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比的教案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6021259 上传时间:2020-09-2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册比的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六年级上册比的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六年级上册比的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上册比的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册比的教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 生活中的比 第 1 课时学材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百分数的意义及应用,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比奠定了基础。学情分析: 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往往比较困难。应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学习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 能正确读写比。导学策略: 联系实际 体验概念。教学准备: 表格、情境设计教师活动: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1、谈话引入(1)出示4名同学的比赛情况,这里4名同学的比赛场数是一样的,都是各赛8场。由于比赛的场数相同,可以直接比较获胜的场数吗?学生排出名次。学生活动:由于比赛的场数相同,可以直接比较获胜的场数吗?学生

2、排出名次。2、 情境延伸 感悟新知学生弄懂题意,看懂统计表。(1)如果小强和小林两人进行的四次练习的结果,每次比赛场数不同,获胜的场数也不同。那我们怎么比?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小强或小林哪次练习的成绩最好。学生体会到比较谁的速度快,实际上就是比较路程与时间的比。(2) 、出示马拉松选手赛跑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数据,以及某人骑车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数据,分别提供了三个水果摊位出售苹果的价钱的情况。学生体会到比较哪个摊位的苹果便宜,实际上就是比较总价与数量的比。(3)出示图形分类的情境。三、结合情境 教学概念1、在以上情境的基础上,教师引出“比”的概念。再次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学生用比的方式说

3、一说、写一写。2、介绍比的读法和写法。四、拓展应用 加深体验学生交流。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比?五、课堂总结 拓展延伸今天我们认识谁?它表示什么意思?课后继续找一找哪些地方还用到了比?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生活中的比教学反思 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了“比赛成绩”“速度”“水果价格”“图形放大缩小”等情境,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比的意义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

4、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但在实际中,学生记住“比”概念容易,但要真正理解比的意义往往比较困难。于是,教材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以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 教师教学用书上建议这部分内容用3课时教学,说明编者也希望教学时能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探索、体验、交流,在对“生活中的比”有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后再引出比的概念。 备课时,面对着连续呈现的四个情境,如果按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教学,则前面的课时因为没有具体的知识点会显得比较单薄,这样的课很难了解到学生的理解掌握情况。而且一节课设置了太多的情境,必然会使教学环节显得零碎,学生的思维无法深刻。另外,第四个情境“图形放大缩小”其实是要引导学生理解“比的基本性质”,虽然教材中并没有揭示这个概念,也没有出现“比的前项与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的字眼,但我想还是要引导学生发现这个规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决定把第四个情境中放到下一节课,选择前三个情境然后引入比的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