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课后习题 中图版必修3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6002487 上传时间:2020-09-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课后习题 中图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课后习题 中图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课后习题 中图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课后习题 中图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课后习题 中图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课后习题 中图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课后习题 中图版必修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一)教材第34页探索思考从图中的自然景观可以清晰地看到植被稀少的坡面上,水土流失严重。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当地的气候特征;当地居民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坡面的土质状况;等等。(二)教材第41页复习题1大致说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是随着森林植被的逐步破坏而产生的,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一是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初期还说不上有什么大规模的破坏,到了后期,现在陕西中部和山西西南部等所谓平原地区的森林,绝大部分受到破坏,林区明显缩小,水土流失问题开始显现。二是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上述平原地区的森林受到更为严重的破坏。到末期,平

2、原上已经基本没有林区可言了,水土流失问题逐步加重。三是隋唐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平原已无林区,森林的破坏开始移向更远的山区,水土流失问题愈发严重。四是明清以来。这一时期,特别是明代中叶以后,黄土高原森林受到摧毁性的破坏,除了少数几处深山,一般而言,各处都已达到难以恢复的地步。水土流失问题已发展成为黄土高原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2建水平梯田是在坡地上沿等高线开沟筑埂,使坡面变成阶梯,减缓坡度,避免和减少冲刷,拦蓄水土。A级抓基础读图,据此回答12题。1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不包括()A毁林开荒 B开矿C土质疏松 D风力大2造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表特征的气候类型为()A BC D解析:第1题,造

3、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既有人为原因,又有自然原因,其中自然原因主要有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多暴雨;不包括风力大。第2题,黄土高原地区的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C项符合题意。其中A项为地中海气候,B项为温带海洋性气候,D项为亚热带季风(或季风性湿润)气候。答案:1.D2.C陕西省安塞是一个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科学工作者对这一地区水土流失的研究发现,自然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占目前总水土流失量的9.6%,而人为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要占到90.4%。据此回答35题。3整个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A史前以自然因素为主,现代以人为因素为主B史前及现代都以自然因素为主C史前及现代都以人为因素为主D史前以人

4、为因素为主,现代以自然因素为主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貌类型区是()A黄土塬面区 B黄土丘陵沟壑区C沟谷间地貌区 D沟道小流域5黄土高原地区轮荒制度盛行的结果是()稳定和提高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土地表土流失,土壤肥力衰竭林草植被遭破坏,林草种源能再生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AB CD解析:第3题,人类社会之前,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就已存在,故只能是自然因素;人类历史时期的水土流失主要是由植被破坏、轮荒、开矿等人类活动造成的。第4题,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是水土流失的结果,故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最严重,这里沟谷密度、沟谷深度最大。第5题,轮荒、弃荒导致表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而且还造成林草植被

5、的种源随水土流失而破坏。答案:3.A4.B5.DB级提能力6下图中能够反映出黄土塬地貌的是()ABC D解析:黄土高原上的塬地就是沟壑之间的较平整的土地,从图中等高线看,两侧较密集狭长分布的等高线表示沟壑,中间等高线很稀疏的等高线表示地面较平坦,为塬地。答案:C7下图为黄土高原上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对图示地区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时,在a、b、c、d四地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其中正确的是()Aa地种草护坡 Bb地沟头防护Cc地打坝建库 Dd地修筑梯田解析:a为黄土塬,治理措施为平整土地;b处等高线比较稀疏,坡度较缓,可修筑梯田;c为河谷,应打坝建库,控制流水及泥沙;d处等高线密集,坡度陡,不宜修筑梯田,

6、应种草护坡。答案:C8为了加强水土保持,下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段中,最应退耕还林(草)的是()A甲 B乙C丙 D丁解析:甲、乙、丙、丁四地段中,乙处坡度大,最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甲、丁地势平坦,丙处坡度小且位于山脚,均不易引起水土流失。答案:B下图是我国东部某县某河流下游横截面略图,该河下游所在地区的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读图回答910题。9我国南方农村存在着较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图中各地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A甲 B乙C丙 D丁解析:乙地坡度大且无植被覆盖,故乙地是四地中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答案:B10关于该区域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力发展水稻种植,以解决我国南方人多地少、粮

