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达标检测试题(B)教师版

上传人:mw****2 文档编号:145992680 上传时间:2020-09-25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424.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达标检测试题(B)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达标检测试题(B)教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达标检测试题(B)教师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2020-2021 学年选择性必修 1 高二上学期第四单元达标检 测卷 历历史史(B)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 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 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第卷卷(选择题)(选择题) 本卷共本卷共 2525 个小题,每小题个小题,每小题 2 2 分,共

2、分,共 505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元史百官志三载:“至元二十五年(公元 1288 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之故, 更名 宣政院。置院使二员,同知二员,副使二员,经历二员,都事四员,管勾一员,照磨一员。”据 此可知该机构() A基于旧有制度又赋予新的内涵B人员分工设置强化了中央集权 C掌有行政权、军事权和宣战权D是管理边疆各少数民族的机构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至元二十五年(公元 1288 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 院”可知元朝时期继承唐制并有所创新,设立宣政院

3、,专门管理藏族地区的事务,故选 A 项;由材 料“置院使二员,同知二员,副使二员,经历二员,都事四员,管勾一员,照磨一员”可知人员分 工设置提高了工作效率,与强化中央集权无关,排除 B 项;宣政院是管理西藏宗教和军政事务的中 央机关,无宣战权,排除 C 项;宣政院是管理西藏的机构,排除 D 项。 2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初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出处 “往者国家草创,太上皇(唐高祖)以百姓之故,称臣于 突厥,朕(唐太宗)未尝不痛心疾首,志灭匈奴,坐不安席, 食不甘味” 旧唐书李靖传 “高祖昵裴寂之邪,受其宫女而不辞,又称臣于突厥,倚 以为助,何以示后世矣” 范祖禹

4、唐鉴 “盖高祖起事之时,倚仗突厥,屈体称臣,乃其实也”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A唐高祖为百姓考虑向突厥称臣B唐高祖曾经称臣于突厥 C唐高祖倚仗突厥支持夺取政权D唐高祖起事为后世诟病 【答案】B 【解析】旧唐书李靖传中提到唐髙祖为百姓考虑,向突厥称臣,而另外两部史籍并没有提 到,故 A 项错误;三个史籍都提到唐高祖曾经称臣于突厥,故 B 项正确;旧唐书李靖传中并未 提到唐髙祖倚仗突厥支持夺取政权,故 C 项错误;唐高祖起事为后世垢病只在范祖禹唐鉴中提 及,故 D 项错误。 3明朝前期,在北方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但蒙古军队多次南下掳掠,甚至俘虏皇帝,威逼北京。 明朝后期,明王朝与蒙古达成协议,恢复通贡

5、,边镇开设互市,听边民自行贸易, 从此蒙古基 本不再构成边境威胁。这一变化反映出() A中原经济是蒙古政权的生存基础B诸王守边削弱了边地的防御力量 C明朝对蒙古采取堵疏并用的政策D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 【答案】D 【解析】蒙古的生存基础是游牧经济而不是农业经济,故 A 项错误;材料“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 古”说明诸王守边是为了加强防御力量,故 B 项错误;材料中“明朝前期”和“明朝后期”采取的 政策不同,不能说明堵疏并用,故 C 项错误;据材料“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结果蒙古“威逼 北京”和“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结果“蒙古基本不再构成边境威胁”,说明经贸往来利于 民族之间亲善和睦

6、,故 D 项正确。 4唐代岭南市舶使首设于广州,职责是“诸蕃舶至,尽有其税”。758 年一些大食人和波斯人驱逐 了广州都督,抢劫商店并焚烧房屋。879 年黄巢对广州外国商人进行了大屠杀。 这说明() A市舶使与外国人之间有密切的关系B唐代的中外矛盾特别尖锐 C广州是外国人口众多的国际性城市D市舶使主要负责管理外国人 【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了唐朝时期外国商人与中国人发生的纠纷和矛盾,而非市舶使与外国人之间有 密切的关系,故 A 项错误;材料只提及唐朝广州地区外国商人与中国农民起义领袖的矛盾,而非中 外矛盾特别尖锐,故 B 项错误;广州地区中国人与外国商人矛盾的出现说明广州是对外交往的重要

7、窗口,故 C 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市舶使的工作任务,故 D 项错误。 5秦汉时期,面对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间的冲突,为了保卫自己的文明系统,秦汉帝国采取“用制 险塞”的隔绝固守与“导途凿空”的外拓互通并举之策。秦汉帝国的这种行为表现在()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 2 A构筑长城、通使西域、开辟丝路B北讨匈奴、南征北战、开凿灵渠 C修建驿道、收复河套、开发象郡D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通婚和亲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构筑长城、通使西域、开辟丝路都是秦汉时期的史实, 也符合“用制险塞的隔绝固守与导途凿空的外拓互通并举之策”,A 项正确。 61648 年,

8、欧洲诸国签订威斯特伐利亚条约,承认神圣罗马帝国统治下的许多邦国是独立的 主权国家。这对近代欧洲的重要影响是() A动摇了人们对基督教的信仰B确立了教权与王权平等的原则 C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D根除了天主教派在西欧的势力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签订,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 权与独立等原则,推动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故 C 项正确。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签订宣 告了近代欧洲一系列宗教战争的结束,此时期的宗教都属于基督教,该条约并未动摇人们对基督教 的信仰,故 A 项错误。该条约并没有确立教权与王权平等的原则,故 B 项错误。威斯特伐利亚条 约并没有结束

