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择业问题---数学建模

上传人:日度 文档编号:146031247 上传时间:2020-09-2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择业问题---数学建模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大学生择业问题---数学建模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大学生择业问题---数学建模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大学生择业问题---数学建模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大学生择业问题---数学建模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生择业问题---数学建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择业问题---数学建模(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大学生择业问题摘要: 对于面临择业选择的毕业大学生来说,如何在诸多工作中做出最优选择至关重要。层次分析法为我们提供一种比较可靠且客观地方法。 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是在考虑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单位今后的发展前景,本人的兴趣爱好,单位所处的地域,单位的声誉,单位的经济效益、工资与福利待遇,六个准则时,如何在具体的工作中做出最优选择。根据层次分析法,我们可以将这一定性问题转化为定量问题加以解决。应用萨蒂提出的“9标度法”,为两两不同的要素比较结果赋值,建立比较对称逆矩阵,进而求得各要素所占权重。在实际计算过程中,我们分别计算目标层与准则层、准则层与决策层之间的权重,进而建立目标层与决策层之间的联系,

2、为最终决策提供依据。必须强调的是,在应用层次分析中必须进行一致性检验,以确保结果的可靠性。经过分析,我们最终选择长安汽车公司,过程一致性均通过检验。通过题目的分析与求解,我们看以看到层次分析法系统性、实用性、简洁性的优点,同时可以发现这种方法的缺点。尤其是在建立成对比较矩阵时,人为主观因素对整个过程的影响很大。为克服这个缺点,我们对层次分析模型进行适当的改进,引进了“三标度法”和最优传递矩阵法,简化判断过程,减小在判断模糊性关系时的误差。本模型成功地解决了该毕业生的就业选择问题。模型推广后,易于用于实际生活中的工作选择,填报志愿等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和实用性。同时,其中采用的层次分析法是解决

3、离散模型的普遍方法,在产业结构,教育,医疗,环境,军事等领域,得到了成功的应用。 关键词:就业、层次分析法、9标度法、决策、三标度法、最优传递矩阵法 一、问题重述 面对毕业与就业,每位大学生都将做出决策和选择。相关调查表明,大学生选择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有:(1)进一步深造的机会,(2)单位今后的发展前景,(3)本人的兴趣爱好,(4)单位所处的地域,(5)单位的声誉,(6)单位的经济效益、工资与福利待遇。结合自己的观点及具体情况,选择三个(或三种类型)的单位,建立决策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方法)。 二、问题分析在此问题中,大学生在选择合适的工作岗位时需要兼顾多个方面的因素,而这些因素之间存在着或多或少

4、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例如此题中的(1)进一步深造的机会,(2)单位今后的发展前景,(3)本人的兴趣爱好,(4)单位所处的地域,(5)单位的声誉,(6)单位的经济效益、工资与福利待遇等。同时,若我们给出具体的工作岗位,并提供该工作岗位的这六个方面的信息,供客体选择时,客体对于具体的工作岗位在这六个方面的偏重也会有所不同。我们注意到,人在这个选择的过程中,并不能给出确切的量对自己的选择进行准确的描述,即人是凭借“感觉”进行选择的。“感觉”是一个模糊量,这种模糊量仅对于单层单一因素比较下的选择具有现实意义,而对于类似此题的情况就显得很难操作了。这时,我们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将“感觉”这一模糊量进行量化

5、,从而得出各层因素以及各目标之间的“量化关系”,使得它们的比较具有实际意义并具有可操作性,从而帮助我们选择出最合适的工作岗位。而层次分析法的特点是在对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尤其适合于对决策结果难于直接准确计量的场合。显然,层次分析法很好的适用于该问题。(1) 利用层次分析法,我们将此问题分为三层:第一层:对可供选择的工作的满意程度;第二层: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单位今后的发展前景,本人的兴趣爱好,单位所处的地域,单位的声誉,单位的经济效益、工资与福

6、利待遇 六个选择参考因素;第三层我们选择三个实际的工作岗位。(2) 在第二层以及第一层、第三层的各个量间进行“两两比较”,并采用萨蒂(Saaty)给出的“9标度法”取值。如取:和,要比较它们对目标的贡献大小,则取它们的比值按照以下标准进行赋值:,认为“与贡献度相同”;,认为“比的贡献略大”;,认为“比的贡献大”;,认为“比的贡献大很多”;,认为“的贡献如此之大,根本不能与它相提并论”;,认为“/介于2n-1和2n+1之间”;,当且仅当时。(3)专家利用上述准则进行打分,并对打分结果进行几何平均值的计算,得到的平均值矩阵作为迭代矩阵进行迭代,得到各层权系数。(4)对结果进行一致性评估,若偏差较大

