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五第四单元教学建议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5971452 上传时间:2020-09-25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60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五第四单元教学建议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必修五第四单元教学建议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必修五第四单元教学建议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必修五第四单元教学建议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必修五第四单元教学建议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五第四单元教学建议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五第四单元教学建议课件(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修五第四单元教学建议,北京市十一学校高二备课组 主讲人 李志勇,一、困惑,拿到任务,阅读课文,突出的感受是 (一)涉及的科学知识陌生因而增加了难度; (二)涉及的专业术语过多,成为阅读的障碍; (三)文本为学术交流之作,自身知能积累不够,有些说明文字如果没有图例、相关视频帮助极难理解; (四)作者均为科学大师,其非凡独特的思维及深度,我们难以企及。 另外,是否也存在翻译作品语言转化,但文化上辞不达意的现象呢?,于是,二、坐标定位,从研究“人教版”的五册教材单元编排以及重温区教研以往备课资料两方面入手,领会必修五第四单元的教材编写者的意图。 发现 单元编排的两条脉络 必修教材的“编者话” 单元

2、说明,第四单元 之 “编者话”,必修一 博观与约取(报告文学、新闻),必修二 对话与交流(演讲、书信),必修三 启迪与想象(科普、科幻),必修五 概括与归纳(自然科学论文),“单元说明”之阅读能力层级,必修一 中外新闻教学(博观与约取) 弄清新闻的事件、事实、背景,客观叙述和主观评价,学会提取信息。 联系时代,把握作者倾向,鉴赏叙事技巧,学会关注社会。 评论新闻事实,思考社会问题。(表达与交流),必修三 科普文章(启迪与想象) 感受科学之美。 发现科普文的结构特点,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必修五 自然科学小论文(概括与归纳) 知识性与趣味性并存的文本 理清作者思路 归纳文章观点

3、品味语言简洁、严密的特点,必修五第四单元(概括与归纳)选文的特色,必修三的选文多是描述式、随笔式的,更具有散文化的倾向,必修五学习的课文多为论述式、阐发式的,有一个核心议题,有理论上的探讨,有一定的深度,更具有议论化的特点。解读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个还原的过程。,思考:如何切实培养概括与归纳的能力 逐段概括要点,理清作者的思路:阅读时把概念下定义或解说的语句勾画出来。概括要点时最好用完整的句子,意思要简明扼要。在逐段概括要点的基础上,用“同类合并”的方法,再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几部分,概括出每部分的大意,把每部分的大意依次连缀起来,就能比较清楚地显示出全文的思路了。, 至此,我发现了必修一

4、、三、五教材的价值,意识到应在平时阅读教学时瞄着高考在阅读能力的要求,充分使用教材训练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归纳要点的能力,而非早早用高考真题之海生硬地进行阅读训练。 当然,我们也发现自己错过了大好的时机,但好在意识到了,便可在必修教学结束后适时弥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很感谢区教研室把第四单元的任务交给我们,让我们有机会在做这个事的过程中,走出了认识的误区。,思考,转变,定位,行动。,三、给予学生一杯水,我们有几杯?真正了解学生阅读指导上的需求。,1、备课方式的调整: 自然科学论文有较强的专业性,易让人望而却步。不仅学生,老师亦如此。如何帮助学生自己读懂文本非常重要。 帮助什么?先找到学生的

5、困惑,再寻求方法。 自读(裸读)摆脱教参,真正的读教材,找到老师读不懂的地方。 思考提炼:用什么方法解决? 阅读的方法 (梳理文本结构脉络) 多媒体资料的辅助 2、这就是教学设计的起点,中国建筑的特征,中国建筑体系的分布及历史成就,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建筑的“文法”,建筑的“可译性”,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1-2),(3-13),(14-17),(18-19),(20),(结构脉络),整体解读,筛选各段的关键词句,梳理结构脉络。,四、单元教学,利用教材培养阅读能力,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个体建筑的立体(下部、中间、上部)构成方式,群体建筑(一所房子)的平面布局特征,以木材做立