7、食供应不足的问题B利用低山丘陵为主的地形,大规模地植树造林,从而改变该处的降水量,使河流的径流量没有季节变化,使居民免受洪涝灾害之苦C大力发展立体农业,水面养鱼,低缓的平地种植水稻等农作物,低山丘陵则发展经济林木D加快城市化发展进程,将该区域的农村全部转变为城市解析:以低山丘陵为主的南方农村,如果大力发展种植业,会加剧水土流失;而南方水热条件较好,应因地制宜地发展立体农业,充分发挥自然条件优势。答案:C黄河口是我国新增湿地最快的地区,近50年来平均每年造地4万亩,但近年来湿地增长速度减慢。据此回答45题。11黄河口湿地的成因是()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B渤海海区不断下沉C海水的堆积作用 D河流的

8、堆积作用12近年来,黄河口湿地面积增长趋缓的原因是()潮流搬运能力增强渤海海湾下沉速度增快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蓄水拦沙黄河下游段取水量增加中游生态有所恢复A BC D解析:第11题,黄河口湿地是沿海滩涂,每年增加面积大,主要物质来源于黄土高原,形成原因是河流的堆积作用。第12题,近年黄河口湿地面积增长趋缓,主要原因是中游黄土高原的生态治理,水利工程的蓄水拦沙以及下游取水量增加。答案:11.D12.B13下图为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土地利用结构图,完成下列问题。(1)根据图中土地垂直分布与土地利用状况图,分析该地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及易造成的危害。(2)下表是关于该地区与黄土高原某地的综合比较表

9、。区域人口/万土地面积/平方千米土层厚度/米2 010年粮食产量/万吨江南丘陵653 6670.10.856黄土高原154 182508045从表中可以看出两区域可能同时存在的问题是_,_地区更严重,试分析原因。解析:第(1)题,对于土地的开发利用,坡度小于25可以开垦为梯田,大于25应该植树种草,保持水土。从图中可以看出当地坡度为3050的海拔较高的山坡开垦为耕地,容易加剧水土流失。第(2)题,江南丘陵与黄土高原共同的问题是水土流失。由于江南丘陵地势起伏大,降水多而集中,同时人均土地土层厚度都不及黄土高原,所以江南丘陵地区水土流失更严重。答案:(1)不合理现象:坡度为3050的海拔较高的山坡

10、开垦为旱地(滥垦);危害:导致该地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2)水土流失江南丘陵江南丘陵地势起伏大、降水多且集中;人均土地少,单位面积土地产量高,造成经济损失大;土层薄,山地石质容易裸露,土壤流失后恢复困难。14图1是南方某区域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图2是甲处的气候资料。据道光(18211850)、咸丰(18511861)年间的县志记载,图1中甲处当时森林茂密,柳竹成荫,河深水清,舟楫畅行;然而现在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却是被切割得支离破碎的光山秃岭,一片“红色荒漠”景观。据此,回答下列问题。图1图2(1)根据材料,分析图1甲处形成“红色荒漠”景观的原因。(2)图1甲处形成的“红色

11、荒漠”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在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的基础上,我们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防治图示区域日渐扩大的“红色荒漠化”?答案:(1)“红色荒漠”是南方低山丘陵红壤水土流失的结果。其形成原因有: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起伏大;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河流众多,流水侵蚀切割强烈;开发历史悠久,人多地少,毁林开荒;能源短缺,乱砍滥伐。 (2)低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使山坡土层变薄,土壤肥力降低,使粮食减产;使地表变得崎岖不平,影响交通等;山麓地带水冲沙压,旱涝严重;平原地区,水土流失会造成河湖淤塞,河湖调洪能力降低,使旱、涝灾害加剧,同时还会影响航运。(3)发展立体农业;

12、搞好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建设水电站,开发利用本区丰富的水能资源;切实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如大力推广生活用煤,进行技术革新,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大办沼气和营造速生薪炭林等;封山育林,提高植被覆盖率。15读我国环境问题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1)以甲为代表的“/”所示地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造成这一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乙为低山丘陵地区,由于气候多雨,加之人类_等不合理的活动,使这一地区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3)丁区域表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解析:甲区域位于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广布,加之人类过度放牧、过度樵采,地表植被破坏严重,荒漠化日益扩大。乙区域位于江南丘陵,水土流失严重。丁区域位于东北大兴安岭附近,由于人类过度砍伐,森林锐减。答案:(1)荒漠化自然原因: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烈、地表植被稀疏;人为原因:过度放牧、破坏植被等。(2)不合理耕作、过度砍伐森林水土流失(3)森林破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