7、查找原因并进行修正。三基本假设1. 每一层结点所提出的参考量涵盖对目标选择最重要的所有因素,其他实际中潜在的因素对结果的影响微乎其微。2. 专家对选项的评分等级完整且可化为离散量。3. 专家打分具有较为科学和正确的可参考性;4. 毕业生完全可以胜任这三个工作单位的工作。四模型的建立与求解针对题目要求,应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模型。层次分析法(AHP)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Saaty)于上世纪70年代初,为美国国防部研究“根据各个工业部门对国家福利的贡献大小而进行电力分配”课题时,应用网络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这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系统化、层次化

8、的分析方法。对这个问题我们分析过程如下: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第一层:目标层Z,即对可供选择的工作的满意程度Z;第二层:准则层A,即进一步深造的机会A1、单位今后的发展前景A2、本人的兴趣爱好A3、单位所处的地域A自写出三人OZU4、单位的声誉A5、单位的经济效益、工资与福利待遇A6;第三层:方案层B,即长安汽车公司 B1、创新诺亚舟电子(深圳)有限公司B2、上海精思机械设备公司 B3.建立结构图为:上海精思机械设备公司 B3创新诺亚舟电子(深圳)有限公司B2长安汽车公司 B1 单位所处的地域A4 进一步深造的机会A1 单位今后的发展前景 A2 本人的兴趣爱好A3 单位的声誉A5单位的工资与福利

9、待遇A6对可供选择的工作的满意程度Z2.构造成对比较矩阵首先,写出目标层与准则层成对比较矩阵分别为:(每一格表示,即横行对应值比竖列对应值之比)ZA1A2A3A4A5A6A1113 4 1/2 1/3A21141 1/2 1/4A3 1/3 1/41 1/2 1/3 1/5A4 1/4 1 21 1/2 1/3A5 2 2 3 2 1 2A6 3 4 5 3 1/2 1 同样地方法,可写出目标层C与准则层B之间的成对比较矩阵分别为: Z B1 B2 B3 B1115 B2113 B3 1/5 1/31Z B1 B2 B3 B1124 B2 1/213 B3 1/4 1/31 Z B1 B2 B

10、3 B11 1/2 1/3 B2211 B33 11 Z B1 B2 B3 B1134 B2 1/312 B3 1/4 1/21 Z B1 B2 B3 B11 25 B2 1/21 2 B3 1/5 1/21Z B1 B2 B3 B1135 B2 1/31 2 B3 1/5 1/21 3计算层次单排序的权向量和一致性检验由已知成对比较矩阵 A,利用matlab编程求得A相对于目标层Z的权向量为: 为衡量结果是否能被接受,萨蒂构造了最不一致的情况,几对不同的矩阵的n的比较矩阵,采取1/9,1/7,7,9随机取数的方法,并对不同的n用100-500的子样,计算其一致性指标,再求得其平均值,记为RI

11、.参考随机一致性指标为:n1234567891011RI000.580.901.121.241.321.411.451.491.51计算矩阵A的相关数值:CI= 0.0719 ,RI=0.90 ,CR=CI/RI=0.07710.1。 则认为矩阵A通过一致性检验。同样,对成对比较矩阵也可用上述方法分别求的相对于A层的权向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如下:A1234 5 60.4806 0.5586 0.6251 0.1692 0.64860.59540.4058 0.3195 0.2384 0.3875 0.22960.27630.11400.12110.13570.44330.12200.128

12、30.0143 0.00900.0090 0.00900.00170.00280.580.580.580.580.58 0.580.02470.01550.01550.01550.00290.0048由计算结果可知,、B5、B6均通过了一致性检验,则其对应权重皆可以接受。4计算层次总排序权值和一致性检验 以上已经求的准则层A对目标层Z的权重及方案层B对准则层A的权重,由此得到方案层C对目标层Z的总层次排序权值, A层B层B层总层次排序权值=0.1626 =0.1210 =0.0479 = 0.0975a5=0.2738a6=0.2973B10.4806 0.5586 0.6251 0.1692 0.64860.59540.5468B20.4058 0.3195 0.2384 0.3875 0.22960.27630.2988B30.11400.12110.13570.44330.12200.12830.1545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比率为:=0.01040.1所以层次总排序通过一致性检验,故可用作为最后的决策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