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与规模经济分析

上传人:蜀歌 文档编号:146021643 上传时间:2020-09-25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273.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与规模经济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与规模经济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与规模经济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与规模经济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与规模经济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与规模经济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与规模经济分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与规模经济分析 内容提要 以中国四大商业银行19852002年的数据为对象,引入Cournot垄断模型对中国银 行业规模经济经营绩效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为寡头垄断型,并且存 在较为微弱的规模经济效应。因此,单纯的扩大经营规模是不可取的。但是,中国银行业的低效率 与整个国家经济发展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的不对称,以及银行业本身的改革与发展愿望和有益的 改革尝试,使得中国银行业目前的“ 规模经济 ” 还存在发展空间。所以,在不妨碍市场竞争机制的前 提下,中国银行业合理的兼并与重组将有益于社会。 关 键 词 市场结构规模经济银行业 一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

2、来,中国逐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商业银行体系,它包括四大国有银行(中国银行、 中国工 商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 ) , 10 家股份制商业银行, 200多家城市商业银行和2000多家非银 行金融机构。但就市场份额而言,排名前6位的几家银行就占了85%的资产总量和70%的存贷业务总 量 。加入 WTO后,中国政府和金融界进一步认识到增强行业竞争力与推进改革及创新的重要性。在 保证市场竞争机制的前提下,如果中国金融业通过重组改革,包括扩大业务范围,行业间的联合式股份 制经营以及跨国集团的出现也许存在着一定的发展机遇。然而由于问题的复杂性和数据处理的困难,学 术界一直对范围经济( scope

3、 economy)的效应争论不休,迄今没有定论。中国长期以来一直以存贷业务为 主(95%以上 ) , 这给范围经济的经验研究造成极大的障碍。中国一些银行是近20年来陆续建立起来的, 如果将所有银行列入本文研究对象之列,那么数据的序列将缺乏延续性和可比性。此外,将不同性质和 规模的银行放入我们的模型将使计量过程出现较大的偏差,因此,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四大银行,对其 规模经济进行研究。 本文第二部分对近期关于规模经济和市场结构问题的计量方面研究做一个简要回顾。第三部分对 3 邓胜梁:湖北大学商学院 430062Faculty ofBusiness, Brock University, Canad

4、a 电子信箱: Sheng . Dengbrocku. ca;林华: Depart2 mentof Economics, ConcordiaUniversity, Canada 电子信箱: Hu_Linalcor . concordia. ca;肖:湖北大学商学院 430062 电子信箱: xiaode hubu. edu. cn。 由于篇幅原因,本文删去了部分脚注和模型的推理过程,有兴趣者可直接向作者索取。作者感谢蒋冠博士在原始数据的收集过程中 所给予的帮助,并感谢JamesMcIntosh教授和Gordon Fisher教授在此文修改过程中提出的建设性意见以及匿名审稿人的修改意见。 本文关

5、于中国银行业的原始数据均出自 中国金融统计年鉴 19852002年。 中国的金融市场结构做进一步的分析。第四部分对古诺寡头模型(Cournot OligopolyModel)做出必要的 变型,并对模型框架进行基本的描述。第五部分依据 中国金融统计年鉴 发布的四大银行1985至2002 年间的数据,用计量经济的G MM (GeneralMethod ofMoment)方法对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估计。其间,我们 对假设进行了检验并做出数据分析。最后,给出主要结论和解释。在数据处理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高 斯X(Gauss x)软件进行编程。 二近期文献回顾 随着全球一波又一波兼并与收购风潮的涌现,众多学

6、者对此经济现象,尤其是对北美及欧洲国家的 银行、 跨国金融集团的规模经济进行了研究(Berger et al . , 1999)。多数学者认为,中小银行,特别是小 银行可以通过兼并与收购来获取规模经济效应。然而对于大银行,却是众说纷纭(Noulas et al . , 1990; Hunter et al . , 1990; Clark, 1996)。一派以美国学者为主,他们在对本国银行进行了研究之后认为:大银 行的规模效益非常有限。尽管并购的目的多数出于提高竞争力,但银行并购后的业绩并非尽如人意。如 Altunbas等(1997)提到的那样,大银行并购活动不仅其预期的成本降低、 效率提高、

