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评书法作品的几个问题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4603580 上传时间:2017-11-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3.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赏评书法作品的几个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赏评书法作品的几个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赏评书法作品的几个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赏评书法作品的几个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赏评书法作品的几个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赏评书法作品的几个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赏评书法作品的几个问题(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赏评书法作品的几个问题如何赏评,整体框架是怎么的?这就是一个赏评体系问题。书法艺术是书法家与欣赏人之间的审美交流。书法赏评就是书法家把自己对美的感受、体验、认识和创造,凝聚、结晶于他的作品,欣赏者则通过作品来分析、体味、印证和检验书法家的创造,从而产生出自己的审美判断。由此书法赏评离不开赏评主体(欣赏者)和赏评对象(书法家及其作品)两个方面。一、赏评主体:赏评过程与赏评结果始终受赏评主体的四大因素影响着。1、审美感悟力。它是赏评主体的感性认识,先天因素占很大比重。这也是赏评深化极为重要的基础。当然后天的熏陶也有利于感悟力的提高。“屋漏痕”、“锥划沙”等都是感悟力的反映。2、情感体验。它是赏评主

2、体面对书法作品所产生的主观体验和感受,是在原初感知(感悟力)之上的精神体验。它一方面推动赏评者展开想象的翅膀,对赏评对象进行审美补充和再创造;另一方面,激发书家的创造欲望。一句“奔蛇走虺势入座,骤雨旋风声满堂”不仅反映了赏评者的艺术想象力,也推动了创作者的创作激情。3、人生阅历。夏云出峰,担夫争道,观公孙大娘舞剑器等等都是因外界事物的触发使书法家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启发。苏轼一生的跌宕起伏、南北游历成就了多少佳作!赏评者的阅历和见识对赏评品位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4、艺术素养。对书法史、艺术史及其相关知识的掌握,乃至文、史、哲等的文化修养都是书法赏评重要的条件。二、赏评客体。理性把握赏评客体的情感

3、内蕴、艺术素养、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及风格特点是书法赏评的主要方面。 1、情感内蕴。书法家倾注于书法作品中的情感内蕴是其作品中最富感染力和最动人的因素,最容易引起情感上的交流和共鸣。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等。2、艺术素养。书法家的艺术素养在书法作品中更集中表现在其所蕴含的书卷气上。历代书家都十分注意自身学问的蒙养,而且在评价阐述其对书法艺术、书法创作的观点时充分给予显现。3、审美创造。想象力和创造力是艺术家进行创作的最重要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想象是通过对表象的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的心理过程来实现的,而推动它实现的主要因素是书家对艺术、对创作作品的真情实感。4、风格。形成艺术风格的

4、因素主要是主客观两方面。书法家的基本功力、艺术修养、审美素养、生活阅历、气质、禀赋、学识等是主观因素;书家所处的社会环境、时代风尚、人文环境及艺术气氛是客观因素。那么赏评一幅作品,我们应该把握哪些基本要素和赏评标准呢?一、书法赏评要素1、技术层面。也可称为表现手段,指构成书法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它体现出书法家的基本功力、审美水平和创作追求。主要包括用笔、结构、章法和用墨等。用笔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1)笔法:运笔的方法,诸如起笔、收笔、圆笔、方笔、中锋、侧锋、露锋、藏锋、提按、转折等。(2)笔力:是指书法线条的张力和韧力,它体现的是内在的坚韧灵活之力。“屋漏痕”、“折钗股”、“力透纸背”均是形

5、象比喻书法的内含之力。(3)笔势:点画间所自然生成的气势。它不完全靠牵丝或引带表现,笔断意连同样可以造成浑然一体的效果。(4)笔意:书法家蕴含在点画间的意趣兴味,是通过仿佛自己会说话,有生命活力的点画来表现书家的兴致的。这一点使用笔开始向精神内涵方面过渡。 结构也称结体,是点线所构成的书法艺术中第一级基本单位,是汉字组成的开始。象疏密、虚实、欹正、均衡、聚散、开合、响应等关于结体的赏评用语很多。章法,指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整体关系,它注重字间的顾盼和照应,行间的连贯与畅达,注重建立在丰富变化基础上的和谐完美。用墨也称墨法,指为了使作品中能够体现出来浓、淡、干、湿、枯、润等效果,使笔、墨、纸在相

6、对作用过程中产生的墨色变化,从而在黑白两色中增添出“五色”效果,更加体现书法艺术感染力。2、精神内涵。是书法艺术创作和赏评中最为复杂的部分,也是赏评主体最感兴趣的部分。“字如其人”、“字如心画”就是对作品精神内涵的常用评语,而且书法赏评家们关于这方面的理论点评浩如烟海,其用语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作品的精神内涵与点画线条是互为一体、水乳交融的,我们一般是从技术层面的赏评过渡到精神内涵的分析。象王澍的“筋骨血肉”说,蔡邕的“九势”等都是想通过描述来反映书家的主体生命。书意是赏评书法作品的又一要素。它是指书家的情感倾注和创作意境的完美融合。“八面生姿”的风貌也只有天资超人、意趣真率而放纵颠逸的米芾

