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建设十三五规划及未来发展方向和思路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46008649 上传时间:2020-09-2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村建设十三五规划及未来发展方向和思路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村建设十三五规划及未来发展方向和思路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村建设十三五规划及未来发展方向和思路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村建设十三五规划及未来发展方向和思路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村建设十三五规划及未来发展方向和思路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村建设十三五规划及未来发展方向和思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村建设十三五规划及未来发展方向和思路(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村建设十三五规划及未来发展方向和思路(一)XX县美丽乡村建设十三五规划为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建设美丽乡村的部署和要求,明确分区、分类、分步骤的美丽乡村建设路径,加强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指导,实现“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总体目标,特制定本规划。一、基本情况XX县位于XX市西南部,地处XX与XX之间,东接XX市,南XX县、XX,西接东至,北连XX、XX,总面积1413平方公里,辖XX镇、XX镇、XX镇、XX镇、XX乡、XX镇、XX镇、XX乡8个乡镇。全县村庄空间布局、乡村人口、经济状况分布不均衡,秋浦河流域、重要交通干道沿线村庄及其他地区的中心村具中等规模,分布密度较高,

2、经济状况较好;腹地山区村庄规模较小,分布密度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当前,XX正处于旅游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特色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乡村人口逐年减少,但农村分区差异明显,存在村庄体系不够稳定、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等问题。同时,村庄建设缺乏规划指引,风貌特色彰显不足。二、目标与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以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全面实施村庄建设工程、环境整治工程、兴业富民工程、土地整治工程、管理创新工程,着力打造宜居

3、宜业宜游的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建设山水秀丽、村镇清新、城市精致、人民幸福的“中国原生态最美山乡”。(二)目标要求。总体目标是建设“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美丽乡村。在做好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和村庄布点规划修编的基础上,按照“培育中心村、整治自然村、提升特色村”的要求,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省道可视范围内、秋浦河沿线、旅游景区周边村庄为重点,从2016年开始,每年重点培育10个左右中心村,全面推进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周期1年;每年治理改造80个左右自然村,以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建设周期1年。到2020年,力争全县80%以上的中心村达到美丽乡村建

4、设要求。(三)基本原则。1、尊重民意,农民主体。把群众认同、群众参与、群众满意作为根本要求,发挥村民理事会作用,充分调动多方力量,发动广大农民通过投资、投工、投劳等方式,积极主动投身美丽乡村建设,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建设美好家园。2、科学规划,示范带动。强化规划的引领和指导作用,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切实做到先规划后建设、不规划不建设。坚持试点先行、示范带动,“抓点、带线、促面”逐村整体推进,逐步配套完善,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分类分批实施。3、生态优先,彰显特色。把农村生态建设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内容,实施村庄绿化美化工程,村庄建设要适应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突出乡村特色,保持田园风貌,体现

5、地域文化风格,注重农村文化传承,做到“一村一景”,防止“千村一面”。4、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针对全县不同区域发展基础、人口规模、资源禀赋、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切实加强分类指导,注重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以旧村改造和环境整治为主,不搞大拆大建,保持乡村风貌,体现皖南民居和山乡特色。5、上下联动,合力推进。坚持县级整体谋划、整合资源,乡村负责具体实施,加强宣传引导,加强督查考核,落实政策扶持。建立领导干部联系点和县、乡、村三级结对共建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分工负责、统筹推进的工作格局。三、空间布局(一)村庄体系。把中心村为乡村基本服务单元,主要建设任务是完善基本乡村公共服务及支农服务功能。选择人口较

6、多,经济基础较好,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较完善,交通较便捷,用地条件较好或耕地资源较丰富,有利于生态保育和环境保护的村庄,将其培育成为中心村。中心村在合理半径内可利用现有设施服务周边村庄。中心村应规划为村“两委”驻地,按标准建设服务设施,吸引人口向中心村集聚。自然村为乡村基层单元,主要建设任务是保留乡村特色,改善人居环境。(二)空间分区。根据乡镇区域差异及产业特征,综合考虑地域、文化和经济发展现状等因素,将全县划分为生态旅游片区和特色农业片区。1、生态旅游片区。以秋浦河流域及旅游景区周边所在地为主,主要是XX乡、XX镇、XX镇、XX乡和XX镇5个乡镇。该片区主要依托XX河、XX降、XX山、XX群等

7、旅游资源,以保护乡村自然资源、文化遗产、民风民俗为重点,加强村庄整合和基础设施统筹,完善综合配套和人居环境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依托富硒资源,规划设计高端休闲、养生旅游项目,丰富旅游业态,提升旅游品质。2、特色农业片区。主要包括XX镇、XX镇和XX镇3个乡镇。该片区美丽乡村建设以推进乡村环境整治、土地集约利用和发展生态种植、养殖业为重点,有序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加强村庄整治和土地整治,合理规划种植业、养殖业品种和规模,突出新型农村建设、产业提升、风貌塑造和文化保护等内容,为生态旅游业提供特色农产品。突出富硒品牌,开发生产优质精品、特色旅游产品,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三)村庄布点。1、统

8、筹乡村人口分布。根据XX县城镇体系规划(20082030年),到2020年,全县城镇化率为56%,乡村常住人口规模4.85万人;到2020年,全县中心村稳定在77个左右,自然村660个。优化村庄空间布局,完善配套基础设施,促进乡村人口向中心村集聚。规划到2020年,中心村人口占乡村人口比重达到35%以上。 2、分区村庄规模。依据现状,逐步引导,中心村人口规模达到200人左右,实现平均服务常住人口规模1000人左右。自然村人口规模不少于100人。(四)分类引导。 全县村庄按照地域情况、资源特色和产业需求,可分为近郊服务型、旅游产业型、生态农业型和保护修复型村庄。1、近郊服务型村庄。是指县城、乡镇

