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综合练(4)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6028611 上传时间:2020-09-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 综合练(4)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政治 综合练(4)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政治 综合练(4)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政治 综合练(4)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政治 综合练(4)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政治 综合练(4)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 综合练(4)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新人教版必修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课综合练一、选择题1放鞭炮是我国春节的传统习俗。近年来,很多地方相继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其中有环保、安全等因素,但很多人觉得不放鞭炮,便没有了年味,传统在被淡化。让春节在新时期下,用新的方式与传统韵味相结合,这样过年才会变得有意义。春节放鞭炮是()A对传统习俗的继承B一种封建迷信活动C对传统思想的继承D一种落后的过节方式解析:选A。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过节燃放烟花爆竹属于传统文化中的传统习俗,故A正确,B与题意不符,C、D理解错误。2中国的传统绘画与诗歌、散文、楹联、书法以及篆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形成了诗、书、画一体的艺术形式,成为与西方艺术风格迥异的东方艺术的代表形式

2、之一。这表明()A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性B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C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D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解析:选D。从题干可以看出,中国的诗、书、画一体的艺术形式与西方艺术风格迥异,这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故选D。其他选项均与题意不符。3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充满了糟粕,阻碍了中国的发展。这种观点()正确。传统文化阻碍了个人和社会进步错误。对待传统文化应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错误。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不能以偏概全正确。必须全面否定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才能发展ABC D解析:选C。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变迁,就会促进社会的发展,故应批判继承,符合题意,故选C。传统文化有精华与糟粕

3、之分,表述有误。4. 目前顶尖的设计师都倾向于把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理念结合起来,既展现了中国灿烂的文化,又弘扬了现代理念。这说明文化发展应该()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发挥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摆脱传统文化的羁绊A BC D解析:选A。传统文化有精华与糟粕之分,其作用具有双重性,观点错误。发展先进文化应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说法错误。5下边漫画启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 A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B全面继承,古为今用 C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D首先发展,然后继承解析:选A。漫画的寓意是要对传统戏曲进行批判继承,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A正确。B错在“全面”。C不

4、符合漫画寓意。D错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不分先后。6在当代,“共享经济”是指民众公平、有偿地共享一切社会资源。此种共享在发展中会更多使用移动互联网为媒介。移动互联网()是文化传播的物质载体具有超越时空的特点深刻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必然取代一切传统传媒 A BC D解析:选A。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说法错误,排除含有的B、C、D选项。7“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死后也要保有尊严”受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每200万人中只有1个人愿意死后捐献器官,而在发达国家这个人数平均是中国的100倍。这说明()思想运动往往会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的发展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

5、社会发展要求的内容要加以改造或剔除传统文化如果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就会起到阻碍社会进步的消极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A BC D答案:C8村落,作为我国乡村文化载体,孕育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承载了中国悠久文化的历史和脉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见证人。当我们毁灭村落时,也许会毁灭埋在下面的文化脊梁和精神家园。这警示我们()A必须保护一切村落文化B对传统文化要有敬畏之心C要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D村落文化的消失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不值得可惜解析:选C。材料启示我们要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C符合题意。A、B、D观点错误。9随着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

6、网络电视、手机报、电子书等新媒体日益深入人们的生活,催生了数字出版等新的文化产业。这说明科学技术是()文化创新的不确定因素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文化多样性产生的根源推动大众传媒发展的基础A BC D解析:选C。随着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深入生活,说明科学技术是推动大众传媒发展的基础,正确。科学技术催生了新的文化产业,说明它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错误、正确。技术是文化的具体内涵之一,而不是文化多样性的根源,排除。10中国传统的节日大多产生于农耕时代,随着社会的变迁,其赖以生息延续的文化土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习俗已经不适应这个时代,也无法吸引现代人的关注。这表明()传统文化相应内

7、容应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当前已没有传播、继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我们要取传统文化之精华,去传统文化之糟粕对传统文化中落后、腐朽的东西,必须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 A BC D解析:选C。说法明显错误,排除含有的选项。11“杯小乾坤大,壶中日月长”,中国的酒文化有千年的历史。中国人自古就有“无酒不成席”“酒逢知己千杯少”的说法,然而今天众多的酒驾惨案却不得不让人们反思我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可见()A传统文化对今天的中国社会发展仍具有积极的影响B经济、政治的变化决定着传统文化的发展C对待传统文化必须要“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D面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解析:选D。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取其精华,

8、去其糟粕”,要批判地继承,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表述不科学。12中国姓氏经历几千年的发展,至今仍在凝聚力量、促进团结、拼搏进取、传播文化等方面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这主要说明了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其中的优秀思想,今天仍然显现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中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现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标志A BC D解析:选A。我国姓氏文化至今仍在凝聚力量、促进团结、拼搏进取、传播文化等方面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表述符合这一主旨;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表述错误。二、非选择题1

9、3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八月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正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与元宵节、端午节并称为三大传统佳节。两汉时已具雏形,时在立秋日。唐出现观月、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北宋太宗年间,始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八月是作物收获季节,庆丰、贺团圆、“花好月圆人寿”便成了中秋节的主题。中秋节合家团圆,月亮升起时,献月饼、瓜果以祭月,古风延续至今。(1)材料中提到的“中秋节”“元宵节”“端午节”属于传统文化的哪一方面的内容?(2)作为传统文化,这些节日有什么共同特性?在当前发挥着怎样的作用?(3)对这些传统文化,我们是应该一概保留,还是全部抛弃?答案:(1)都属于传统文化中的传统习俗。(2)这些传统习俗,

10、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它们都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在当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习俗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习俗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和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3)既不能一概保留,也不能全部抛弃。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祖国的传统习俗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14山东省教育厅下发的关于规范中小学传统文

11、化课程实施和专题教育活动内容的通知提到,一些中小学开展中小学生经典诵读活动时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对诵读活动的内容研究不深,分析不透,甄别不够,致使一些带有糟粕性的内容流入学校,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腐蚀了中小学生的心灵,造成了很坏的负面影响,引起社会和家长的强烈关注。为此,要求中小学要认真甄别和筛选优秀传统文化,原则上应以地方课程传统文化规定的学习篇章作为诵读的主要内容,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内容。从文化传承与发展角度,说明山东省教育厅这一举措的合理性。解析:本题指定的答题范围是“从文化传承与发展角度”,因此应围绕文化的传播、继承、发展与创新进行回答。山东省教育厅要求“认

12、真甄别和筛选优秀传统文化”做到了批判继承,同时也充分发挥了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答案: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山东省教育厅的这一举措,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有利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山东省教育厅出台的措施,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有利于促进传统文化与时代内容的结合,实现传统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山东省教育厅出台的措施,有利于通过教育,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的长远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