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题答题思路(最新编写)

上传人:黯然****空 文档编号:145980053 上传时间:2020-09-25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05.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题答题思路(最新编写)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题答题思路(最新编写)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题答题思路(最新编写)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题答题思路(最新编写)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题答题思路(最新编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题答题思路(最新编写)(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语文阅读题常见题型答题思路和技巧小学语文阅读题常见题型答题思路和技巧 1、 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1、 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 段某句的作用。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这样来回答: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这样来回答: (1)对于第一段的问题)对于第一段的问题 A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 B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 描写打下伏笔。描写打下伏笔

2、。 (2)中间某段的问题)中间某段的问题 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3)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 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 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 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两大类: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两大类: A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 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

3、。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 B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 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 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 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 概括文章主旨。3、 概括文章主旨。 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每一段特别是特别是第一段第一段或或最后一段最后一段的的第一第一 句或最后一句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看几遍 后,用

4、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 ,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看几遍 后,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 通过通过故事, 赞美了故事, 赞美了。 表达了作者的。 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思想感情, 揭示了揭示了的深刻道理。的深刻道理。 4、 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4、 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表达方式一共有表达方式一共有 5 种:种: 叙述、叙述、描写、描写、说明、议论、说明、议论、抒情抒情。 描写:描写中又分为描写: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人物描写、景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场面描写。 人物描写 :人物描写 : 可细分为可细

5、分为语言语言描写、描写、 动作动作描写、描写、 心理心理描写、描写、 肖像肖像描写和描写和细节细节描写。描写。 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生动、形象、感人。 抒情抒情的作用:的作用: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突出文章的中心。 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 它的作用是 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 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引起读者的兴趣。 5、 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5、 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

6、什么作用? 修辞有修辞有 8 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 考得最多的是 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 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比喻:比喻: (1)使)使深奥深奥的道理的道理浅显化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帮人加深体味; (2)使)使抽象抽象的事物的事物具体化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叫人便于接受; (3)使)使概括概括的东西的东西形象化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给人鲜明的印象。 拟人:拟人: 可以使读者可以使读者不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

7、物的 感受到作者对该事 物的强烈感情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运用拟人表现喜爱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使人倍感 亲切自然亲切自然;表现;表现憎恨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给人以强烈的厌恶厌恶感。感。 夸张:夸张: 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 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 质和特征。 ,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 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 质和特

8、征。 排比:排比: 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增强语言的气势;提高表达效果;提高表达效果 的重要环节。的重要环节。 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6、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有什么作 用? 6、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有什么作 用? 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 衬托了衬托了记述对象记述对象的品质的品质,突出了突出了

9、主人公的主人公的某种精神。某种精神。 7、 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7、 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 我们的同学平时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 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这 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 理解准确地表

10、达出来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7、 比较阅读理解。 7、 比较阅读理解。 有时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对于这 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 有时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对于这 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 以上是有关记叙文的常规问题回答,下面我们来看看说明文的阅读理解。以上是有关记叙文的常规问题回答,下面我们来看看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8、 说明文的阅读理解。8、 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我们可以抓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11、说明顺序就是三种: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最重要的是说明方 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 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 引资料。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 列数据、作比较。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举例子可以起到 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 的,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列数据 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作比较跟修辞格上的对比 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我们可以抓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说明顺序就是三种:包括时间顺序、

12、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最重要的是说明方 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 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 引资料。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 列数据、作比较。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举例子可以起到 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 的,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列数据 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作比较跟修辞格上的对比 是类似的,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 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 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在回答有关说明文的语言问题时,要注意说明 文讲求语言的准确性,语言风格又可以分为平实和生动两种。 是类似的,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 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 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在回答有关说明文的语言问题时,要注意说明 文讲求语言的准确性,语言风格又可以分为平实和生动两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