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课内文言文名句翻译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5971334 上传时间:2020-09-25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9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三课内文言文名句翻译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必修三课内文言文名句翻译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必修三课内文言文名句翻译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必修三课内文言文名句翻译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必修三课内文言文名句翻译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三课内文言文名句翻译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三课内文言文名句翻译课件(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修三课内文言文复习,必修三 寡人之于国也,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 2、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3、王好战,请以战喻。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6、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7、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8、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9、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10、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1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1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1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1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15、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

2、不可胜用也,劝学,翻译五字法,留:国号、年号、地名、官名、人名、书名等可照录。 替: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义词。 调: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习惯。 补:补出省略的成分,使之意思完整。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不译。,劝学,1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4、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8、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9、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 1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过秦论,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3、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4、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5、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6、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7、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8、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9、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10、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11、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训练学案课外段,秦灭周祀,并四海,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

4、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土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即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 (贾谊过秦论中篇),秦统一天下,吞并诸侯,临朝称帝,供养四海,天下的士人顺服地慕风向往,为什么会像这样呢?回答是:近古以来没有统一天下的帝王已经很久了。周

5、王室力量微弱,五霸相继死去以后,天子的命令不能通行天下,因此诸侯凭着武力相征伐,强大的侵略弱小的,人多的欺凌人少的,战事不止,军民疲惫。现在秦皇南面称帝统治了天下,这就是在上有了天子啊。这样一来,那些可怜的百姓就都希望能靠他安身活命,没有谁不诚心景仰皇上,在这个时候,应该保住威权,稳定功业,是安定,是危败,关键就在于此了。,秦王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民,抛弃仁政王道,树立个人权威,禁除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把诡诈权势放在前头,把仁德信义丢在后头,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前提。实行兼并,要重视诡诈和实力;安定国家,要重视顺时权变:这就是说夺天下和保天下不能

6、用同样的方法。秦经历了战国到统一天下,它的路线没有改,他的政令没有变,这是它夺取天下的原因。秦王孤身无辅却拥有天下,所以他的灭亡很快就来到了。,(1)写出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 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养。 强凌弱,众暴寡。暴。 周室卑微。卑微。 即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元元。,养,养育,统治。 暴,欺侮。 卑微,衰败。 平民百姓。,(2)以下词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天下之士斐然乡风。 B秦离战国而王天下。 C是以诸侯力政。 D兵革不休,士民罢弊。,B,(3)写出以下各句中“是”指代的内容 若是何也?是。 是以诸侯力政。是。 是上有天子也。是。,“是”指代“天下之士,斐然向风。” “是”指代

7、“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 “是”指代“秦南面而王天下”。,(4)以下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A专权和威望可以定下功业,国家安定的根本,在此一举。 B门的威势,既定的功业,是国家安定的关键,全在这时了。 C保持威势,成就功业,安定危困局面的关键就在这里。 D保持威风,成就大功,安定危困局面的重要意义就在这里。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 A秦始皇心地贪婪、鄙陋,依仗自以为高明的才智,一意孤行。 B秦二世心地贪婪、见解偏狭,推行自以为出人之上的智谋。 C秦二世怀有贪婪、鄙陋的居心,自作聪明,一意孤行。 D秦始皇心地贪婪、鄙陋,推行自己奋发的才智。 废

8、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 A不行王道而施行自己欣赏的霸道,焚烧典籍,残酷施行刑罚制度。 B废除王道的仁政,建立自己喜爱的制度,那就是焚书愚民和使刑法更加严酷。 C不行王道而让自己的亲信掌权,大搞焚书和残酷刑罚。 D废除仁政的王道,建立私人喜爱的霸道,烧掉自家书籍,奴役天下百姓。,先诈力而后仁义。 A先有欺诈的力量,后实行仁义政策。 B把欺诈和暴力放在前面,把仁义道德放在次要地位上。 C注重欺诈和暴力,轻视施行仁义的政策。 D使欺诈和暴力在国内先推行,然后再考虑仁义。 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 A搞兼并战争的人都有高超的欺诈手段和暴力,求平安的人们都认为顺从权威的做法可贵。 B搞兼并战