6、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使用斗拱减少剪力具有装饰作用,举折和举架形成屋顶斜坡和曲面,屋顶四角翘起装饰作用明显,着色以朱红为主大量使用彩绘,构件交接的部分讲究装饰,九大特征,用材方面的讲究装饰,说明顺序,关键词、关键句画一画,精读分析,逐条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上位概念,各种各样的斗拱,四、斗拱: 减少受力 装饰性,特征四、五难以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四)先描述“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说明斗拱的作用(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摹状貌,举例子,下定义,五、举折、举架,在图中找出立柱、橫梁、斗拱和举架。,斗拱,举架,立柱,橫梁

7、,中国建筑的特征,(五)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即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摹状貌,下定义,“下定义”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说明的方法。,(2003年高考题)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为“遗传”下定义 遗传是一种生物自身繁殖过程。 这种繁殖将按照亲代所经历的同一发育途径和方式进行。 在这一过程中,生物将摄取环境中的物质建造自身。 这种繁殖过程所产生的结果是与亲代相似的复本。,筛选、归纳、概括 基本的阅读能力,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作中国建筑的“文法” 中国建筑怎样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成为一“间

8、”,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架,怎样用举架的公式求得屋顶的曲面和曲线轮廓;怎样结束瓦顶;怎样求得台基、台阶、栏杆的比例;怎样切割生硬的结构部分,使同时成为柔和的、曲面的、图案型的装饰物;怎样布置并联系各种不同的个别建筑,组成庭院;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 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梁思成先生在文中提出中国建筑的“文法”这一概念,根据下面的相关语句给“文法”下个定义。,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作中国建筑的“文法” 中国建筑怎

9、样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成为一“间”,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架,怎样用举架的公式求得屋顶的曲面和曲线轮廓;怎样结束瓦顶;怎样求得台基、台阶、栏杆的比例;怎样切割生硬的结构部分,使同时成为柔和的、曲面的、图案型的装饰物;怎样布置并联系各种不同的个别建筑,组成庭院;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 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梁思成先生在文中提出中国建筑的“文法”这一概念,根据下面的相关语句给“文法”下个定义。,中国建筑的“文法”,就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建筑实践活动中沿

10、用的规则和惯例,是一种世代遵循的法式,是一种已经形成的风格和手法。,基本的阅读能力筛选、归纳、概括 中国建筑的特征 “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一题,学生概括时出现的偏差,又暴露了另外一个问题,,内容概括是化繁为简的思维过程,既要有概括性(简),又要保持相对的具体性(明),具体地说,就是要把有关资料的要点用最少的文字表示出来。,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作为生物的社会 初读课文,学生对 “

11、具体阐述各种动物与人类的相似之处” (3-10)的内容自认为整体把握没有难度,只是对作者深层的意图理解不到位。我们以细读相关描写段,归纳概括一些生物的社会组织与人类特点为起点,请学生发现二者的相似与差距,进而理解作者的观点。,为举行年会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的医学家们,就像是群居性昆虫的大聚会。同样是那种离子式的振动,碰上一些个急匆匆来回乱窜的个体,这才略停一停,碰碰触角,交换一点点信息。每隔一段时间,那群体都要像抛出钓鳟鱼的钓线一样,准确无误地向恰尔德饭店抛出一个长长的单列纵队。假如木板不是牢牢钉住,那么,看到他们一块儿筑起各式各样的巢穴,就不用感到吃惊了。 它们(蚂蚁)培植真菌,喂养蚜虫作家畜

