鸟”这四种景物,根据原有认知,自由说说这是 的山, 的水, 的花, 的鸟,学生从颜色、形状、状态等方面进行填写。诗中的这四种景物又分别有哪些特点呢?找到“有色、无声、还在、不惊”,在现实与画面的差异中,层层深入地推理出谜底。三、以想象点激活全诗古诗行文多含蓄、曲折,常弦外有音,运笔迂曲,思维的跳跃性大,相应的留

10、白多。教学时,如能把握诗体特点,以情为主线,以想象为基点,启发学生去寻觅,补白,潜移默化地让学生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将使空白处见丰富,曲折中见深意。1把古诗读活。第四册的草是一首咏物诗,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命力。其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先让学生想象小草在生长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他们纷纷列举了被踩踏、被石压、被雨打风吹等,进而引申到小草面对熊熊燃烧的火焰时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春风看到重生的小草又会说些什么?结合师生间的对读,情感逐步深化,在一系列的想象与引读回读中,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达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目的。2. 把古诗编活。写景诗的主要特点就

11、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创设想象点,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产生移情和共鸣,从而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情感。第四册宿新市徐公店中“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语句简单直白,多数学生能轻而易举地说出它的意思,但诗句所透射出的那份童真童趣,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针对这样有画面感的诗句,可请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以“突然,一阵银铃般的笑声传入耳际,原来是一群可爱的顽童正在捕蝶。”为开头编编故事。在孩童与蝴蝶的互动中,一个天真活泼、好奇好胜,最终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形象展现眼前。3.把古诗演活。基于语文实践

12、的活动更能提高课堂效率。角色扮演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但它费时,容易造成表面热闹实际效果不佳的局面。因此,角色扮演需讲究效益,指向明确,逐步引导学生把兴趣点从学习形式转向学习内容本身。为更深刻地体会回乡偶书中诗人对时光飞逝的感叹,对重回家乡已物是人非的感慨,在理解诗意后,请学生小组合作,演一演贺知章见到家乡的孩子们的情景。想想小孩子会对贺知章说什么?贺知章又怎么回答?在表演中,出现了一幕小插曲,一位演孩童的学生见到贺知章时,开口就问:“老人家,你怎么这么老啊?”她的本意是想表达诗人年老体弱还出现在街头,可没有掌握说话的技巧,闹笑话了。此时教师的随机引导和纠正尤其重要,表演首先要立足

13、文本,理解诗意,揣摩形象,把握语言。其次要全员参与,采用“台上做表演,台下是导演”的方法,促进全员发展。再次要着力突出目标,注重动态生成,如刚才的回乡偶书一例,表演之前可介绍诗人贺知章的生平经历,在表演时才能言之有物,基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回答“你是谁?你从哪里来?我以前怎么从来没见过你?”等问题,在演完诗人与孩童间的对话后,要追问诗人的心情感受,这样的表演才是有效的,才是为深化内容服务的。古诗语言灵活跳跃,含蓄精辟,意趣无穷,教师要遵循低年级学生认知和心理特点,挖掘古诗中的留白处,调动学生原有记忆,发挥想象去加深体验,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变古诗抽象为具体,变平面为立体,由静止到动态,从而引领学生

14、感受到古诗有声有色,有情有理的丰富内涵。小学低段古诗的教与学常言道:“熟读古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诵。”可见,读古诗对一个人的文学修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古诗的教学就是注重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使学生终生受益。对小学生古诗的启蒙教学,就低年级来说,更要注意发挥多方面的作用。下面就援引北师大版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的课堂实例加以阐述。一、教学法,养能力一年级学生初涉古诗教学,未谙古诗学习之道,必须以课堂教学为阵地,授以学法,逐步培养其自学能力。1、吟一品味语言美古诗的语言美在于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因此,凡称诗,即便不唱,诵

15、读起来也朗朗上口,铿锵有力,自然而然地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在教绝句时,我先让学生自由地读。充分地读,反复地读,变着法子地读。要求读懂什么呢?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直到扫除字音字形障碍后告诉学生:古人读诗可不叫读诗,也不像我们这样读法。这个时候,我发现学生们个个睁大眼睛屏住呼吸等待着我后面的话,这应该是“学生想要学什么我就教他们什么”的时候了。我告诉学生:古人把读诗称作吟诗,吟诗时讲究音韵美和节奏美,通过平长仄短的读法显现出这种种美。接着在与学生的问答式的互动中让学生牢记普通话中的一、二声一般叫做平声,三、四声一般叫做仄声。平声读得拉长,仄声读得短暂,这就是“平

16、长仄短”的说法和读法。平声用“一”表示,仄声用“1”表示。(虽然古人吟诗时的平长仄短知识远远不止这些,比如还有人声的处理,韵脚的合辙,句间平仄的交错或相对,但是对于小学生古诗的启蒙教学,这些应该是他们掌握了基本的吟诗方法并不断内化不断积累后在一个新的层面上要学的知识了。)接着我通过古曲配乐示范吟诵,学生模仿吟、试吟,生生合作吟,师生扮演古人吟的种种激趣手段把学生带人一个吟诗的天地,带人一个感受古诗语言音韵美的天地。2、赏感受画面美。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评论唐代大诗人、画家王维(摩诘)的蓝田烟雨图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可见诗与画是有共同点的。如诗与画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意境美等等。因此,许多著名诗人的诗句,常常被人选做绘画题材。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