9、争的人崇尚欺诈和暴力,安定危困局面的人重视顺应民心和权宜之计。 C兼并别国的作法有极高的欺诈能力,安于现状的君王以顺认为贵。 D兼并别国的行为抬高了欺诈和暴力的地位,使安于现状的国家处在危机之中,只好顺从强权。 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 A孤独的人如果有了危险,他的死亡甚至在站立时都会降临。 B孤立无援的秦国已有了内乱,所以它的死亡命运指日可待。 C孤立并且孤独的秦国占有天下,他的灭亡可以立刻等到。 D孤立无援的秦国占有天下,它灭亡的日子很快就会到来。,CAA CBD,5以下说法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A秦始皇统一天下本来就不得人心,后来又施行暴政,所以秦王朝很快就倾覆了。 B天下百姓虚心

10、仰上表明他们要求过安定的生活,这表明秦的统一符合民心。 C兼并天下不妨采用一些诈力手段,但安定之后,想保有天下,就一定要施行仁义。 D秦始皇不懂得攻守之势已发生了变化,仍自以为是,以诈力统治天下,终于导致了秦王朝的灭亡。,A,晁错,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由是迁中大夫。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爰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

11、令三十章,诸侯喧哗。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晁错是颍川人,凭着文学才能担任太常掌故,他为人严峻刚直苛刻,皇帝看重他,于是任命他做太子家令。那时候匈奴强大,屡次骚扰边境,皇上派兵抵御。晁错上书就战事发表意见,汉文帝很赏识他。后来命令有关负责官员举荐贤良文学士,晁错在人选之中。由此他升任中大夫。晁错又进言议论应该削弱诸侯的事情,以及法令可以更改修定的地方,一共上书三十篇。汉

12、文帝虽然没有完全听从他的意见,但是认为他是个奇材。,当时,太子认为晁错的计策好,爰盎等大功臣大多不喜欢晁错。汉景帝即位,让晁错任内史。许多法令都(按照晁错的意见)更改修定。晁错升任御史大夫(以后),呈请(查究)诸侯的罪过,削减他们支系亲属的封地。晁错所更改的法令有三十章之多,诸侯一片哗然。晁错的父亲得知此事,从颍川赶来,对晁错说:“皇上刚即位,你当权处理政务,侵害剥夺诸侯利益,疏远人家骨肉之情,招致许多责难怨恨,你为的是什么呢?”晁错说:“本该如此。不这样做,天子不得尊崇,王室不得安宁。”晁错的父亲说:“刘家安宁了,可是晁家就危险了,我离开你回去了。”于是喝毒药自杀了,说“我不忍看到灾祸殃及自

13、身”。后来过了十几天,吴、楚七国全都造反了,名义上是说要诛杀晁错。,上问爰盎曰:“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上默然良久。后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见上。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

14、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皇上问是盎:“如今吴、楚谋反,依你的意见怎么办?”爰盎回答说:“这件事不值得忧虑,现在就可以解决。”皇上问道:“怎样定计呢?”爰盎回答说:“吴、楚送来书信,说高祖皇帝的分封子弟为王各有领地,如今贼臣晁错擅权贬谪诸侯,削夺他们的土地,因此才反叛,名义是共同向西来诛讨晁错,恢复原有的封地也就作罢。如今谋划对策,只有斩杀晁错,派出使者赦免吴、楚七国(造反的罪过),恢复他们原有的封地,那么不必动用武力就完全可以平息叛乱。”皇上沉默许久没有说话。

15、后来就派中尉去叫晁错,骗他乘车在街市上走。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就被杀害了。,谒者仆射邓公是校尉,攻打吴、楚叛军担任将领。回到京城见皇上。皇上问他:“听到晁错已死的消息,吴、楚叛乱平息了没有?”邓公说:“吴地谋反几十年了,(这次是)发怒于削夺他们的封地,借诛讨晁错为名,他们的本意并不在于晁错。而且我担心天下的士人将要封住嘴巴不敢再进言了。”皇上问:“为什么呢?”邓公说:“晁错忧虑的是诸侯强大了无法控制,所以请求削弱他们的势力,借以提高朝廷的尊严,这是千秋万代的利益啊。计划才实施,突然遭受杀身之祸,(这样一来)在朝廷之内堵住了忠臣的嘴,在朝廷之外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认为陛下不该这样做。”于是景帝长长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