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能源及环境状况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5977575 上传时间:2020-09-25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2.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能源及环境状况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我国能源及环境状况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我国能源及环境状况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我国能源及环境状况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我国能源及环境状况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能源及环境状况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能源及环境状况课件(6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能源消费增长的历史趋势,单位:Mtce,年,我国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2005年我国各省份的能源消费和生产情况,数据来源:NBS(2007b);IEA分析,IEA对我国能源需求的预测,在参考情景下,我国经济年均增长6,我国2030年的一次能源需求将达到54.8亿吨标准煤; 在实施能源替代政策情景下,我国2030年的一次能源需求将达到46.5亿吨标准煤; 在高增长情景下,我国经济年均增长7.5,我国2030年的一次能源需求将达到68亿吨标准煤。,IEA三个情景的比较,我国能源消费增长的发展趋势,我国能源面临的问题,消费需求持续加速增长 第一个10亿吨,1950年-1990年

2、,用了40年的时间 第二个10亿吨,1990年-2004年,只有14年的时间 第三个10亿吨,2004年-2010年,只有6年的时间 第四个、第五个.? 汽车和住房所引发的直接能源消费增长刚刚展现,何时出现高峰和顶点? 供应压力加大 环境问题突出 城市和乡村的煤烟型污染加剧,部分城市已出现煤烟型污染和机动车尾气型污染共存的大气复合型污染; 温室气体排放增加 2006年或许超过美国 IEA的预测到2030年 总量可能是美国的两倍 人均排放量达到OECD国家的水平 能源安全和环境的双重压力,能源结构亟待优化,能源安全面临挑战,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煤炭比例居高不下,以煤为主的能源格局长期不会改

3、变 和世界能源结构差距加大,环境压力大,能源效率低 优质能源短缺 利用国际资源取得进展,但引发诸多地缘政治问题 石油政治化趋势日益增强 中东局势持续紧张 俄罗斯管线和东海石油与中日外交 非洲,苏丹达而富尔问题,“新殖民主义” 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不能走争夺资源的老路,我国面临长期能源资源制约,世界能源资源分布高度集中,石油天然气集中在中东等少数地区和国家; 我国油气资源并不丰富,石油和天然气探明可采储量分别只占世界总量的1.3; 煤炭探明开采储量也只有12.6; 人均化石能源资源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世界能源消费集中在发达国家,发达国家消费了世界一次能源的62.2,石油的64,天然气的73

4、.2,核能的93.8,水电的52.8,煤炭的46; OECD国家消费世界石油的59.2; 发展中国家只消费了世界能源的33,石油28.9,天然气17.7,核能6.2; 世界能源资源不能支撑发达国家式的高消费; 能源争夺集中在优质能源方面。,世界石油储量分布,石油资源分布情况,世界天然气资源分布集中,世界能源消费份额,我国已成为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的能源需求预测,如何解释这样的预测结果,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人均能源消费小于4吨标准煤而实现了现代化 中国的努力有没有正确的方向? 仔细分析我们的能源战略 立足国内、煤为基础、效率为先、多元发展 再回到我们的能源结构上看问题,1978年-200

5、6年有什么样的变化,人均能源消费的国际比较,正确理解中国的能源效率 -积极的方面,中国消耗了世界上16%的能源 维持了第一物质生产大国的地位,不是价值大国 100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占世界产量50%有200多种以上 钢铁产量是OECD国家的总和 水泥是世界其它国家产量的总和 保证了13亿人口的生存和发展与相对富裕,主要的问题是消费结构和消费习惯 -消极的方面,中国每1千瓦时温室气体的排放是欧盟的1.5倍 中国喜欢大,不喜欢小,没有特色产业 不重视社区发展 欧美70%的产值是当地消费的 我们大多数地区如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70%以上是外向型的,大进大出 不利于能源节约的不良嗜好 等级、攀

