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春》教案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6024818 上传时间:2020-09-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1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春》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春》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春》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春》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春》教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世纪教育网春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掌握课文写景方法:抓住江南春天特点来描写景物;分层次写出春景画面。B.理解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C.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经过朗读训练,要使学生能读出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感情。(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写景散文的方法并运用于写作中。(3)情感目标 深刻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的描绘,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建设人类美好的春天而发奋努力的崇高理想。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教学重点

2、:1、 从作者的观察思维中学习描写景物的一般方法。 2、 掌握阅读和欣赏优美文章的方法,初步形成自学这类文章的能力。 3 、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学习用美的语言来表现景物的美。2、学习作者的写景方法。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营造出自然、美丽、温馨的春天,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2、朗读教学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因此,将各种方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3、探究讨论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写作成功之法。学法指导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自主评价老师范读的

3、过程中,学会如何朗读抒情散文,体会春的优美意境;在分小组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获得研读、精读、品读的学习方法,品味文中传神的语句。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录音机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1扫清字词障碍。2理清课文写景的层次。3分析课文的第一部分和 第二部分的“春草图”“春风图”,体会同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一、导入(放几张春天景物图片,让学生回答这是哪个季节的景物,)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你知道有哪些诗句写到了春天吗?例如:诗人杜甫在绝句:“两个黄鹂鸣

4、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王安石在泊船瓜州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孟浩然的春晓描写春天的古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 贺知章咏柳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唐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宋 志南和尚绝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总结:以上背诵的诗都是绝句,

5、容量有限,是取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来写春的,今天学的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让我们来学习今天的课文春,领略大好春光。 二、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作者朱自清(18981948)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和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文字清新朴素,描写细腻,感情真切,富有自然淳厚的美,读后令人回味无穷。他热爱自然,观察自然,描绘自然,他的写景散文,无不寄托着他对大自然的无限深情。 2、扫清字词障碍。水涨zhng起来 散sn在草丛 鸟巢cho 撑chng伞 应yng和h 酝yn酿ning 披着蓑su 戴着笠l 薄bo烟 黄晕yn 抖擞su 嘹lio亮 赶趟t

6、ng儿 宛wn转3、听录音朗读,体会感情,思考问题。这篇散文从哪些方面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听了朗读,你能感觉出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吗?抒发了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4、学生放声自由朗读课文,用喜爱、欢欣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春天由衷的赞美。并理清思路。第一部分(11): 盼春 第二部分(27): 绘春第三部分(810): 赞春四、研究课文:1学习第一部分。 (1) 齐读课文第一部分。 作者为什么要连用两个“盼望着”,用一个不也同样可以表达作者期盼的心情? 明确:这种叠用,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和渴望的心情,(如我们在叫唤朋友或者父母亲的时候,叫两声往

7、往要比叫一声更加急切一些。)另一方面,也把读者的心悬起来了。(盼望着,盼望着什么?心往上提了一级, 没写,还是一个盼望着,急了,心情又提了一级, 到底盼望着什么?东风来了,为什么东风来了会让作者如此兴奋?答案还没出来,心又上了一个台阶, 最后作者才写道,“春天的脚步近了”,原来作者是在盼望春天。这就给我们读者一种渴望读下去,探究他后面到底写什么的愿望,从而引起共鸣。) 通过这样一种叠用,作者在文章一开头不仅表达了自己急切和渴望的心情,而且将读者的心牢牢的抓住,使读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什么只是春天的脚步近了,而不直接写春天到了,或者春天快到了? 明确:此时春天还没有到,所以一个“近”字非常准确

8、。把春天拟人化,写它的脚步,仿佛一个你最喜欢的人在远处向你招手,缓缓地向你走来,一种欣喜之感油然而生,让人倍感亲切。指名朗读,注意指导读出两个“着”、两个“了”的感情。体会两个“着”、两个“了”的作用。 明确:给人以非常亲切、柔和的感觉,两个“了”中又充满了喜悦之情。 第一段在全文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明确:总领全文 修辞:拟人和反复,通过两种修辞手法,表现了对春天的盼望,这是文章的总起。此时春天还没到,只是近了。接下来呢,春天来了, 2、理清课文第二部分的写景层次。 (1) 朗读第二部分(2) 讨论; 第2段和第3至7段是什么关系? 明确第2段是总写着景,宏观勾勒;第3段至第7段是 分写,微观描