7、收益增加及多样性等 目标常常无法达到,而且还存在垄断市场、 降低灵活性和损害消费者利益的可能。而以Shaffer (1993)为 代表的一派在对欧洲和加拿大的银行业进行了研究之后认为:大银行也可以通过兼并与收购来获取更大 的规模经济效应。Nathan和Neave (1989)在Panzar和Rosse (1987)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可竞争市场 (contestable market)的理论。他们认为大银行的兼并不一定会对社会福利造成危害。Booth (1996)也指 出,没有证据表明大银行的并购活动会给它们带来操纵市场价格的权力和超额的市场利润。另一派学者 综合了上述意见,认为针对不同的研究对

8、象应用于不同环境,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是导致结论迥异的主 要原因。McAllister和McManus (1993)指出,以上两派意见的结论对现实的指导作用存在偏颇。他们发 现两派意见发生重大冲突的原因是由于样本数据中银行的规模、 业务的种类以及计量方法的不同甚至是 不当造成的。 中国有学者对中国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问题进行了尝试性研究,如刘宗华、 范文燕 (2003)认为四大国有银行经历了规模不经济到规模经济再到规模不经济的过程。张清、 陈宏民(2003) 和徐传谌等(2002)也对中国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进行了研究,但他们的结论不一。我们的研究认为,单 纯的扩大规模是不可取的。本文试图对中国银行

9、业在改革和重组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及问题做一些探索 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以下是两种较典型的关于研究金融机构效率及规模经济的方法,其中一种称为EFA (The Economet2 ric FrontierApproach) ,它基于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并把明确的行为假设放到一个相对适应的结构模型中。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它应用了适当的参数模型来检测无效率的存在,例如技术无效率或是配置无效率 等;它的缺点在于找到或创建一个恰当的方程相对困难。另外用于描述技术及配置的密度方程(density function)也难以具体化。因此,在运用此方法时 ,必须进行大量的假设为之做出合理的解释。另一种方 法称为DEA

10、(The Data EnvelopmentAnalysisApproach) ,它通过线性回归的方法构造出所有样本银行或公 司的效率指数,这种方法假设不存在随机误差。尽管这种方法形式简洁,但也有三大不足之处。其一,它 不考虑公司自由配置资产并与另一行业业务有交叉的可能性(如普通银行与保险、 证券的兼并)。另外, 这种方法也没能考虑市场结构特征是在垄断还是在竞争的环境里(Kohers et al . , 2000)。其二,它假设 44期7第年50023济经界世 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与规模经济分析 目前对规模及范围经济研究的模型都存在各自的优缺点,只能说某些模型在研究一类问题时更有针对性,或数据处

11、理更完全,或 更简化或更适用于时间序列型数据等等,这在下文有进一步介绍。 估计不存在统计偏差,因此,制度的差别、 错误数据、 区域差别等不确定因素所造成的线性偏离全都归入 了无效率的范畴,因而也是不确切的(Mester, 1996)。其三,DEA方法对观测和计量误差过于敏感(Car2 roll and Ruppert, 1984、1988)。 关于金融业规模经济,有一个专门研究并购问题的分支(Altunbas et al . , 1997; Shaffer, 1993)。一 个常见的简单工具是比较并购前后的财务比率以确定规模效应或合并效率是否存在。然而,这种简单的 财务比率,如经营成本与总资产

