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沉降观测实施计划方案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46011698 上传时间:2020-09-25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1.7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铁路沉降观测实施计划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铁路沉降观测实施计划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铁路沉降观测实施计划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铁路沉降观测实施计划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铁路沉降观测实施计划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铁路沉降观测实施计划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铁路沉降观测实施计划方案(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录1、概述12、编制依据13、沉降观测职责24、沉降变形观测人员、仪器配置25、沉降变形观测的重要性和管理制度35.1、沉降观测的重要性35.2、沉降变形观测管理制度46、工作流程47、沉降变形测量57.1 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57.2 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67.3 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87.4 测量工作基本要求97.5 测量工作具体要求118、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容及控制要求138.1、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容138.2、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控制要求149、沉降观测技术方案14 9.1路基沉降变形观测技术方案149.2 桥涵沉降变形观测技术方案229.3 隧道沉降变形观测技术方案3410、沉

2、降变形观测资料的提交与数据管理3810.2数据录入与输出管理4011、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计划和时间4012、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质量及安全保证措施4012.1、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安全保证措施4012.2、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质量保证措施41线下工程沉降观测实施方案1、概述本标段为站前工程施工XZZQSG-2标段,位于川滇两省交界的边远山区,施工起讫里程:DK194+516.98DK230+910,正线线路全长36.393km。铁路建设等级为I级,正线为单线,设计时速为120公里/小时。主要工程数量:隧道29.6986km /8座、桥梁4.15km/14座、正线路基长2.5444km,车站3

3、座(高峰寺会让站、马家坝中间站、下坪会让站)。重点工程:长岭隧道(DK203+077.5),长度7775m,本标段施工整个隧道;斑竹林隧道(DK228+611),长度12758m,本标段施工进口段8678m。2、编制依据(1)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 号;(2)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TB10601-2009);(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GB12897-2006);(4)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8-2007); (5)工程测量规(GB 50026-2007);(6)高速铁路设计规(TB10621-2009);(7)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

4、0751-2010);(8)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2-2010);(9)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3-2010);(10)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11)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12)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13) 铁道部有关规定。3、沉降观测职责(1)严格按有关规、设计文件及叙镇公司的要求采集沉降变形观测原始数据做,对观测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和精确性负责;(2)负责沉降变形监测网的建立及其保护工作,负责各种监测设备、仪器、管线的购置与埋设及其观

5、测设施的保护工作;(3)按规定监测项目和频率使用固定的仪器设备,按固定的观测线路,进行变形与沉降全过程监测和记录,并按规定格式和容提交观测数据,确保其真实性、可靠性和全面性;(4)负责观测数据库的数据的质量检核和录入工作;(5)参与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方案的制定与修订工作,参与和配合建设单位或评估单位组织的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工作。4、沉降变形观测人员、仪器配置为顺利完成沉降变形观测任务,保证沉降变形观测系统的质量,成立以总工程师为首的监测组,在其领导下开展各项工作。根据任务责任划分,每个分部在做好平时测量工作的同时,还要做好沉降观测工作,设队长一人,测工二人。沉降观测组的组织机构如下:沉降观测人员

6、配置表所属单位职称测量职责与任务项目部总工程师组长精测队长副组长一分部测量队长负责一分部沉降观测测量员测量员二分部测量队长负责二分部沉降观测测量员测量员三分部测量队长负责三分部沉降观测测量员测量员四分部测量队长负责四分部沉降观测测量员测量员沉降变形观测仪器配置序号仪器名称规格型号技术指标用途1电子水准仪天宝0.3mm用于现场基准点的测设及沉降观测5、沉降变形观测的重要性和管理制度5.1、沉降观测的重要性无砟轨道的施工对路基、桥涵、隧道等线下工程的工后沉降、差异沉降提出了严格要求,必须保证轨道具有持久、稳定的高平顺性,以保证旅客行车的安全性、平稳性、舒适性。施工期间按设计要求进行系统的沉降变形动