9、绘。 第2段和第3至7段是什么关系? 明确第2段是总写着景,宏观勾勒;第3段至第7段是分写,微观描绘。 这一部分是怎样安排写景的层次的? 明确:先总写,从大处勾画春的轮廓;后分写,依次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五幅图画。3. 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朗读第二段。看到了山,水,太阳。(可以看出这是对春天的描绘) 从这一段开始,作者已经开始在描绘春天了,既然它已经来到了作者的面前,为什么他不开始从最细小的一草一木写起呢? 明确:这一段是对春天的一个整体的描绘。为什么会先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呢?因为这是一种视觉的规律。假如现在来了一个新同学,他就

10、站在门口,我们先会看他的什么呢?是高是矮,是肥是瘦,是黑是白,等等,然后我们才会去看他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样的鞋子,什么样的发型,等等,再接下来,我们将会看到他衣服的颜色,鞋子的颜色,甚至是品牌等等。(或者以自己第一天见面为例。) 所以,在这一段里,作者描写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生动景象。A、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一切”指没有一个例外。 “然”:的样子,是词尾,表示状态。 拟人写法,很形象很具体地写出了春天刚到时的特点。“一切”是总写,山、水、太阳是扣住“睡醒”,从大处落笔分写。B、体会“刚”字的作用。 明确:“刚”照应“春天的脚步近了”的“近”。“近”是说靠 近而未到,“

11、刚”是说已到,才到。 C、引导学生想象山“朗润”、水“涨”、太阳的脸“红”的情境。 明确:山“睡醒”的情态用“朗润”描绘,这是林木抽芽,山川变绿,使山色由暗变淡渐渐明朗,由枯干转为润泽;水“睡醒” 的情态用“涨”描绘,再现了冰消雪化后春水。太阳 “睡醒”的情态用“红”描绘,表现出春日融融的暖意。D、体会三个“起来了”的作用。 明确;照应“刚睡醒”“张开了眼”。E、本段的修辞方法及作用。明确: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刚睡醒的样子”“张开了眼”生动地表现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欣欣然”的意思是欢欢喜喜地,赋予大自然的万物以人的感情,不仅人们喜欢春天,大自然的万物也喜欢春天。太阳的“脸红”则

12、更使人感到春日的可爱。排比:使句子整齐和谐,有气势,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 (6)、在绘春中作者描写了哪些画面呢?明确: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着五幅图。(引导学生做答)4.学习春草图(1)朗读(略)本段共四个句子,各是从什么角度描绘春草的?明确:第1句是从“点”上描绘,第2句是从“面”上描绘,第3句写孩子们玩耍,侧面写春草带给人的欢乐,第4句以风衬草,从感受的角度表现春草的可爱。体会“钻”所表现的内容,弄清“偷偷地”在文中的意思。 明确:钻,写生命力。嫩,写质地。绿,写颜色。满是的,写范围。软绵绵,写姿态。“钻”表现出春草冲破土层,表现了春草旺 盛的生命力。这里的“偷偷地”是悄

13、悄地、不知不觉的意思。“偷偷地”和“钻”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教师可启发学生联系白居易的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去体会春草旺盛的生命力)。 体会“嫩嫩的”“绿绿的”和“嫩的”“绿的”有什么不同。“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的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明确:“嫩嫩的”比“嫩的”更嫩,“绿绿的”比“绿的”更绿, 准确地表现了春草“新”的特点。放在句末,单独从句子中拿出来,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了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使句子生动活泼,富有生气。读时第一个字重读,后

14、两字要轻。将“嫩嫩的,绿绿的”放回原来应在的位置,作比较朗读,体味其不同的效果。 体会“一大片一大片”给人的感觉。 明确:使人似乎看到春草遍地萌发的旺盛长势,感到了春草的勃勃生机。 作者用了哪些动词写孩子们在草地上的嬉戏?这和写春草有什么关系? 明确:用了“坐”“躺”“打”“踢”“赛”“捉等动词。写出了人们在草坪上欢快地玩耍的情景以及他们的喜悦之情。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是一幅春草欢乐图。侧面表现春草带给人的欢乐。 体会“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和“风很轻”“草很软”有什么不同。 明确:使用叠词有“非常”的意思,使语言准确生动,音节协调,节奏整齐,琅琅上口。 春草图的特征是什么呢?他是从什么角度去写的呢?写法是什么样的呢?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明确:特征是新、多、软、嫩、绿;是由物到人的角度来写的;写法上是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用了拟人的手法。你能背出古诗里描写春草的诗句么?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B、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D、天北天南绕路边,托根无处不延绵。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勃勃生机。这些景象也正映现出了作者对春天的一股强烈的热爱之情。这种用景物的描写来寄托作者感情的写法,叫做借景抒情,也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