9、天主教派在西欧的势力,如天主教派在法国仍然有强大的势力,故 D 项错误。 716 世纪,英格兰教育家马尔卡斯特说,“我爱罗马,但更爱伦敦,我熟悉拉丁语,但崇拜英语” ; 同一时期,马丁路德创造了“德语”,他对基督教经典的翻译为人民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武 器。据此推断,这一时期的欧洲() A民主思想广泛传播B民族意识逐步形成 C文艺复兴渐入高潮D宗教改革纵深发展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欧洲民族意识的形成。根据所学并结合材料“更爱伦敦” “崇拜荚语” “马 丁路德创造了德语可知,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民族意识的觉醒,故 B 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 民主思想,排除 A 项;材料体现的是宗教改革的

10、影响,而非文艺复兴,排除 C 项;材料体现了宗教 改革的客观影响,但体现不出“纵深”发展,排除 D 项。 8马丁路德把基督教经典翻译成德文,使得被方言分开的德意志各邦可以用同一种语言交流。对 德国来说,马丁路德最大的意义在于他是最早找到“德意志”的人。对这则材料的解读最准确 的是() A马丁路德的译书推动德意志国家的统一 B马丁路德的译书推动德意志宗教改革 C宗教改革促进德意志民族意识的萌发 D宗教改革使德意志实现了民族国家独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宗教改革。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丁路德将基督教经典翻译成徳文 有利于徳意志民族的文化认同,说明宗教改革促进德意志民族意识的萌发,故

11、C 项正确。 91516 年,法兰西斯一世同罗马教皇利奥十世签订了波伦亚条约。根据这个条约,国王有权 任命教会的高级教职,有权向圣职界征税。1539 年,法兰西斯一世下令国家法令使用法语,不 得使用教会惯用的拉丁文。上述举措() A引发了基督教改革运动B导致封君封臣制度进一步强化 C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D基本解决了王权与教权之争 【答案】C 【解析】本题结合史料实证考查西方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生。材料中“国王有权任命教会的高级教 职,有权向圣职界征税这一举措有利于国家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形成民族国家,故选 C 项;基督 教改革运动开始于德国,排除 A 项;材料举措对封君封臣制度无直接影响,排除 B

12、 项;“基本解决” 说法有误,排除 D 项。 10一份文件的签订“标志着国际和平主义浪潮顶峰时期的到来”,但随即被视为“一纸空文”, 不到 20 年又成为“构筑国际法的基石”。该文件最可能是() A凡尔赛和约B洛迦诺公约C非战公约D波茨坦公告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 20 世纪的国际法。1928 年的非战公约是在世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 强大压力下签订的,“标志着国际和平主义浪潮顶峰时期的到来”;但很快二战爆发,非战公约 被视为“一纸空文”;非战公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审判和惩处德日甲级战犯的主要法律 根据,成为“构筑国际法的基石”,故 C 项正确。 11 1965 年, 我国与西方

13、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 由 1957 年 17 9%上升到 52 8%。 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答案】B 【解析】中国于 1972 年之后才实现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不符合材料时间限制,故 A 项错 误;20 世纪 60 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増加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缓和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以对 抗来自苏联的威胁,故 B 项正确;全方位外交政策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后,不符合材料时间限制,故 C 项错误;材料只是提及中国与西方国家贸易额的增加,并不能说明中国打破了欧美

14、对华经济封锁, 故 D 项错误。 3 12在国际关系中践行正确的义利观问题上,习近平强调,“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要讲 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在国际合作中,要注重利,更要注重义。中国外交要做好对外 援助工作,真正做到“弘义融利”。材料反映出,这一外交思想() A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B始终把正确的义利观放在第一位 C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D开始重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答案】A 【解析】“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出自礼记大学,这是一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高度自信与姿态,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故 A 项正确; “始终把正确的义利观放在第一位” , 题干信息未体现

15、,故 B 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不出独立自主,故 C 项错误;D 项与材料内容无关, 故 D 项错误。 13在 2015 年,习近平主席访问了 14 个国家,并利用这些场合向各国领导人阐述中国的对外政策。 这些政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以“中国+地区”为形式的对话机制,例如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中国 拉共体论坛、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等。这反映出我国外交发展的特点是() A多边外交不断发展深化B与世界大国的关系不断发展 C软实力外交取得丰硕成果D同发展中国家关系更加巩固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中非”“中国拉共体”“中国东盟”可知当时中国与各个地区发展友好互 助的交往关系,体现了新时期中国多边外交政策的不

16、断深化,故选 A 项;“东盟”“非洲”不属于 世界大国行列,排除 B 项;C 项“软实力外交”的成果是外交表现,不属于外交发展的特点,排除 C 项;D 项“同发展中国家关系更加巩固”同样是外交表现,不属于外交发展的特点,排除 D 项。 14邓小平在 1989 年曾说过:“可能是一个冷战结束了,另外两个冷战又已经开始,一个 是针对整个南方、第三世界的,另一个是针对社会主义的。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 次世界大战。”对这段话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B苏联的解体导致世界局势趋向紧张 C意识形态的对立是世界动荡的根源D美苏“冷战”的格局还将长期存在 【答案】A 【解析】“可能是一个冷战结束了,另外两个冷战又已经开始,一个是针对整个南方、 第三世界的,另一个是针对社会主义的。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表明和 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由于“战争”所以更需要和平,“整个南方、第三世界”需要发 展,故选 A 项;1991 年苏联解体,与“在 1989 年曾说过”不符,排除 B 项;意识形态的对立与“针 对整个南方、第三世界”不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