12、,把军队投入战争,动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捕捉奴隶。织巢蚁属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供它们的真菌园使用。它们不停地交换信息。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文章开头的一段用描述昆虫的语言来描绘人类和第三段作者有意用描述人类行为的语言来描绘蚂蚁恰好形成对比,你读后有什么突出的感觉?,蚂蚁和人类很像,?,何处像,这段描绘的人类有 特点。,这段描绘的蚂蚁有 特点。,阅读有关“生物的社会行为”(5-7)的描写,归纳概括出其共性。,四只或十只蚂蚁凑到一起,围绕着路上的一头死蛾,看起来就有点意思了。它们这儿触触,那儿推推,慢慢地把这块食物向蚁丘移去。但这似乎还

13、是瞎猫撞着死老鼠的事。只有当你观看聚在蚁丘边的、黑压压盖过地皮的数千蚂蚁的密集群体时,你才看见那整个活物。这时,你看到它思考、筹划、谋算。这是智慧,是某种活的计算机,那些爬来爬去的小东西就是它的心智。 建造蚁丘的时候,有时需要一批一定规格的细枝,这时,所有成员立刻都着魔般搜寻起正合规格的细枝;后来,外墙的建筑就要完成,要盖顶,细枝的规格要改变,于是,好像从电话里接到了新的命令,所有的工蚁又转而寻找新型号的细枝。如果你破坏了蚁丘某一部分的结构,数百只蚂蚁会过来掀动那一部分,移动它,直到恢复原来的样子。当它们觉察到远方的食物时,于是,长长的队伍像触角一样伸出来,越过平地,翻过高墙,绕过巨石,去把食

14、物搬回来。,作者描写把几只蚂蚁发现一头死蛾说成是“瞎猫撞着死老鼠”,意在说明蚂蚁的这一行为还不足以表明它们拥有智慧。蚂蚁们“建造蚁丘”他们会思考、筹划、谋算,知道集体协作,具有高度的组织性。 作者独到的评价:多个单独的动物合并成一个生物的现象 。,虽然我们无论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赖,联系更密切,行为上更不可分,我们却并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然而,我们也许是被联在一些电路里,以便贮存、处理、取出信息,因为这似乎是所有人类事务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活动。我们的生物功能,或许就是建筑某种丘。我们能够得到整个生物圈中所有的信息,那是以太阳光子流作为基本单位来到我们这儿的。

15、当我们知道这些东西是怎样克服了随机性而重新安排成各种东西,比如,弹器、量子力学、后期四重唱,我们或许对于如何前进会有个更清楚的概念。电路好像还在,即使并不总是通着电。 “电路好像还在,即使并不总是通着电”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理解作者就这个问题的看法吗?,作者对生物行为的反思,其目的不是为了证明其他生物比人类更有智慧,而是为了检讨人类盲目乐观自大的情结。人类虽然最终脱颖而出,主宰了这个世界,但人类的行为方式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极大的共性,并非水火不相容,而是可以互为比照的。人类需要联合,需要团结,才能源源不断地产生智慧,克服自身发展面临的种种困境,推动社会进步。,宇宙的未来,浏览全文,然后能用一

16、两句话简要地说出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本文讲的是宇宙的未来有两种可能,一是继续膨胀下去,二是收缩以至坍缩成一个点。是膨胀还是坍缩,取决于宇宙的平均密度。,逐段概括要点,理清说明顺序:在逐段概括要点的基础上,用“同类合并”的方法,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几部分,概括出每部分的大意,把每部分的大意依次连缀起来,就能比较清楚地显示出全文的思路。,部分的大意,科学家有信心预言未来。 巫师的预言模棱两可,宗教的预言屡测屡败。 物理方程、制约大脑的方程具有混沌性,因此方程可能是不稳定的,我们不能预言人类的行为;而宇宙的行为在非常大尺度下却是简单的,而不是混沌的,因此我们可以预言宇宙遥远的未来。 宇宙的未来有两种可能,一是继续膨胀下去,二是收缩以至坍缩成一个点。是膨胀还是坍缩,取决于宇宙的平均密度。 宇宙现在的密度非常接近于把坍缩和膨胀区分开来的临界点上,所以两种可能都会发生。,全文的思路?,从古代巫师的预言,谈到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