6、比和无节制的消耗,国际能源消费结构比较,世界及有关地区煤炭消费的比例,中国未来的选择,实行三大战略 立足国内 提高效率 发展可再生能源和其它低碳能源,切实改变能源结构 放眼世界,利用气候变化谈判为契机 加速进口天然气 加快技术转让 加快技术进步,转变增长方式,初步描绘的中国能源未来,人均一个千瓦应该能够达到目前发达国家的消费水平,估计在2020年左右可以达到 人均温室气体排放不能超过欧盟,可能在2020年前后超过 人均能源消费不能超过4吨标准煤,可能在2030年后超过 消费总量要控制在60亿吨以下,可能在2030突破 2050年的能源需求难以预测和估计,世界主要国家的人均发电装机容量(kW),

7、我国发电装机容量和人均装机容量,截至2006年底,我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6.22亿千瓦,其中火电4.8405亿千瓦,占77.82%。,2006年,我国人均装机容量仅仅为0.47kW,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人均装机容量1kW的水平。,中国的能源未来(乐观的),中国能源的未来(悲观的),要切实的改变观念,GDP在不要在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指标,用生活质量来替代 经济发展不要再提“快”,要强调“好” 能源发展不要全国一盘棋,要分而治之 优质能源不是发达国家应该独享的资源 煤炭也不是中国所独有的能源产品 中国有能源结构调整的余地和可能,节能减排势在必行, 能源消耗引起大气环境污染加剧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国家逐

8、步推动节能减排工作,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现状,我国火电NOx排放量 (2004年:665.7万t),2000年2030年我国NOx排放的部门贡献率,近年我国尘排放量,我国城市空气环境质量状况,1990年2004年全国城市二氧化硫浓度变化情况,1990年2005年全国城市氮氧化物浓度变化情况,19901999年全国城市总悬浮颗粒物浓度变化情况,全国城市大气污染与欧美国家的比较,我国城市空气环境质量状况,卫星观测的中国东部地区NO2柱浓度增长情况,卫星资料表明,中国东部和珠江三角洲存在大面积的NO2污染,且大气NO2总负荷仍呈快速增长的趋势。,我国大气酸沉降污染状况,我国降水pH年均值变化,1990

9、年-2003年全国降水SO42-沉降量与浓度变化,1990年-2003年全国降水中NO3-沉降量与浓度变化,1990年至2004年降水中NO3-与SO42-当量浓度比值,我国大气酸沉降污染状况,1990年2006年全国酸雨区域分布图,全国酸雨分布区域保持稳定,约占国土面积的30%。,我国大气酸沉降污染状况,2000年2006年出现酸雨城市占统计城市比率及降水年均PH5.6城市所占比率,出现酸雨城市占统计城市的比率不断降低,但仍超过50%,降水年均PH5.6的城市所占比率有升高趋势,说明虽然出现酸雨的城市有所减少,但酸雨的强度增加了。,我国霾、能见度和细粒子污染,模型模拟的我国PM2.5污染状况

10、,细粒子是大气灰霾现象的重要诱因,霾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0 km 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能见度的下降指示了霾天气的分布,变化和严重的程度。当前我国东南部几乎所有区域的年平均能见度较60年初期都有约7km15 km以上水平视距的损失 。,我国霾、能见度和细粒子污染,我国部分地区PM2.5污染状况,研究表明,中国城市PM2.5污染十分严重,北方城市和区域(如北京及周边省市)颗粒物细粒子PM2.5浓度高达0.08-0.10 mg/m3,超过美国标准年均限值(0.015mg/m3)56倍,南方城市和区域颗粒物细粒子PM2.5浓度高达0.04-0.07mg/m3,

11、超过美国标准24倍。,珠江三角洲燃煤电厂密集分布、机动车保有量大,珠三角城市群近年来的大气灰霾现象越来越严重,能见度差,大气混浊度高。 由于灰霾现象是区域性大气污染,不仅珠三角城市群受到灰霾天气的影响,近年来香港的灰霾天气也在逐年增多,2004年,低能见度天气出现率达到了创历史纪录的18%。,1990年2003年珠江三角洲地区能见度低于8km的时间百分比,2007.10.05,2007.10.14,我国霾、能见度和细粒子污染,O3:前体物源排放与影响区域,我国臭氧和光化学污染,中国于70 年代末在兰州西固石油化工区发现光化学烟雾污染,1986年夏在北京发现光化学烟雾污染迹象。研究表明,兰州光化