7、态观测。通过对沉降变形观测数据进行系统综合分析、预测、评估,验证或调整设计措施,保证设计预测沉降与实际沉降更为接近,使路基、桥涵、隧道工程达到规定的变形控制要求,分析、推算出最终沉降量、工后沉降及差异沉降,确定无砟轨道开始铺设时间,确保客运专线无砟轨道结构的铺设质量。5.2、沉降变形观测管理制度依据施工的二等水准点及加密控制点建立沉降变形观测网,确保数据精度及准确度,确保数据汇总的及时性,计划制定以下管理制度及办法:观测元器件埋设确认制度沉降变形观测技术交底制度观测元器件保护制度观测基准点、工作点复测制度变形观测数据复检制沉降变形观测奖罚制度沉降变形观测质量报告、调查和处理制度沉降变形监理测资

8、料管理办法建立项目部分部人的管理体系,明确各个部门、参与人的职责,层层落实。对测试元器件的埋设、保护、数据采集、数据管理,数据分析各个环节进行明确规定,责任落实到人。6、工作流程1根据铁路工程测量规TB 10101-2009规定,编制沉降变形观测实施方案,报监理单位批准后实施。2经监理核查同意后,根据批准的沉降变形观测实施方案,按照设计文件要求,由各分部选派专业队伍和人员进行设备布设和观测,项目经理部负责对各分部相关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3严格按沉降变形观测实施方案,以及有关规定进行观测和记录,确保记录数据真实、可靠。每次的观测记录经监理专业人员进行签认。4每个单位(单项)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完成

9、后,7天提交评估申请(附沉降变形观测报告),经监理签认后,报指挥部及设计单位。7、沉降变形测量(1)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以桥梁、隧道、路基等结构物的垂直位移观测为主,水平位移监测根据路基(含过渡段)、桥涵、隧道工点具体要求确定。(2)工程测量的高程系统采用1985 国家高程基准。(3) 结构物的变形监测建立独立的变形监测网,覆盖围一般不宜小于4 公里,基准点选择应优先考虑利用CPI、CPII 和水准基点。(4) 结构物的变形监测充分利用CPI、CPII 和水准基点作为水平和垂直位移监测的工作基点。(5) 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测量时,符合铁道部现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铁路工程测量技术的有

10、关规定。7.1 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线下工程沉降变形测量按三等规定执行,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工点,根据需要按二等的规定执行。表7.1 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沉降变形垂直位移观测水平位移观测测量等级沉降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mm)相邻沉降变形点的高差中误差(mm)沉降变形点点位中误差(mm) 二等0.5 0.3 3.0 三等 1.0 0.5 6.07.2 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7.2.1 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1)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垂直位移监测网布设方法分为三级。(2)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垂直位移

11、监测沉降变形测量等级要求二等及以上的重要桥隧工点,独立建网,并按照沉降变形等级二等(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或进行特殊测量设计。7.2.2 建立沉降变形观测网(1)建立并绘制出观测网平面布置示意图,明确基准点、工作基点与线下工程结构物相对位置,明确路基、桥梁、隧道、过渡段等结构物观测点的里程,见附图。(2)填写观测断面及观测点位置与工程属性信息,详见附表。(3)填写基准点与工作基点信息表。(4)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下表执行。表7.2.1 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技术要求等级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每站高差中误差(mm)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检测已测高差较差(mm)一等

12、0.30.070.150.2二等0.50.130.30.4三等1.00.300.60.8四等2.00.701.42.0注:n为测站数。7.2.3 水平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一般按独立建网考虑,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进行施测,并与施工平面控制网进行联测,引入施工测量坐标系统,实现水平位移监测网坐标与施工平面控制网坐标的相互转换。7.2.4 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水平位移监测按三等规定执行,对于软土地基等设计有特别技术要求的复杂工点,根据需要按二等的规定执行。表7.2.4 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技术要求等级相邻基准点位的点位中误差平均边长(m)测角中误差()测边中误差(mm)水平角观测测回数1级仪器2级仪器一等1.53000.71.012-2001.01.09-二等3.04001.02.09-2001.82.069三等6.04501.84.0693502.54.046四等12.06002.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