9、规划控制范围内,城镇建设用地以外的村庄。近郊型村庄应综合考虑产业化、城镇化和村庄自身发展影响,合理控制村庄规模,注重与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衔接,不断改善村庄居住环境。主要围绕县城、集镇发展,提供各类服务,带动自身发展。2、旅游产业型村庄。是指生态旅游片区内的村庄。应根据旅游资源特点,注重对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协调,统筹配套设施建设,合理安排旅游服务功能,营造清新优美环境和浓郁乡土风情。3、生态农业型村庄。是指生态农业片区内的村庄。应按照休闲农业发展要求,合理布局种植地域和养殖区域,推进规模化和绿色化生产,促进村庄环境与田园风貌结合,以农促游,农旅结合。4.保护修复型村庄。是指自然保

10、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村庄。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编制专项保护规划,划定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严格保护传统村落和特色村落,整治影响或破坏传统特色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妥善处理新建住宅与传统村落之间的关系,文旅相融,互相促进。全县美丽乡村建设主要采用改造提升、拆迁新建、旧村整治、特色保护四种模式。其中,中心村一般采用改造提升或旧村整治模式,保留的自然村一般采用旧村整治或特色保护模式。四、建设要求(一)总体原则。在村庄建设和整治中,要坚持不破坏自然环境、不破坏自然水系、不破坏村庄肌理、不破坏传统风貌,做到尊重自然、注重安全、远近结合、因地制宜。(二)选址布局。1、选址要求。新建村

11、庄的选址,应遵循“科学安全、有利生产、方便生活、顺应自然、体现特色、保护文化、传承文明”的原则,与旅游开发结合、与中心村建设结合,便于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尽量使用村庄空闲地和存量土地。对山区内的零星村庄、易受地质灾害和洪涝灾害影响的村庄,尊重群众意愿,提倡相对集中,缩并自然村。乡村居民点和乡村住房选址应严格遵循所属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6-2020年),应避让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保护区等核心区域和地址灾害隐患点。2、村庄布局。按照融入自然、彰显特色的原则,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空间,保持绿色山野空间和自然景观,充分尊重当地生活习俗及传统村落布局模式,结合地形、植被、水体等自然因素,

12、形成地域性的乡村风貌。(三)建筑风貌。 1.一般要求。乡村住房建筑设计应针对乡村生产生活特点,体现“经济、适用、安全”,避免照搬城市住宅设计方法。建筑外观应充分考虑地方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在整体协调的基础上体现多样性。建筑立面力求高低错落,进退变化,层次丰富,与周边环境相呼应,与周边的环境相呼应。公共配套建筑外观应尽量体现地方特色,使之成为村落的标志性建筑。2、平面布局应充分考虑农民生产生活需要,满足面积、通风、采光和朝向等要求。平面设计应提供灵活、可变的功能设计方案,在适宜发展旅游业的区域,为农户经营“农家乐”或“乡村酒店”预留条件。3、总体建筑风格为徽派建筑风格。保护型村庄应以古村落、古建

13、筑、特色民居和风土人情保护为中心,注重保留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做到修旧如旧。新建村庄应尽量采用传统徽派建筑元素,注重与整体地理人文环境相融合。(四)环境美化。乡村环境应合理利用地形,保持田园风光,结合民俗民风,体现乡土气息。以村口、道路两侧、宅院内外、滨水地区以及不宜建设地段为绿化节点。道路两侧绿化以种植乔木为主、灌木为辅,宅院周边绿化景观应品种适应、尺度适宜。滨水地区以及不宜建设地段应做到见缝插绿。绿化景观材料以本地品种、乡土材料为主,不宜采用维护成本高的绿化树种。注重保护古树名木。(五)公共服务。中心村配置“11+4”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11项公共服务包括小学、幼儿园、卫生所、文化站、

14、图书室、乡村金融服务网点、邮政所、农资店、便民超市、农贸市场、公共服务中心(村“两委”及科技、就业、警务等便民服务场所)。4项基础设施即公交站、垃圾收集点、污水处理设施、公厕。自然村配置“2+1”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2项公共服务包括健身活动场地、便民超市,1项基础设施即垃圾收集点。村内服务设施应尽量布置在村庄几何中心附近,方便居民使用。兼有对外服务功能的设施,宜布置在交通便利的路旁或村口。五、实施要求(一)分步实施。从2016年开始,每年重点培育建设10个左右中心村,全面推进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周期1年;每年治理改造80个左右自然村,以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建设周期

15、1年。(二)规划引导。 以乡镇为单位修编完善村庄布点规划,科学确定中心村布点,明确需要保留的自然村数量,明确中心村规模,落实自然村布点。以中心村、自然村为单位编制村庄规划,明确村庄、宅基地和房屋布局及建设要求。(三)多元投入。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整合农业、水利、林业、交通、环保、旅游、扶贫、民政、文化、卫生、教体等涉农专项资金,建立“资金分配规范、适用范围明晰、管理监督严格、指责效能统一”管理制度,采取以奖代补方式,重点支持中心村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对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力度大、成绩突出的乡镇、村予以奖励。各乡镇比照设立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中心村建设和自然村治理。积极探索建立美丽乡村建设投融资服务机构,鼓励社会资本通过投资、捐助、援建等多种方式参与支持美丽乡村建设。(二)XX县美丽乡村建设未来发展方向和思路一、规划期限本次规划期限与XX县城总体规划(2015-2030)保持一致,规划期限为:2015-2030 年。其中,规划近期为2015-2020 年,远期为2021-3030 年。二、发展定位充分利用我县自然现状和人文资源,挖掘区域优势和潜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