7、才能拥有。二、书法赏评标准1、独创性。书法家创作的一件作品应该是一个新生命、新世界,把赏评者带到一个新意境。所以具有独特的创作特点是书法赏评的标准之一。2、自然流露性。装腔作势、矫揉造作、虚伪粉饰不是艺术,有真性情、胸臆的自然抒发才是有生命力的。3、艺术的审美性。雄强的、秀雅的、放逸的、粗犷的、经典的、民间的、豪放的、婉约的、飘逸的、沉雄的等等都是对书法作品的整体审美评价,当然,由于时代风尚不同,对不同作品的风格的评价都会打上时代的烙印。赏评中的还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几个深层次问题?1、书法何以为美?书法艺术将许许多多矛盾的方面恰如其分地统一在一起,一件书法艺术作品所包括的对立统一因素越多、越深刻

8、,它所体现的美就越丰富。对立统一表现在书法上包含面很广,从具体技法到意境,从形式到本质,无不含有矛盾。从泥污本体上去分析,主要表现在用笔、结体、用墨、章法上。(1)运笔有“虚”与“实” 、 “提”与“按” 、 “藏”与“露” 、 “轻”与“重” 、 “落”与“起” 、 “逆”与“顺” 、 “伸” 、 “屈” 、 “行”与“止” 。表现在作品上有“光”与“涩” 、 “粗”与“细” 、 “实”与“飘” 、 “软”与“硬” 、 “方”与“圆” 、 “刚”与“柔” 、 “连”与“断” 、 “抑”与“扬” 、 “行”与“止” 、 “劲”与“媚” 、 “险”与“夷” 、 “郁”与“畅”等等。(2)表现在结

9、体上,有“疏”与“密” 、 “借”与“让” 、 “欹”与“正” 、“离”与“合” 、 “顾”与“盼” 、 “向”与“背” 、 “松”与“紧” 、 “肥”与“瘦” 、“平”与“险”等。(3)有墨的“浓”与“淡” 、 “胀”与“收” 、 “干”与“湿” 、 “浮”与“沉” 、 “润”与“苍”也是书法形式美的重要原则。(4)章法上就更加千变万化了,但“虚”与“实” 、 “黑”与“白” 、 “疏”与“密” 、 “主”与“次” 、 “连”与“断”等基本因素的处理得当,从大处、从整体着眼,其规律也不难掌握。2、如何把握书法中的“度”呢?萧衍在答陶隐居论书中说:“点掣短则法臃肿,点掣长则法离渐,画促则势横,

10、画疏则字形漫;拘则乏势,放可少则;纯骨无媚,纯肉无力,少墨乏涩,多墨笨钝。 ”书写过程中用力过猛,则失之野,力之不利,则失之柔。结体的巧拙、正斜、疏密、松紧、平险、速和、增减、向背、避让,用墨的浓淡、干湿、胀缩、苍润、沉浮,章法的虚实、连断、主次、黑白、疏密、纵横、正偏等一切对立因素,经过“中和”协调在一起,显示多层次多角度的美。3、什么是书法维性?书法维性是书法美学现象,它从艺术审美角度出发,按科学的概念去认识书法。书法是平面的艺术,它首先具有左右高低的二度空间,这不难理解。它还有三度空间的立体感,首先笔画要求浑圆,有厚实感,凡优秀作品的线条无不具有立体的感觉,这是由书法作品自身与欣赏者共同

11、创造出来的。其次,由于用笔的虚实、浓淡,使作品呈现出具有层次的空间感,线条不同程度地从纸上跳出来。书法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具有时间性,也可以说是运动感。书写者要从第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按顺序进行,之间由于运笔的变化莫测,使线条呈现出强烈的节奏感,像音乐旋律、有着或优美、或壮美的律动感。书法是具有四维性的独特东方艺术形式。4、什么是书法的“神采”?所谓神采,就是指书法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神气和风采。精神是要通过一定的形体来表现的,形是精神之所依托,没有形,神也就无从谈起了。当然,没有神就是僵死的形。当然,有神还要看气力足不足,气足则神采奕奕。所以书法上首先要求做到的便是力。笔画线条的基本要求是具有

12、弹性、笔画之间要映带照应,首尾一致、一气呵成、气脉贯连,体势灵动。5、何为“笔势”?所谓笔势,就是指写字时毛笔的走向、趁势及书法作品的点画、结构、章法等书法的组合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动态形势。其次,再现书法美的另一主要形式是笔力,它也是由笔势决定的。书法作品是否是较高的审美价值,关键在于其是否气韵生动,是否能表达出深刻的意象性和思想情绪,决定气韵生动、决定意象性思想情绪就是笔势。如:竖画横下、横画竖下” “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无往不回,无垂不缩”都是讲的笔势。6、苏轼说的“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缺一不为成书也。 ”是什么意思?仅有骨肉,也可能是一具僵尸,要具有生命,非具有“神”不可。但“神”要通过骨血肉表现出来。 “血”主要是指墨,枯湿浓淡应处理得当。 “骨”及是用笔之提按达到了一定的力度。 “气”是笔画间、字间、行间的形断间连的内在联系。 “肉”即笔画中圆润丰满程度。总之,应处处在流动,处处积蓄着力量,而这一切,又必须统一于一个完整的基调之内,形成和谐之节奏,就像音乐中的旋律。 (包世臣艺舟双楫 “北朝人书,落笔峻而结体庄和,行墨涩而取势排宕,万毫齐力,故能峻,五指齐力故能涩。 ”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