12、比,对效率的描述是非常模糊的。具体而言,我们无法仅通过比率对并购 行为进行评价,并购前后比率的变化或不变后面掩藏了我们想要探知的种种原因:是规模、 产品结构或是 投入价格及其他。另一种方法是从建立成本模型开始,通过对并购前后成本方程中参数的估计和比较分 析来研究并购的绩效,此方法的关键在于建立恰当的成本模型。 表面看来,众多的方法和大相径庭的结论让人迷惑,究竟银行业,特别是大银行、 大的金融机构是否 存在规模经济?事实上,正如Berger和Humphrey(1991)所述:大银行存在或不存在规模经济都要把研究 对象放到特殊的环境中,即便是类似的研究环境,还要看研究的方法和范围是否具有可比性,特

13、别是研究 提出的假设、 模型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否合理及严密。 三市场结构 在阐述模型之前,有必要对市场结构进行研究,这对我们选择和建立模型有重要意义。一个传统的 结构引导行为的假设认为,由于受潜在利益的驱使,金融业扩张与兼并企图通过市场集中的方式来获取 更大的市场权力(market power) ,然后从中获取超额利润。因此传统的观点担心由此而造成的高度市场 集中及垄断利益产生后所引起的市场竞争机制的降低,从而损害社会和公众利益(Clark, 1996)。 事实上,只有当一个企业不仅拥有了大的市场份额,同时也能在市场细分中把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同 其他企业完全区别开来时,它才能操纵市场价格,并赢得

14、超额利润。这被称为相对市场权力理论(Shep2 herd, 1982)。加拿大许多学者在对巨头割据的银行市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之后得出的结论是 ,这些巨型 银行仍然保持了市场竞争力,甚至它们之间还存在并购的有效空间( Nathan and Neave, 1989; Shaffer, 1993; McIntosh, 2003)。与此相比,中国的银行市场表面上也是几大巨头寡占的格局。这样的系统结 构是否存在相似的并购空间还是已走到了规模经济的边缘?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竞争正在逐渐增强。另 外,中国的市场化经济,尤其是银行业内部的改革与重组无疑也增强了市场的竞争态势。中国加入WTO 后,面对竞争激烈的国际

15、市场和飞速发展的国内经济,中国银行业被迫进行较为深化的结构调整与改 革。随着市场的多样化,中国银行业开始学习并逐步适应在除存款与贷款业务以外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中开展新的竞争。四大商业银行在全国各大中城市都有覆盖各商业区与居民区的支行和储蓄网点,在中 国经济和民众中占据重要的专业与信誉地位。中国的国情以及存贷款业务的特殊性,使得中国银行业的 服务价格长期以来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和无差异性。这种单一的价格体制将随着银行业务的多样化及银 行之间愈来愈激烈的竞争而走向真正的市场化。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中国银行业是一个多寡头垄断的市场,但有向相对完全竞争市场发展的趋 向。鉴于不少学者对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

16、进行了大量的定性分析,本文则把重点放在经验分析方面。因 为市场结构是本文模型的要素之一,在建立模型之前,我们依据经验分析方法的逻辑,在进行定性研究的 基础上,做出市场结构的假设,即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是多寡头垄断的市场,再用实际数据来检验我们 的假设并确定所选模型是否恰当。 54期7第年50023济经界世 邓胜梁 林 华 肖 德 四模型描述 模型选取的是19852002年时间序列的数据,数据对象是中国四大商业银行的总资产、 总成本、 总 收入、 名义GDP、 年平均短期储蓄利率、 通货膨胀率及资本与服务业的价格指数。假定x是一变量,则xit 所代表的将是银行i在t时间的变量值,其中i=1, 2, 3, 4;t=1, 2, 18。 定义的变量如下:Ait=总资产(包括现金、 贷款、 固定资产净值及其他相关资产 ) , Rit=总收入(包括 来源于利息差、 证券、 投资、 租赁咨询等方面的收入 ) , Cit=总成本(包括需要支付的各类息金、 工资、 坏账 冲销、 税收等,简计总收入与净利润之差 ) , Pt= GDP变动指数,P k t=资本价格指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