12、学烟雾主要由石油工业排放的VOCs 和电厂排放的NOx 引起,而北京市的光化学烟雾则主要由机动车尾气和燃煤排放所致。 光化学烟雾污染和高浓度的臭氧污染频繁出现在北京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及长江三角洲,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大面积污染,在典型地区经常出现臭氧最大小时浓度超过240 ppb(欧洲警报水平)的重污染现象。,我国臭氧和光化学污染,大气环境污染加剧带来的困境,在经济快速增长而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发生重大改变的情况下,我国大气环境保护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主要的困境和挑战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酸雨污染进一步加重 区域性大气复合污染继续加重和蔓延 有毒有害废气污染对公众健康造成更大威胁 大气污染的跨境传

13、输导致巨大的环境外交压力,背 景,气候变暖问题成为重要的能源制约因素,2007年11月17日,为期5天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27次会议审议并批准了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气候变化2007的最后一部分。 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已从工业革命前的280ppm上升到2005年的379ppm; 1990年2004年,全球主要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了24%; 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74,预测未来100年将继续上升1.16.4 ; 气候变暖与人为活动排放温室气体密切相关 人为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占77%,甲烷占14%,氧化

14、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和六氟化硫等占9%。,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变化,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变化,单位能源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减弱,但排放总量持续上升。,什么时候我国的温室气体赶上美国?,什么时候我国的温室气体赶上美国?,全球GDP, 一次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变化,Index: 1990 = 100,全球气候变化,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引起了全球平均气温升高; 过去的100年是过去1000年中气候最暖的; 2006年我国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为381.2ppm,比2005年上升了0.53%,是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值; 过去100年,我国平均地表气温升高0.5 -0.8,略高于全球平均温升; 近50

15、年,我国平均地表气温增加1.1,增温速率为0.2210年,明显高于全球或北半球同期平均增温速率; 1986年2005年,我国连续出现了20个全国性暖冬 ; 2000年2020年我国气温可能上升1.3 2.1 ,其中西北海青藏高原温升更高,温升加速。,1880年以来地球表面温度上升,在全球气候系统变暖的大背景下,中国是气候变暖最显著的国家之一 。,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和气候灾害增加,冰川和积雪的储水量减少。降水分布变化,干旱地区增加,将影响到世界1/6人口的用水; 20世纪全球海平面上升约17cm,预计今后100年仍将上升18cm59cm; 我国的降水有所变化,极

16、端气候事件增加,干旱区范围扩大,加重荒漠化,冰川加速后退、消失。,51,气候变暖引起冰川融化,近50年,我国青藏高原的大多数冰川处于强烈退缩状态,一些前进或稳定的冰川也转为后退。 黄河源区冰川面积在1966年2000年间缩减了17%,年均减小比例是1966年前数百年来冰川年退缩比例的10倍。,我国青藏高原积雪厚度降低,1966年到1999年,珠峰顶部从8849.75米降低到8848.45米,总降低值1.3米; 1998年到1999年,珠峰降低0.13米。,珠穆朗玛峰冰川消融情况 上图:中国登山队1960年5月 下图:中国登山队和测绘队2005年5月,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威胁,我国各流域年均蒸发量将加大,七大流域天然流量和径流量整体上呈减少趋势 我国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地区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出现干旱化趋势 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 沙漠化的威胁增加 在30-50年内可能造成粮食生产能力下降5% 10% 中国海平面近50年上升13cm,而且速度还在加快,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造成部分低地淹没、海水倒灌、海水侵蚀地下淡水资源,气候变化对我国水资源的影响,黄河源区、长江源区和澜沧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