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预防与控制文档资料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6009486 上传时间:2020-09-25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2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手足口病预防与控制文档资料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手足口病预防与控制文档资料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手足口病预防与控制文档资料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手足口病预防与控制文档资料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手足口病预防与控制文档资料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手足口病预防与控制文档资料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手足口病预防与控制文档资料课件(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手足口病预防与控制,手足口病病原学特点,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病原学 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 柯萨奇病毒A组的4、5、7、9、10、16型; 柯萨奇病毒B组的2、5、13型; 肠道病毒71型; 新肠道病毒。 常见病毒: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 。,手足口病病原学特点,病原体抵抗力 病毒对75%酒精,5%来苏耐受; 病毒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 病毒

2、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 病毒在50可被迅速灭活,但1mol浓度二价阳离子环境可提高病毒对热灭活的抵抗力; 病毒在4可存活1年,在-20可长期保存; 病毒可在外环境中长期存活。,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点,传染源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传染源; 家畜、宠物等不感染,也不传播此病。 流行期间,患者为主要传染源; 患者咽部排出病毒持续12周,粪便排出病毒持续约35周; 病后数周,仍可从粪便中排出病毒; 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即溢出。,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点,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传播(主要传播途径) 接触患者唾液、疱疹液、粪便等。 间接接触传播 接触污染的

3、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 空气飞沫传播 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经水传播 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 院内感染 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点,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不同病原型别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人群可反复感染发病; 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 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为最高; 每隔23年在人群中可流行一次。,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点,流行特点 分布广泛,无明显的地区性; 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高发; 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流行;

4、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亦可发生集聚现象; 暴发流行后常散在发生。,手足口病临床特点,临床表现 潜伏期37天,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 初始表现发热、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皮肤疱疹; 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 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受累; 疱疹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一周内消退; 病程410天; 极少数患儿可以伴有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弛缓性麻痹、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手足口病临床特点,诊断依据 好发于夏秋季节; 以儿童为主要发病对象,常在婴幼儿集聚的场所发生,呈流行趋势; 临床主要表现为初起发热,白细胞总数轻度升

5、高,继而口腔、手、足等部位粘膜、皮肤出现斑丘疹及疱疹样损害; 病程较短,多在一周内痊愈。,手足口病临床特点,实验室诊断 病毒分离 细胞接种 人肺系细胞 人源细胞 横纹肌瘤细胞 肠道病毒型特异性鉴定 血清中和实验(最常用的方法) 肠道病毒分型 PCR测序,手足口病预防原则,提高监测系统敏感性,及时采集合格标本,明确病原学诊断; 做好疫情报告,及时发现病人,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扩散; 托幼机构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被污染的日用品及食具等应消毒,患儿粪便及排泄物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流行时, 做好环境、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 饭前

6、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手足口病防控存在的问题,传染源的控制难度大 手足口病的隐性感染比例很高,显性:隐性感染者约1:100,而现有的技术和措施很难及时发现并隔离隐性感染者; 以轻型病例为主,农村偏远地区的患儿父母易忽视对该病的就诊治疗,亦不采取居家隔离等措施; 该病在发病初期传染性极强,而患儿一般在被经过自我诊疗后才前往医疗机构就诊。 人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 成人大都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的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低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因而有时会存在间隔流行的特点,即在人群中,主要是非流行期间新生儿出生,

7、易感者逐渐积累,达到一定数量时,便为新的流行提供先决条件,若此时暴发,短时间控制的难度也将很大。,手足口病防治存在的问题,完全切断传播途径存在困难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较复杂,主要是通过粪口途径及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患儿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通过日常接触传播,亦可经口传播。 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也可经口感染,并常造成流行。 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也可造成传播。,手足口病防治存在的问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病原学监测工作开展不足,地市级存在问题较多。 医疗机构 对手足口病识别能力

8、弱,主动排查意识有待提高。低发地区缺乏对重症病例的治疗经验。 群众 对手足口病认识不足,易产生恐慌心理。,手足口病的防控措施,统一标准,明确病例诊断。(按照指南) 临床诊断病例 急性起病,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重症病例 有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的患者,同时伴有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 手足口病流行地区的婴幼儿虽无手足口病典型表现,但有发热伴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实验室诊断病例

9、 病毒分离:自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脑脊液或疱疹液、以及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中分离到肠道病毒。 血清学检验:病人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IgG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 核酸检验:自病人血清、脑脊液、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脑脊液或疱疹液以及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等标本中检测到病原核酸,实验室结果只作为病原学监测使用。对于临床诊断病例,不能因实验室检测结果阴性排除临床诊断病例的报告。 对于重症病例,如EV71核酸检测、病毒分离等实验室检测结果阴性,不能诊断为EV71感染重症病例,但仍作为手足口病重症病例进行报告。,开展监测报告与流行病学调查,

10、掌握疫情流行动态。 充分利用三级医疗卫生网,建立有效的主动报告机制。5月2日卫生部将手足口病列入丙类法定传染病管理范围,按照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等开展病例报告。 报告病例分 “临床诊断病例” 和“实验室诊断病例” ,实验室诊断病例在报告卡片“备注” 栏内注明肠道病毒具体型别,如为重症病例,应在“备注” 中注明“重症” 。 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发生流行或暴发时,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进行报告,并启动每日疫情报告制度。,流行病学调查,辖区发现手足口病报告病例,辖区CDC应立即组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调查的主要目的: 阐明本次流行/暴发的传播方式及感染的危险因素等,及

11、时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控制疫情的扩散。 收集临床资料,以了解不同型别肠道病毒的致病性、毒力、所致疾病临床类型及救治等; 采集相关标本,开展实验室检测,明确病原并进行分型鉴定; 确定密切接触者,做好医学观察,做好病例的主动搜索工作。 建议托幼机构如3天内发生2例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发生1例以上重症或死亡病例时,要放假两到三周。,规范开展疫情应对与处置,及早扑灭疫情。 严格按照推荐的诊断标准诊治病例,减少误诊所导致的疫情扩大现象。轻症病例以门诊对症治疗为主,重症病例(出现神经症状或心血管症状等)收住院诊治,注意隔离与消毒,杜绝不规范诊疗行为。 强化医院感染控制工作,避免院内交叉感染。医院落实预

12、诊制度,设立发热与疱疹病例专门诊室;重点加强医院产房、儿科病房的消毒,防止新生儿、婴幼儿院内感染而导致严重后果。 流行期间及流行地区,在托幼机构及小学开展学生晨检工作,及时发现病例。发现疱疹表现患儿即动员家长对其进行家庭隔离治疗,直至病愈方可返校。,托幼机构每日对玩具、用具等进行清洗消毒,减少间接接触传播。 加强食品与环境卫生监督工作,减少手足口病经流通食品及公共场所传播。 利用多种媒介,开展宣传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 在托幼机构、中小学、医院等场所,开展饭前便后洗手、促进房间通风等相关内容的健康教育; 印刷相应的宣传品,对当地居民进行健康知识普及,倡导建立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不喝生水,不食生、冷、不洁的食物等) ; 建议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Thank You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